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3 / 3)

父子倆僵持著,還是母親文七妹出來調解,這場糾紛才算了結。父親不打兒子了,兒子也不跳下池塘了。毛澤東從小就認為,麵對壓力,你越是屈服,對你的壓力就會越大;反之,你敢於反抗壓力,才能有效地保護自己。這在韶山衝雖然算不上一件什麼驚天動地的事,但毛澤東那份剛毅倔強的個性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毛澤東的少年

毛澤東的大部分童年時光是在外婆家度過的,外婆和舅舅們都非常喜歡他。那時毛澤東生得高大結實,很懂道理,從不搗蛋惹事,很招外婆喜歡。毛澤東有一個舅舅開學館教書。毛澤東閑著無事時,常跑到舅舅的學館裏去聽課。他在這裏接觸到了一些識字、算術的知識,雖然算不上啟蒙教育,但卻培養了他的學習興趣。

毛澤東8歲時被接回家。毛順生接兒子回家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把兒子送入私塾,開始正規的學習;二是讓他在課餘幹活。

毛澤東開始入私塾學堂讀書,隻讀了6年書。除了聽課和完成先生布置的功課外,還要在每天的早晚做家務活,到了農忙季節,還要幫助父親下地收割莊稼和翻地播種。14歲時,家裏人手不夠,活計又特別忙,毛順生就讓毛澤東停學下地幹活了。盡管毛澤東不願意中斷學習,可是父命難違。

毛澤東天性好學,記憶力又好,在私塾的6年時間裏,他學到了大量知識。盡管當時使用的課本都是諸如《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詩經》、《論語》之類的書籍,內容都很陳舊,可是,毛澤東卻學得很認真,從這裏獲取了深厚的古文知識。

少年毛澤東在緊張的課程和繁重的勞動之餘,不是去睡大覺,而是設法找書來讀。在偏僻的鄉村,書是不多的。但通過親友,他還是找來了《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東周列國誌》、《精忠嶽飛傳》、《隋唐演義》等書籍。讀這些被私塾先生說成的“雜書”,毛澤東增長了文學和曆史知識,也養成了讀書的習慣。

毛澤東非常善於思考,尤其表現在讀書方麵。這思考也不是冥思苦想,而是結合實際進行思索,比如,他讀古典小說,常常思考和提出的主要問題是,這些作品裏的主人公為什麼都是帝王、將相、公主、少爺、書生?為什麼沒有農民?他提出的問題,在小夥伴和先生那裏是得不到滿意答案的。他隻好自己默默地思索。

經過長時間的思索他發現:原來小說的這些主人公都是不種田的,是控製別人的;而農民是種田的,是被別人控製的。這樣,他初步認識到了人間的不平等。

毛澤東善於思考還表現在對社會現象的思考。1910年春,由於上年鬧災荒,春季糧食緊張,大批災民饑餓難忍,湧到巡撫衙門請求救濟。可是,統治者不僅不設法賑濟災民,反而開槍鎮壓,當場打死40餘人。大批饑民忍無可忍,放火燒了巡撫衙門,搗毀了外國洋行、輪船公司和稅務所。清政府派兵殘酷鎮壓。許多無辜百姓遭槍殺後,頭顱被懸掛在長沙城南門外示眾。暴動者的鮮血染紅了濟陽門外的識字嶺。從長沙逃出來的人,控訴著反動統治者的暴行。那慘烈的情景使少年毛澤東久久不能平靜。

他置身農民當中,清楚地知道,這些老實巴交的農民,不到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是不會起事造反的,而且他們起來請願,僅僅是要求有口飯吃不致餓死。後來,毛澤東對美國友人斯諾說,長沙饑民暴動這件事,影響了他的一生。

毛澤東對貧苦農民懷有極大的同情。就在長沙饑民暴動的第二年,韶山一帶也鬧起饑荒。災民饑餓難熬,就糾集起來“吃大戶”。毛順生準備運往城裏出賣的一批大米也被饑民搶走。毛順生損失慘重,非常生氣。毛澤東沒有站在父親一邊,但又覺得饑民的做法也不對。少年毛澤東開始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到底該如何處理呢?這些問題在以後的鬥爭中他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