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斯大林認為,她和她母親兩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背叛了他,這使他傷心至極。此後父女倆如同仇人,數月間互不見麵。斯維特蘭娜決心攻讀文學,最後成為一名作家,後來流亡美國作了出版商的文字雇員。
基洛夫是列寧格勒省委第一書記,中央西北局第書記,政治局委員。1934年又兼任中央書記和組織局委員,同時還兼任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委員,他身兼數職,其地位僅次於斯大林。
基洛夫在黨內是溫和的,他認為應對鬧饑荒的農村采取溫和的政策,集體農莊不要追求大而全,盡快結束大規模的階級鬥爭,改善黨內外關係。
在黨的十七大上,按照事先的安排,當政治局委員走上主席台時,全場起立對每個政治局委員鼓掌兩分鍾,對斯大林鼓掌10分鍾。但當基洛夫走向主席台時,全場熱情地鼓掌,竟忘了事先的安排,特別是列寧格勒代表團,表現出了近乎狂熱的激情。在選舉中央委員時,基洛夫得的選票最高,隻有3張反對票,斯大林的反對票292張,後來卡岡諾維奇命令將斯大林的反對票保留3張,其餘的銷毀,在向大會公布票數時,基洛夫和斯大林的票數相同,足可看出基洛夫的威望在黨內是很高的。
在大會上,私下裏一些代表和基洛夫談話,提出有必要撤換斯大林總書記職務,讓斯大林去任人民委員會主席或中央執委會主席,讓基洛夫擔任總書記職務。
1962年出版的《蘇聯共產黨曆史》也寫道:“在黨內正在形成的不正常現象使部分黨員,特別是列寧時期的老幹部十分憂慮。大會的許多代表,而首先是知道列寧遺囑的那些代表認為,把斯大林調離總書記的崗位,讓他擔任其它工作的時候已經到了。”
十七大代表邵武勉寫道:這時已形成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斯大林踐踏了集體領導原則,濫用自己的職權,個人崇拜引起的不正常現象在許多黨員心中引起不安。後來人們才知道,代表大會的一些代表,首先是牢記列寧遺囑的代表產生了一種想法,他們認為現在是解除斯大林總書記的職務,調他擔任別的職務的時候了。這件事自然傳到了斯大林的耳中,他十分清楚,列寧的老幹部是他進一步鞏固個人地位,集中更多獨裁權力的最高障礙。
但是,基洛夫沒有同意撤換斯大林的建議,也不同意自己被選為總書記,基洛夫把這些情況如實地告訴了斯大林。
十七大閉幕後,斯大林想讓基洛夫到莫斯科任職,但基洛夫婉拒了這一建議,請求繼續留在列寧格勒,斯大林也沒有再堅持。
基洛夫回到列寧格勒後,繼續腳踏實地做他的實際工作。
1934年12月1日上午,基洛夫在家裏起草預定在下午6時召開的黨員積極分子會議上的報告。下午4時30分,基洛夫乘車來到斯莫爾尼宮。他在很長的走廊裏走著走著,不時和許多人打著招呼,交談幾句工作,隨後他往右一拐,走進了一條窄窄的走廊,他的貼身衛士鮑士索夫平時緊跟著他,可這時卻不知為什麼離他很遠。就在這時,列昂尼德·尼古拉耶夫竄了出來,對準基洛夫後腦勺一槍,基洛夫當即倒在血泊中,尼古拉耶夫被當場抓獲。
基洛夫遇害後的兩小時,斯大林、莫洛夫托夫、伏羅希洛夫、葉若失、亞戈達及內務部的一些工作人員乘專車來到列寧格勒。斯大林在列寧格勒的火車站上,見到列寧格勒內務局長梅德韋季時,連手套都沒有摘,就打了梅德韋季一記耳光,對前來迎接的人破口大罵。斯大林到列寧格勒後,親自審問了尼古拉耶夫。他們還準備提審基洛夫的警衛員鮑利索夫。但在內務部人員押解他的途中,汽車撞到了牆上,鮑利索夫神秘地死了,車上的其它人都毫發無損。
尼古拉耶夫很快被槍斃了,列寧格勒內務局局長梅德韋季和副局長紮波羅茨很快也被調往遠東工作,他們兩人在1937年都被處決。凡是有可能了解一點內幕的人都先後死去。
赫魯曉夫後來在蘇共二十大作秘密報告時說:“……有理由懷疑,負責保衛基洛夫安全的人中,有人幫助了殺害基洛夫的凶手尼古拉耶夫。尼古拉耶夫在他行動之前1個半月曾因行跡可疑而被捕,但被釋放了……,另一個情況也異常可疑:1934年12月2日,一個擔任基洛夫貼身警衛的肅反工作人員在被帶去審訊的途中因‘車禍’身亡,可是在這次車禍中,車上的其它人卻個個安然無恙。在基洛夫遇害後,對內務人民委員部在列寧格勒的工作領導幹部判得非常輕,但在1937年把他們都槍決了。可以推測,槍斃他們是為了掩蓋謀害基洛夫的真正組織者留下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