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出生前曾有兩個哥哥但都不幸夭折了,所以,這個兒子的到來,既給全家帶來喜慶,又使他們感到擔心。新出世的孩子,得到了精心的嗬護。剛剛滿月,頗為迷信的媽媽就抱著孩子到娘家所在的村邊一座小觀音廟拜菩薩,祈求神靈保佑這孩子健康長壽。拜過之後她還不放心,又抱著孩子叩拜了廟旁的一塊大石頭,並替孩子作主,認這塊石頭做幹娘,還在此為孩子取名叫石三伢子。
毛澤東祖上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韶山,幾乎世代為農。雖然這裏土地肥沃,但是由於生產條件落後,生活依然非常貧窮。毛澤東的祖父毛恩普是個老實巴交的莊稼漢,苦苦勞動多年,也沒有多少積蓄,遇上災年,為了生存,不得不把祖傳的一部分田產典當給富裕的人家。
毛澤東的父親毛貽昌,字順生,比他的父親精明。他17歲就開始當家理財,還在湘軍當了幾年兵。當兵的生涯使他眼界大開,也使他靈活的頭腦更加精明。在當兵期間,他省吃儉用,積攢了一些錢,複員回家後,不僅贖回了父親典當出去的土地,還另買進了22畝地。他靠這些土地,辛勤經營,遇到好年景,能夠收獲80多擔稻穀。家裏的米多了,他又到湘鄉經營米市,還兼做豬牛生意。這樣,在幾年的時間裏,他的資本逐漸發展到了3000多元,變成了韶山衝內外有點影響的小財東。
毛澤東的母親叫文七妹。文是她的姓,由於排行第七,所以就取了個七妹的名稱。她的娘家在和韶山衝一山之隔的唐家陀。文家是個本分的莊稼人,由於精打細算,日子過得還算富裕。文七妹18歲時嫁給了比她小好幾歲的毛貽昌。他們先後生過7個孩子,有4個夭折了,活下來的隻有毛澤東和他的兩個弟弟。文七妹是個善良能幹的婦女。她一生默默操持家務,生兒育女,心地善良,篤信菩薩,常常燒香拜佛,求菩薩保佑全家。她慈愛孩子,同情弱者,其行為給童年和少年時期的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父親從小就養成勤勞儉樸、剛強能幹、精打細算的性格,依靠自己的奮鬥取得了成功。他的成功和他的習慣,決定了他要按照自己的模式要求兒子。他認為,人要生活得好,就一刻也不能閑著。他自己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也這樣要求別人。
毛澤東年僅6歲,就在父親的要求下,開始幹農活和家務勞動,撿糞、砍柴、放牛、拔草等等。上學學會了識字和算術之後,父親又給他增加了一項任務,那就是記賬。到了十四五歲,父親就讓他和長工一樣勞動了。
所有這一切,為毛澤東鍛煉出了健康的體魄和堅韌的性格。他對父親讓他參加的勞動從來沒表示過反感。家裏人都是這麼不停歇地幹著,要想不餓肚子,就必須不停地勞作。毛澤東反感的是父親無情的體罰和對兒子們的痛罵。打罵是舊時農民管教孩子的習慣。個性極強、遇事愛講個道理的毛澤東,對這種教育方式非常反感。父親每打罵一次毛澤東,毛澤東這種逆反心理就增強一分。到毛澤東13歲那年冬天,一件小事終於促成了父子矛盾的爆發。
這天,毛順生請客。他吩咐長子毛澤東幫助招待客人。毛澤東不願意幹這種應酬事情,拒絕了父親。這下可惹惱了毛順生。他開口就罵毛澤東,說毛澤東不孝順,沒有用處。毛澤東惱了,他當著客人的麵反駁道:“常言道‘父慈子孝’,隻有‘父慈’,才會有‘子孝’!”這話語中包含著責備父親缺乏慈愛的意思。毛順生哪容得下兒子頂嘴,他怒火中燒,不顧客人在場,放下手中的東西,就追打毛澤東。毛澤東頭腦靈活,他也不會幹等著叫父親打,而是一溜煙跑出家門。毛順生緊追其後。出了家門就是池塘,毛澤東對怒氣衝衝的父親說:“你敢逼近,我就跳下去!”雖然池塘不會淹死人,可這是冬天,跳下去會把人凍壞的。哪個父親不心疼兒子?毛順生雖然生氣,但也不願把兒子凍壞,就站住腳,然而心中的氣咽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