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寧夏成立回族自治區,成為省級民族自治地方。這在寧夏曆史和回族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回族自治區的設置,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運用於我國民族問題的結果,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產物。其民族自治的理論原則,已有比較充分的討論,而寧夏作為回族自治區域的曆史起源,學術研究尚不多見。本文擬就後一問題作初步探討。
一、寧夏區域特征的演變
寧夏自古為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交彙之地,西北各少數民族往返於此,民族變遷複雜,成分眾多。中唐以後,黨項人據有寧夏,使之成為西夏腹地。元滅西夏後,於其地大舉屯田,寧夏地區之民族構成更趨繁複。當然,元代寧夏有大量回回軍屯,伊斯蘭教迅速傳播。這是一個新趨勢,是寧夏曆史的轉折性變化,不過這個新的民族變化還需要經曆漫長的歲月才得以表現。
從民族史的角度看,元、明兩代是寧夏曆史發展的過渡時期。過去的那種北方遊牧民族反複過往的過程被扼製,農業日益成為這一地區主要的生產方式,社會趨於穩定。同時,回族正在發展,包括回族人口的增長和基於經濟發展的社會結構逐漸形成。文獻中反映的回族情況顯然超過了以往。但這時寧夏地區的總特點是邊塞區,無論這裏的馬場、軍屯經濟還是政治軍事設置都突出地表現了這個特征。以明代而論,由於蒙古毗鄰寧夏,故寧夏之政治地位在於“捍禦北虜,屏蔽中原”,其任務在於“西北據賀蘭山,東南據黃河,屯大兵以禦胡虜”。入清以後,滿洲統治集團與蒙古上層結成了緊密的政治聯盟關係,兼以蒙古社會的衰弱,蒙古已不再是中原的威脅力量。所謂“國家德威遠播西陲,萬裏外鹹效貢職,邊境之寧謐,跨前古未有也”。這樣,寧夏地區的邊塞性質大為減弱。雖然清初在寧夏仍舊舉行過軍民屯田,但它的軍事意義降低了,人們更注意經濟發展問題。“若夫河渠之利,生齒日以繁,田疇日以辟,漢、唐渠外,益以大清、惠農之疏鑿,而灌溉之利苦其不足,寧夏之政,方今所重,信無逾於此者。”康熙來寧夏,專門下一道《諭寧夏紳士官民》,指出:“夫農桑者,衣食之本;積儲者,殷阜之原。爾官吏宜董勸父老子弟,三時力田,以盡地利;比屋勤殖,以裕蓋藏,縱使歲偶不登,亦可無憂匱乏。”所以,清代前半期是寧夏社會發展的重要階段,既避免了明代以前的民族戰亂,又改變了明代的邊塞軍事性質,使社會經濟獲得了安定的發展環境。然而,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發展並不導致區域性特點,反而造成寧夏區域特征的削弱,亦即這裏與中原地區同一性增強。因此,這時寧夏反而喪失了明代“三邊”的戰略地位,而成為甘肅省的一府,似與其他的府州沒有什麼區別了。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社會發展伴隨著回族的迅速壯大過程。清代前半期,寧夏的回族社會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這在清代後期的回民起義記載中能清楚地看到。隻是當時的文獻,包括寧夏方誌中也很少記載回族的情況。《乾隆寧夏府誌》收錄的寧夏知府張金城的《告示》中說道:“寧夏郡各屬山村,多有回民雜處,屠牛掘墓,私販鹽茶,每多依強生事,動輒糾眾抗官。”多少反映了寧夏北部地區回族人口和商業活動之盛。這表明,北方遊牧民族往返寧夏的曆史至元明結束,經過數百年的形勢轉化,以農業為主的回族正在興起,寧夏區域性的新民族特征逐漸形成。
二、新型民族力量的興起
區域性特點的形成,不僅取決於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條件,更重要的是由其社會狀況所決定的,同時還直接依賴於人們對這一客觀現實的認識。社會客觀變化要經曆一個表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才逐漸認識到社會變化的新格局。如前所述,寧夏地區經曆了元明和清代前期的演變,到清代後半期,這種新的民族特點逐漸得以表現。這就是回族社會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西北回族社會的宗教組織製度發生了迅速的變化,原來的教坊製中發展起了門宦製度,極大地改變了舊教坊製的分散性和孤立性,形成了較為廣泛的社會組織關係。同時,教派門宦劃分和矛盾也日益突出。門宦製度起源於甘肅河州,因而寧夏知府張金城對寧夏百姓的《告示》中說“近因河州邪教,上諭森嚴,均列齊民,尤宜猛省”,指的大概就是河州教爭。從文獻材料中可以看出,門宦製度在寧夏回族中發展很快。蘇四十三反清發生於循化地區,波及甘肅蘭州、唐王川等地,但僅過數年就在寧夏和隴東爆發了田五、張文慶的反清鬥爭。這次鬥爭的核心地區是寧夏南部之海原、固原及隴東靜寧、通渭一帶,反映了哲赫忍耶在寧夏的發展。蘇四十三反清失敗後,哲赫忍耶的重心從循化向東北轉移,平涼和吳忠成了該派的中心。雖然清廷花了很大的氣力禁止新教,但實際上,哲赫忍耶卻在寧夏地區有了廣泛的傳播。到該門宦第五代教主馬化龍時期,哲赫忍耶已成為寧夏回族社會的主導性宗教組織力量。這不僅反映了西北回族社會組織發展的必然性,而且表明寧夏回族社會的凝聚和強大的組織化趨勢。
回族社會宗教製度的變化和組織發展,有力地改變了回族社會內部關係,並由其社會內部整合過程中的矛盾引發了回族與清廷的對抗。這一對抗從蘇四十三事件爆發,經過八十餘年的積累,終於釀成了近代西北回族大規模的反清運動。這次運動當然不限於寧夏一地,而遍及西北五省,形成金積堡、河州、西寧、肅州四大反清中心地區。但比較起來,寧夏之回族反清運動有以下特點。
第一,以金積堡為中心的寧夏回族反清運動力量最為雄厚。在甘寧青地區寧夏回族率先反清,其勢力很快擴展至北起石嘴山,南到固原、平涼的廣大地區。陝西回民軍西退甘肅後,清軍經數年準備,於1865年秋組織了南北夾擊金積堡的戰役,但被寧夏回民軍一舉擊潰,此即強家沙窩戰役。這次決戰擊垮了清軍在甘主力部隊,不僅使寧夏回民軍占據了絕對的軍事政治優勢,也從根本上改變了甘寧青地區的力量對比關係,奠定了湘軍入甘前數年中清政府在甘統治基本瓦解的局麵。這就是當時陝甘總督嶽斌向清廷報告的:“現在河狄之賊擾於南,平固之賊擾於東,寧靈之賊擾於北,涼肅之賊擾於西,幾於剿不勝剿,防不勝防。臣若株守省城,則饑軍終成坐困;若出省剿辦,則根本時虞動搖。外察賊勢,內度兵力,實屬不敷分撥。”左宗棠認為馬化龍“西自烏魯木齊、瑪納斯、肅州、西寧、河狄、寧夏,東至黑龍江寬城子,凡新教之回皆聽其指族”,“陝甘之回又恃以為逋逃藪,化漋皆收納之,居中調度,無不用命”。左宗棠製定進攻陝甘回民軍的方針時強調,寧夏回民軍“恃其富豪,恃其地險,為甘回所推服……以大局計之,欲平陝甘回逆,非先攻金積堡不可,而攻金積堡非寧夏、固原均有勁軍夾擊不可”。清軍主力費時兩年,屢喪大將,經十分艱苦作戰才鎮壓了寧夏回民軍。而其攻河州、西寧、肅州諸地,均較快取勝。這表明寧夏地區是西北回族反清的中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