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很多以寺廟命名的街巷,護國寺街就是其中的一條。護國寺街因街上有護國寺而得名。這座寺廟建於元朝至元年間,古稱“崇國寺”,明宣德年間崇國寺改稱“大隆善寺”,成化八年(1472年)賜名大隆善護國寺,寺前之街道清代稱護國寺街。護國寺街是什刹海地區的著名古街之一。東西走向,東起德勝門內大街,西至新街口南大街,全長近六百餘米。這條有著八百年曆史的街道,曆經兩年的整治於2010年8月改造成為一條具有民俗特色的商業街區,大家不要一聽到“商業”這兩個字就反感,護國寺街的改造我個人覺得是很成功的,總之我很喜歡,不僅自己常來吃,還時不時地帶著家人和朋友來這裏吃小吃,解解饞。
走入如今的護國寺街,如同回到了百年前的老北京,青磚灰瓦,紅窗飛簷,仿古牌匾,老北京的風情畫……看著倍兒舒服,倍兒親切。
護國寺街還曾經住過很多名人呢,比如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就出生在護國寺北側的小羊圈胡同兒,少年時代就是在護國寺一帶度過的。在他寫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中說道:“姑母經常出門,去玩牌、逛護國寺”。
愛國將領蔡鍔曾於1913年居住在護國寺東側的棉花胡同兒17號。
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於1951年3月至1961年居住在護國寺街甲1號(現為9號)。1985年12月9日,辟其故居為梅蘭芳紀念館,接待國內外遊客。
1.護國寺小吃總店(清真)
在護國寺街轉悠的朋友大多是來覓食解饞的,這條街道上大大小小、林林總總的有很多特色餐廳。最有名的當屬護國寺小吃總店,北京有好幾十家護國寺小吃店,規模大小不一,在護國寺街上就有兩家護國寺小吃店,二層樓、門臉兒大的是總店,來這裏用餐的多是專程來吃小吃的遊客,這家店什麼時候來,人都嗚嚷嗚嚷的。總店的斜對麵還有個小一點的護國寺小吃,來這裏用餐的多是附近的居民,沒有總店熱鬧但是氛圍很好。小一點的護國寺小吃店還收“養老(助殘)卡券”。這
種卡券的適用人群為16至59周歲無工作的重度殘疾人,60至79周歲的重度殘疾人,8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符合以上條件的北京市民,每個月可以在戶口所在地的街道辦事處領取每月100元的消費券,社區附件的很多餐廳都收這個券。我爺爺也享受這個福利,他平時不舍得花,總是等小的們去看望他時到飯館去點幾道好菜請我們吃。
護國寺小吃店裏的點心和烙食種類繁多,艾窩窩、驢打滾、豌豆黃、糖耳朵、蜜麻花、糖火燒、豆包、鹹油酥、怪味酥、羅絲轉、豆沙酥、盤絲餅、牛肉餅、八寶酥、一品酥、蛋黃酥、豌豆酥、糊塌子、燒餅夾肉……這些價格實惠的食物造型雖然算不上特別的精致,但卻襯托出北京人為人處事的簡單大方。店內也有炒菜,炒烤肉、它似蜜、芫爆肚絲、醋溜木須、河間爆肉,雖然隻有幾種,但是味道卻很地道。整個店麵的裝修雖不夠奢華,但更彰顯出北京人天生的樸實純真。口味也不刺激,這正體現出北京人骨子裏的溫柔平和。
糖卷果是正宗的清真小吃,用山藥和大棗為主料做的,這兩種食材都是中醫和民間常用的滋補品,是一道很養人的小吃。正品的糖卷果外形飽滿、光澤明亮,不散不碎,掛在上麵的糖漿不留不粘。吃起來口感香甜,外皮鬆脆且山藥軟糯。在有些清真小吃店裏還有鹹卷果賣,裏麵裹的是羊肉餡的。
用山楂為主料做的京糕又叫金糕、山楂糕,京糕消食化積、生津止渴,對降低血壓和血脂、軟化血管也有一定的功效。我家經常把京糕切成絲拌梨絲或者白菜心絲一起吃,冬天祛火,夏天消暑。
焦圈可以算是炸貨裏的貴族,買個小焦圈的價格可以買
個大油餅了。焦圈的價高是因為它的製作工藝技術性比較強,需要經驗和精心。這焦圈是豆汁的最佳拍檔,我雖是地道的北京人,但是也享用不了豆汁兒,不過看著坐在身邊的大爺有滋有味、一臉滿足地喝著豆汁、吃著焦圈,我感覺好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