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門大街是北京城著名的商業街,這條街位於京城中軸線,北起正陽門箭樓,南至天壇公園路口,與天橋南大街相連。
清末,在前門箭樓東、西兩側設立了前門火車站東站、西站,前門大街成為北京同外省聯係的交通樞紐。20世紀50年代初,前門地區共有私營商業基本戶800餘家。有大北照相館、慶林春茶葉店、天成齋餑餑鋪、便宜坊烤鴨店、老正興飯莊、普蘭德洗染店、月盛齋醬肉鋪、華孚鍾表店、慶頤堂藥店、一條龍羊肉館、盛錫福帽店、祥聚公餑餑鋪、龍順成木器門市部、前門大街麻繩店、前門自行車商店、前門信托商店等眾多店鋪。
現如今的前門大街已經改成了步行街,街上隻允許老北京的鐺鐺車“招搖”過市。這條街上除了保留部分老字號之外,也增加了很多新鮮的玩意兒。
1.都一處
位於前門大街36號的都一處燒賣館,始建於乾隆三年(1738年),距今已有270多年的曆史,是北京有名的百年老店之一。
都一處燒賣館,創業人姓王,原籍山西。最早是以經營燒餅、炸豆腐、燒酒為主的小鋪,俗名“醉葫蘆”,因門口掛一破酒葫蘆而得名。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訪深夜回京,到酒鋪用餐,因除夕夜京城僅此一家還未關門,味道不錯、服務熱情令龍顏大悅,於是派太監賜匾取名“都一處”。同治年間,又增添了皮薄餡滿的燒賣,深受食客的喜歡。
包燒賣的花邊燒賣皮是用“走錘”碾壓的,碾壓的部位靠皮外沿,外沿麵比中心部延展得多,燒賣皮自然成裙邊褶。燒賣皮可3到5張一起碾壓,不用薄麵,而是用澱粉,用了澱粉,碾壓後的皮可以壓得很薄且結實,蒸熟後,收口有澱粉形成的美觀的白霜。都一處的三鮮燒賣,每一隻燒賣都好似一隻盛開的花朵,每朵“花兒”裏麵都躲著一隻鮮美的蝦仁。燒賣又稱“稍賣”、“稍麥”,明代稱“紗帽”,清代稱為“鬼蓬頭”。燒賣頂部不封口,麵皮留褶似石榴花一般。邊吃燒賣邊喝香糯的紅小豆粥,美哉,美哉。
到了前門不能不去鮮魚口胡同兒,這裏聚集了很多老字號的小吃店。
在老北京城,鮮魚口可是很有名的。有一則將北京地名串在一起的對聯:花市草橋鮮魚口,牛街馬甸大羊坊,其中說的就有它。當初運河曾經流經於此,這裏是一個漕運碼頭,是販賣鮮魚的地方,所以叫做鮮魚口。
2.天興居
走在鮮魚口胡同兒裏,途經天興居,聞到裏麵飄出的濃濃炒肝味,我就饞得挪不動腳了,走進去喝碗炒肝去。
著名的相聲演員孟凡貴在電視上說過:盛炒肝的師傅要是給普通人盛炒肝,第一勺往碗裏盛一勺基本沒啥內容的稠湯,最表麵那勺盛的才是內容,這樣看似有料其實內容僅流於表麵。要是碰到熟人,第一勺全是硬貨,全在碗底,上麵的和別人一樣。這樣端出去和別人一起吃的時候,大家看著也不會心裏不平衡,隻有吃主兒心裏明白。
天興居炒肝店是由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創業的會仙居與1930年創業的天興居於1956年合並而成,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六年的曆史。
炒肝是用豬肝、大腸為主要原料做的,用澱粉勾得濃濃的芡。何為一碗合格的炒肝呢?要求如下:顏色醬紅,芡汁清亮,稀稠得當,不坨不稀,蒜香撲鼻,肝尖綿軟,腸段略有嚼勁。
吃炒肝也是有講究的,不能端著吃,不用勺,也不用筷子,要用五個指尖托著碗底兒,稍稍傾斜旋轉,讓炒肝順勢流入口中,喝完一口,轉轉碗再來一口。因為這種吃法,北京人也習慣把吃炒肝叫做“喝炒肝”。
吃炒肝得就著豬肉餡的包子,舒服!
芝麻醬拌蘿卜絲,一道地道的北京涼菜,這家店特舍得給芝麻醬,倍兒香!
3.錦芳兒小吃(清真)
在天興居吃完炒肝,再去隔壁的錦芳小吃繼續戰鬥。可以買些豌豆黃、江米豆餡炸糕、驢打滾、艾窩窩、鬆肉 ……
錦芳小吃店是一家始建於1926年的清真小吃店,以前在崇文門有一家,我每次路過都要去買點小吃帶回家。一到正月十五前夕,買元宵的人們會排起長長的隊。現在崇文門那家店給拆了。
4.力力餐廳
力力餐廳始建於1954年,原址在前門大街,是建國初期北京最早的三家正宗川菜飯館之一,餘下兩家分別是峨眉酒家和四川飯莊。力力餐廳原名“勞動餐廳”。1964年秋天,郭沫若先生巧妙利用“勞動”兩字中的兩個“力”字,改餐廳名為“力力餐廳”,親筆為餐廳題寫匾額,並即興贈詩一首“盤中粒粒皆辛苦,席上般般出火爐,食罷常思來不易,勁頭鼓足莫躊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