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除漢族外,兩個影響最大,人口最多的民族就是滿族和回族。所以說北京特有的地域文化深受這兩個民族的影響。來北京想體驗老北京的生活有一個地方不能不去,那就是牛街。在這裏不僅能感受到穆斯林的文化,還有很多地道的老北京小吃可以品嚐。

牛街是北京市西城區牛街街道內北起廣安門內大街南至南橫街的一段街道,因為在這條街上回族聚居而聞名,亦因為在這條街上擁有牛街禮拜寺而聞名於世。

1.禮拜寺

牛街禮拜寺位於宣武區牛街88號,是北京規模最大、曆史最久的一座清真寺。據記載公元960年,有一位阿拉伯“篩海”名叫革窪默丁,攜子來京傳教。其子納蘇魯丁對皇帝賜予的官爵堅持不受,一心為清真寺掌教,遂請頒建清真寺。公元996年,遼聖宗統和十四年,北宋太宗至道二年(當時中國是兩個朝代並存),牛街禮拜寺建成,並初具規模。後來隨著曆史的發展,其曆代不斷翻修和擴建,才形成了今天這樣宏偉壯觀的古建群體。明朝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春賜寺名為“禮拜寺”。主要建築有禮拜大殿、宣禮樓、望月樓、南北碑亭、大影壁等。建築風格是中國傳統建築形式和阿拉伯建築風格相結合的代表。

2.聚寶源(清真)

牛街裏有好多好多的地道清真美食,推薦一家多麵經營的老店——聚寶源,它家除了火鍋店,還有牛羊肉店,一層還有賣小吃的窗口,邊上清真超市二層還有一家聚寶源的小吃店,賣牛肉包子、鬆肉、糖卷果、醬牛肉什麼的。

北京人管涮羊肉叫涮鍋子,講究的是用銅鍋涮肉。老北京的涮肉講究的是清湯,白水裏頂多就加點蔥、薑、紫菜、海米,講究的再放倆紅棗和一兩朵泡發的幹香菇。和四川火鍋的紅湯不同,北京銅鍋涮肉吃的就是涮肉和涮菜的鮮味。

小時候一到冬天,我就盼著一大家子人聚在奶奶家吃涮鍋子,吃鍋子前,全家人都開始忙活,爺爺出去買現切的肉片,爸爸燒炭點鍋子,奶奶和調料,媽媽、姑姑和嬸子們一起擇菜洗菜,我和弟弟們跑來跑去看熱鬧。忙活了半天大家團團圍坐在一起,外麵刮著北風,餐桌中間銅火鍋冒著騰騰的熱氣,一盤盤紅白相間的羊肉片,鮮嫩的蔬菜,泡好的粉絲,還有切好的自己凍的豆腐,這頓飯別提吃得有多香多美了!

在聚寶源吃涮鍋子依然能找到兒時的感覺,這裏的湯底、小料、肉、配菜,還有那剛烤的燒餅都沒什麼可挑的,味道那叫一個正宗,怪不得每天一到飯點就要等位呢。有一次我中午十二點帶著家人來這裏吃飯,拿了個號,上麵寫著79號,才叫到25號,等著去吧。要想不等位最好早來,午餐十一點到,晚餐五點前到。

這涮肉好不好吃,一半在肉上,一半在料上。聚寶源的小料稀稠合適,鹹淡適中,香味十足。

手切鮮羊肉,這羊肉講究的是“清湯幹盤”,等肉一片一片的涮完了,這盛肉的盤子還得是幹的,不能有血水。這羊肉涮過之後肉質依然鮮嫩。

跟吃鮮豆腐和凍豆腐的口感不同,羊肉的肉質有著同樣的道理。講究的涮羊肉用的羊肉必須是新鮮的,不能冰凍。鮮羊肉中的汁水經過冰凍就分離形成了小冰粒,下入開水中,馬上溶了出去,羊肉變成了網狀肉片,吃到口中自然“發柴”,失去原來的鮮香、細嫩。

涮牛百葉吃的就是咯吱咯吱的爽脆。涮百葉要用筷子夾著在鍋子裏三進三出,要是不管不顧地一筷子丟到鍋裏,等想起再夾出來,那百葉就不好嚼了,吃起來像輪胎一樣,說得有點誇張了,嗬嗬。當然還少不了豆腐、粉絲和酸菜的拚盤。吃老北京的涮肉是要講究順序的,不能把東西一股腦地都放到鍋裏。一般先涮肉,肉吃好了涮百葉,再涮粉絲、豆腐、蔬菜。吃完涮肉,再來個粘滿芝麻的燒餅就更滿足了。

3.白記切糕(清真)

在聚寶源火鍋店邊上的清真超市裏總能在白記年糕攤位前看到一條排得很整齊的隊伍。白記家的年糕有黃米、紫米和糯米的,中間夾著甜糯的豆沙。驢打滾除了豆麵的,還有芝麻和椰蓉的。這家的售貨員手腳都極其麻利,顧客對產品也爛熟於胸,排到自己了直接說出要的品種和斤兩,交錢走人,下一個。白記年糕家的貨品論不上精致,一大塊一大塊的切著賣。但是卻很美味,吃得就是個實在。

4.洪記小吃店(清真)

在牛街超市對麵還有一家洪記小吃店,裏麵彙集了很多清真小吃。在這裏可以堂食,也可以排隊在窗口買點東西帶回家。炸鬆肉和糖耳朵,黃米和糯米的切糕,炸牛肉粒和雞肉粒,這要是碰上一鍋剛出鍋的買上半斤,一準兒沒等到家呢,就都進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