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1 / 2)

第五十二章

他們認為在國家機關及黨內的官僚主義十分嚴重,決心一起聯合起來,反對官僚主義,當然也包括反對組織內部的官僚主義。托洛茨基為能與列寧不謀而合感到自豪。可惜,時過不久,列寧第二次發病,他與托洛茨基共同反對官僚主義的計劃隻好暫時束之高閣。雖然沒有列寧的參與,托洛茨基最後終於決定向斯大林發動進攻。

1923年10月8日,托洛茨基在中央金會上公開闡述了自己的現點。他說:“俄共十二大後形成的製度離開工人民主的距離比戰時共產主義時期還要遠得多。”他指責“黨的組織體製是書記等級製,黨的領導機關已經官僚化。”不用說,托洛茨基的鬥爭鋒芒是直接指向總書記斯大林的。

布哈林堅定地站在黨的立場上,也就是總書記斯大林的一邊,與托派展開了堅決的鬥爭。斯大林十分善於因勢利導,在鬥爭中始終處於多數地位。

托洛茨基並沒有就此退卻。他召集一些觀點一致的老黨員聯合簽發了一份“46人聲明”,簽名者中有不少是著名的黨務活動家。“46人聲明”向中央提出意見,認為黨的集體領導應當允許他們有發言的權力,開展黨內辯論應該是正常的黨內民主生活,黨在列寧不能主持工作時仍應保持民主的優良傳統。聲明信的內容是很尖銳的,是毫不客氣的。

為了避免遭到“搞宗派活動”的指責,托洛茨基本人沒有在“46人聲明”中簽字。但是,當中央收到“46人聲明”後,托洛茨基卻遭到了比簽字者更嚴厲的指責。他和“46人聲明”均被認為有派別活動的性質,使黨的統一遭受打擊並造成黨內危機。托洛茨基及其支持者不服,於是兩派在《真理報》上進行了長達兩個月的辯論。

總書記仍然不動聲色,讓對手盡情出擊而不對他進行反攻。直到托洛茨基把黨內鬥爭擴展到全國的時候,斯大林才組織了一次有力的反擊。

在反托鬥爭中,斯大林率領中央一班人馬前往全國各地,在各地黨組織的會議上對托洛茨基進行猛烈的批判,參加這個批判大軍的有: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加裏寧、捷爾任斯基、基洛夫等。他們都是政治理論家、黨中央的鐵腕人物和權威人士。

廣大黨員和基層支部站在黨中央一邊,隻有在知識分子較多的大學支部才有托洛茨基的市場。

斯大林從鬥爭一開始就占據了主導地位,他充滿必勝的信心,把支持他的工農基本群眾當做後盾。

在黨的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他說:“廣泛的民主,完全的民主顯然是不會有的。民主不是某種在一切時間和一切條件下都一成不變的東西,因為有時候實行民主是不可能和沒有意義的。”

斯大林說,不能實行民主的內部條件是:工業不發達,工人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低,黨員素質差等等;外部條件是:隨時有可能發生外敵入侵,黨要搞軍事化,那時必須把民主收起來。

1924年9月,托洛茨基編寫了一本書,《1917年》,回憶十月革命的過程和經驗教訓。這本書的序言題為《十月的教訓》。這篇論文不僅敘述了他個人在十月革命中所起的作用,而且批評斯大林等人在1917年2月革命後對列寧的《四月提綱》產生過懷疑,重提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李可夫等人在十月革命前後立場動搖的事實。

托洛茨基的這篇文章顯然是不合時宜的,不僅惹惱了斯大林,更激怒了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等人。大家群起而攻之,本來就陷於孤立的托洛茨基現在就更孤立了。斯大林在《托洛茨基主義還是列寧主義》的演說中,說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中“並沒有起什麼特殊作用”……起義的實際領導者是“實踐總部”,托洛茨基甚至還不是總部的成員。

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都堅持主張把托洛茨基開除出黨,斯大林阻止了這一過激行動。他被保留了中央政治局委員,但解除了他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