1925年托洛茨基不甘心過清閑的日子,來到克林姆林宮要求工作。結果他得到了3項任命:電氣技術管理局局長、工業科技委員會主任、租賃委員會主任。於是,一個政治上頗有建樹的理論家幹起了技術工作。
托洛茨基被擊敗了,中央又開始分裂為觀點對立的兩派。當時,政治局有7名成員:斯大林、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托洛茨基、布哈林、李可夫和托姆斯基。其中斯大林是超於其他6人之上的領導者,托洛茨基是徒有其名的局外人。其它5名成員分化為兩派。後來的一些曆史學家把布哈林、李可夫、托姆斯基稱為“右翼”,把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稱為“左翼”。
兩派爭論的核心是:怎樣理解和執行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左翼”認為,應該迅速實行工業化,這樣能用更多的工業品換取食品和原料。“右翼”則認為必須保住社會主義陣地,即使放慢工業化速度也在所不惜。布哈林提出“蝸步”,即放慢工業化速度,他擔心工業化所需資金缺乏來源。
在黨的第十四次代表會議上,左翼代表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以貧農的保護者自居,他們希望依靠農村中的共產黨員,對富農施加壓力,要求提高對富農的稅收。加米涅夫甚至建議部分地恢複“戰時共產主義”。季諾維也夫也認為: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就其主流來說是退步。
右翼代表李可夫對農民實行讓步政策。布哈林提出“富農和平民入社會主義”的理論。“我們在農村的政策應該擺脫和消滅阻撓農民和富農經濟發展的許多限製。應當告訴全體農民:‘發財致富吧!發展自己的經濟,不要擔心有人壓製你們。’”中央兩派的觀點是完全對立的。
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兩人幾乎有著相同的命運。他們都出生於1883年,同在1901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他們觀點接近,幾乎從未發生過爭論,通常保持相同的立場,他們兩人都善於寫文章、擅長演說。
相比較而言,季諾維也夫比加米涅夫名氣更大一點。季諾維也夫除長期在黨內擔任要職外,還擔任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達7年之久。
季諾維也夫有許多優秀品質,但也有許多缺點,他的情緒時而樂觀異常,時而垂頭喪氣,甚至意誌消沉,缺乏“主心骨”,在緊急時刻和轉折關頭模棱兩可。
加米涅夫的知名度沒有季諾維也夫高,但他善於處理黨內的各種微妙事務。比起季諾維也夫,他的知識更淵博,功底深厚,具有相當高的理論概括能力,敢說敢幹。列寧在世時他是列寧在人民委員會的副手,經常主持中央全會,多次主持黨代表大會,政治局會議都是由他主持的。
但他的缺點也非常明顯:容易頭腦發熱,他能夠很快作出某種決斷,但又可能同樣快地予以推翻。與季諾維也夫一樣,在關鍵時刻缺乏主見,模棱兩可,而且經常把個人目的、野心和威望擺在首位。
列寧在世時,斯大林就和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之間有矛盾。斯大林當了總書記後,逐漸掌握了“無限的權力”。這使具有強烈的權力欲和領袖欲的季諾維也夫很不安。1923年7月,他在高加索休養,同在這裏休養的一些中央委員搞了一個聚會,想取消政治局,改組書記處,成立由斯大林、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3人組成的最高機關,季諾維也夫想以此限製斯大林的權力和壟斷。但斯大林拒絕了這個建議,並譏諷說這是“山洞”中的人製定的一個政綱,其用意是想不讓李可夫、布哈林、莫洛托夫等來領導全黨。
列寧逝世後,斯大林在文章中、講話中多次不指名地批評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