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史上,天津是一個風起雲湧的城市,重大曆史事件總少不了天津的身影,而天津的洋樓也是這些曆史的最好見證。走在睦南道上,你會感覺每棟樓都在講述一個不平凡的故事。睦南道全長1968米,與馬場道毗鄰,最早叫香港道,後改為鎮南道,現在叫睦南道。與馬場道上居住者多為軍閥不同,睦南道上居住的人士來自社會各個領域,有清廷遺老遺少,軍閥買辦、下野政客,還有實業家、文學家、近代名醫。睦南道上的小洋樓風格比較係統,房屋錯落有致,整條道路看上去十分的優雅整齊,是我最喜歡逛的一條道,尤其是秋天,洋樓上都爬滿了紅色的爬山虎,走在睦南道上曬太陽,感覺愜意極了。
在睦南道與河北路交口的地方有一處很紮眼的建築,這就是著名的 “疙瘩樓”,它的得名源於建築外牆上疙疙瘩瘩的磚牆。疙瘩樓上的疙瘩磚原為20世紀初天津西青龍潭,現在的水上公園一帶某窯廠的產品。這間窯廠主要生產黏土磚和大筒瓦,其中黏土磚包括青磚和紅磚,大筒瓦有底瓦和蓋瓦。當時因為這所窯廠燒磚時的火候過了頭,燒製出的磚形成了疙瘩磚而難以銷售。在意工部局工程處工作的保羅 ·鮑乃弟(Paul Bonetti)發現這種磚燒得時間長而且比耐火鋼磚還堅硬,他以低價將這些磚全部買下並砌築成了“疙瘩樓”。
疙瘩樓最早曾是英國華儂公司的公寓,京劇大師馬連良曾在此居住過。現在的疙瘩樓除了右邊住著一些民居,左邊則開了一家博物館和三家餐廳。
把頭的是一家奢侈品博物館,它的外牆貼滿了中國明清時期的瓷片,這裏幾乎成了所有到五大道遊覽的遊客必來的景點之一。以前這裏是一家叫“粵唯鮮”的餐廳,改成博古館也不過是近期的事情。
許氏舊居睦南道11號,這座三層磚木結構的洋樓始建於1926年,是一座典型的英國鄉村別墅式的高級住宅樓。曾是電影《南京、南京》的外景地之一。
孫殿英舊宅睦南道20-22號,這幢西洋古典風格洋樓是充滿矛盾和爭議的東陵大盜孫殿英的舊宅,建於1928年。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為名盜掘清東陵,乾隆、慈禧等陵墓被其搶劫一空。
方先之舊居睦南道109號,這是一座磚木結構西式二層樓房。紅頂閣樓點綴,格外醒目。白水泥飾麵,裝點不規則條紋,外觀簡潔明快。
1.華竹食府
華竹食府在睦南道8號,靠近香港路附近有一幢隱蔽的白色小洋樓,它在兩幢洋樓後身的院子裏,一不留神就看不見。
這幢洋樓裏開著家經營江浙菜的華竹食府,這家餐廳別看開得隱蔽,但是生意卻很好,三層樓經常坐滿。餐廳的環境沒有什麼太特別的,很樸實的裝飾。但是還能感受到老板的細心,比如說大廳每桌都用隔板隔開,這樣用餐的時候多少會更舒服一點;用餐區域劃分了無煙區和吸煙區;有一部分菜分大小盤。
這家的菜挺實惠的,菜品不太講究樣兒,特別家常的感覺,我點了一個蟹粉獅子頭,直接放到湯盆裏就端上來了,不過菜的味道都還不錯。怪味雞絲特別下飯,每次來都要喝上一碗香濃順滑的花生糊才吃得圓滿。來他家用餐,基本上每桌都會送一盤挺好吃的土豆泥,不過來晚了就沒了,但是也會送其他的小菜,比如花生米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