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C

潮汐

潮汐是由於日月對地球的引力引起的海水水位的周期性漲落。在很多沿岸地區內,海平麵由於受月球和太陽的引力作用,每日兩次漲落,所有水體經受潮汐作用的程度,取決於它們的尺度和所處的形狀。世界平均潮差為0.76米。潮差較低的是蘇必利湖,僅為6厘米,相反,在加拿大的芬迪灣,最大潮差達13.5米。潮汐對航海、港口建設以及軍事有著特殊意義,所以格外受人關注。

潮 間 帶

潮間帶是陸、海交彙處一個相當狹窄但具很高生產力的區域,是典型的兩相地帶。其範圍包括從最高高潮水麵至最低低潮水麵之間的區域。這裏最顯著的特點是潮汐的規律性漲落,海底時而被淹沒時而暴露出來,生境類型多樣化,人類活動的影響也十分顯著。廣義潮間帶還包括浪花水霧所及的潮上帶及喜光藻類能生長的潮下帶,有人甚至將潮下帶擴展到大陸架的外緣。

長山群島

長山群島位於黃海北部海麵上,由50多個島嶼組成,是我國東北的海防要塞,該群島中的海洋島,是這一前沿陣地的最前哨,其軍事價值非常突出。

船旗國管轄

船旗國管轄是公海管轄的重要原則。但是當船舶在公海上發生碰撞時,因為碰撞往往涉及兩國,兩國都可能認為自己對此種碰撞事件及其有關責任者有管轄權。這就是所謂“共同管轄”的理論。

1926年8月2日深夜,法國郵船“荷花”號在駛往君士坦丁堡途中,與一艘土耳其運煤船“波斯·克魯特”號相撞,“波斯·克魯特”號被撞折成兩節,迅速沉入海中,造成船上8名土耳其籍船員和乘客死亡。“荷花”號在抵達土耳其港口後,土耳其警方立即拘留該船船長和大副,並以殺人罪對其提起訴訟,判處他們監禁。法國對此提出抗議,認為土耳其對航行在公海上的外國船舶上的外國人的所作所為沒有管轄權。雙方相持不下,最後同意將爭端提交海牙國際常設法院。

蟲 黃 藻

蟲黃藻是一種低等的生物,不過我們可不能小看這種生物,它在珊瑚的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呢!為了“報恩”,蟲黃藻利用珊瑚蟲排出的廢物——二氧化碳氣體,再結合陽光通過光合作用生成碳水化合物供給珊瑚使用。本來,水流帶過來的動物餌料是不夠珊瑚蟲吃的,現在有了蟲黃藻補充營養,珊瑚蟲才能健康地生活了。蟲黃藻自身的色素還能將珊瑚裝扮得五顏六色呢!

刺魨

刺魨身上的硬刺平貼在它的身上,看起來與別的魚沒有太大的區別;但當它遇敵時,它立即大口吞進海水,強大的水壓使全身脹大2~3倍,倒下的硬刺也豎立起來,形成一個大刺球,讓敵人無法下口。體形比它稍大的魚驟然看見到口的食物比自己還大,不落荒而逃才怪呢!魨科的河豚魚是刺魨的近親,它在遇敵時,也采取膨脹身體,嚇退敵人的戰術,人們俗稱它為“氣鼓魚”。氣鼓魚的火氣還挺大的,兩條河豚相遇時,它們都把自己的身體鼓脹起來,然後氣鼓鼓地反轉身子,互相用肚皮碰撞。

沉埋最長的海底隧道

美國舊金山灣的海底隧道,水底部分長5 790米,有57個管段,每段長82~107米,寬14.7米,高7.3米,排水量11 000立方米,最大水深37.5米,是已知的管段沉埋最長的海底隧道。

滄海桑田的變化

用現代地質學的觀點來看,地球上滄海桑田的變化是不足為奇的。偌大的陸地可以被海洋吞噬,茫茫大洋中也會升起一塊新陸地。氣候變遷、冰川融化、海麵上升,以及諸如火山、地震等地質災變,都可能造成像大西洲那樣的厄運。近代火山學的進展,已證實了引起這場大浩劫的自然力量來自桑托林島(位於克裏特島以北約113千米)上的一次猛烈的火山爆發,以及隨之發生的巨大海嘯。用放射性碳測定桑托林島上所發掘出來的燒黑了的石屋遺跡、燒焦了的人牙等,獲知火山爆發的時間正是在公元前15世紀。

據科學家考證,這次火山爆發放出的幅射能量相當於500~1 000枚原子彈同時爆炸,堪稱世界上有史以來最猛烈的一次。聳立在桑托林島中部高達1 500多米的火山堆,噴出了千百萬噸岩漿,熾熱的浮石像雨點船撒下來,火山灰隨著地中海東部的夏風吹向東南方,散落範圍廣及25萬平方千米,最遠點離火山700千米,最厚處達百米以上,在今天東地中海海底還可以找到幾米厚的火山炭層。極大的內部壓力,迫使火山發生驚天動地的大爆炸,火山自行崩塌陷落,造成一個圓周足有60千米的火山口。整個桑托林島也已成灰燼。

D

大 陸 隆

大陸隆也稱大陸裙,位於大陸坡與深海平原之間的巨大沉積體。大陸隆靠近大陸坡的地方較陡,接近深海平原的部分較緩,平均坡度為0.5~1米,水深在1 500~5 000米之間。大陸隆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邊緣和南極洲周圍。在太平洋西部邊緣海的向陸一側也有大陸隆,但在太平洋周圍的海溝附近缺失大陸隆。大陸隆的沉積物主要來自大陸的黏土及砂礫,厚度約在2千米以上。

大 陸 架

大陸架是地殼運動或海浪衝刷的結果。地殼的升降運動使陸地下沉,淹沒在水下,形成大陸架;海水衝擊海岸,產生海蝕平台,淹沒在水下,也能形成大陸架。它大多分布在太平洋西岸、大西洋北部兩岸、北冰洋邊緣等。如果把大陸架海域的水全部抽光,使大陸架完全成為陸地,那麼大陸架的麵貌與大陸基本上是一樣的。在大陸架上有流入大海的江河衝積形成的三角洲。在大陸架海域中,到處都能發現陸地的痕跡。泥炭層是大陸架上曾經有茂盛植物的一個印證。泥炭層中含有泥沙,含有尚未完全腐爛的植物枝葉,有機物質含量極高。黑色或灰黑色泥炭可以作為燃料而熊熊燃燒。在大陸架上還能經常發現貝殼層,許多貝殼被壓碎後堆積在一起,形成厚度不均的沉積層。大陸架上的沉積物幾乎都是由陸地上的江河帶來的泥沙,而海洋的成分很少。除了泥沙外,永不停息的江河就像傳送帶,把陸地上的有機物質源源不斷地帶到大陸架上。大陸架由於得到陸地上豐富的營養物質的供應,已經成為最富饒的海域,這裏盛產魚蝦,還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儲備。大陸架並不是永遠不變的,它隨著地球地質演變,不斷產生緩慢而永不停息的變化。

大陸架的資源

大陸架有豐富的礦藏和海洋資源,已發現的有石油、煤、天然氣、銅、鐵等20多種礦產;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儲量是整個地球石油儲量的1/3。大陸架的淺海區是海洋植物和海洋動物生長發育的良好場所,全世界的海洋漁場大部分分布在大陸架海區。還有海底森林和多種藻類植物,有的可以加工成多種食品,有的是良好的醫藥和工業原料,這些資源屬於沿海國家所有。

大 陸 坡

大陸架向海一側,從陸架外緣較陡地下降到深海底的斜坡。它展布於所有大陸周緣,為全球性地形單元。大陸坡上界水深多在100~200米之間;下界往往是漸變1 500~3 500米水深,但在鄰近海溝地帶,陸坡下延至更深處。大陸坡寬度約為20~100千米以上,總麵積計2 870萬平方千米,占全球麵積5.6%。大陸坡坡度多為3°~6°,1 800米深度以上的平均坡度為4°17′。大陸坡底質以泥為主,還有少量砂礫和生物碎屑。大陸坡基底為變薄的大陸型地殼。陸坡上還有褶皺、斷裂構造,一些陸上構造線可延伸至陸坡。由於河流徑流和海洋上升流作用,陸坡沉積物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陸坡上有巨厚沉積層的地方具有良好的油氣遠景。還有錳結核、磷灰石、海綠石等礦產,在陸坡一些上升流區還可形成漁場。

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簡稱“洋盆”,麵積遼闊,四周較淺而中部較深的大洋底。深度2 500~6 000米。為大洋的主體。其麵積占海洋總麵積的78%。深海底部坡度小於1:1 000的平坦區域,為大洋盆地的重要組成單元,地球表麵的最平坦部分。最早(1947年)在北大西洋深海底發現了這種地形。

大洋化假說

大洋化假說將地殼的形成與演變歸因於地球物質的多層性垂直分異作用,提出地殼的發展有著兩種不同的方向。一是原始地球通過泛地槽作用生成矽鋁質的花崗岩層即大陸地殼,稱為花崗岩化作用,它持續到古生代末中生代初,當時花崗岩層覆蓋整個地球;另一是陸殼崩解,生成玄武質大洋地殼,稱基性岩化作用,它始於古生代末或中生代初。

假說認為,大洋化作用過程是:在花崗岩地殼(即陸殼)形成的過程中,釋放熱量的放射性元素向上遷移,殼下物質出現普遍的相對冷卻,由於冷卻的不均勻導致殼下物質的不均勻沉陷和強烈的破裂,地幔的基性、超基性岩漿沿斷裂大規模上湧,滲透到地殼中。大陸地殼被基性和超基性岩漿包圍,遭到崩解和熔蝕,被分割成岩塊。岩塊受熱,發生強烈變質,排出水分,導致密度增大。變重的岩塊逐步脫離地殼並沉入地幔中,其位置被升上來的地幔物質所占據,大洋地殼便隨之形成,原先的陸地遂轉化成洋盆。現代大陸不過是原始大陸遭到大洋化作用破壞後殘留下來的較大碎塊。

大洋化假說強調大洋的形成與陸殼垂直沉陷有關,這與主張陸殼張裂、擴張生成大洋的板塊構造觀點恰好對立。不少學者認為大洋化作用證據不足,甚至認為陸殼不可能轉化為洋殼。

大洋地層學

大洋地層學是研究洋底地層的形成順序和相互關係,對它進行劃分、對比和年代測定的學科。它屬於地層學的一部分,也是海洋地質學的基礎之一。

目前,在洋底發現的地層最老不過侏羅紀,因此大洋地層在時代上隻限於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由於大洋沉積的側向相變遠不及陸地上那樣頻繁,所以相對陸地或淺海來說,洋底的沉積比較連續,保存條件也比較優越,大洋地層學可以采用更多的研究方法,達到更高的分辨率和連續性。它是當前地層學研究中最活躍、最富有前景的方麵。

大洋地殼

大洋地殼較薄,厚度隻有10千米左右,多數不足10千米。大陸地殼較厚,一般有40千米左右,有的地方厚達70千米,如青藏高原。地殼主要由以下元素組成:氧、矽、鋁、鐵、鈣、鈉、鉀、鎂、氫、鈦,這10個元素占了地殼重量的99.96%。大洋地殼所含鋁、鉀和鈉元素比大陸地殼略少,而鎂、鈣、鐵元素較多。大陸地殼上層以花崗岩等矽、鋁為主的岩石組成,下層以玄武岩等矽、鐵、鎂為主的岩石組成。大洋地殼除表層為薄層深海沉積物外,就隻有以玄武岩等矽、鐵、鎂為主的岩石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