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多彩的動物世界2(1 / 2)

第一章 多彩的動物世界2

進化的理論

數千年多,人們對眾多生物的來源迷惑不解,提出了種種解釋,最終認識到生物是通過不斷進化而來的。早在兩千多年前,亞裏士多德就觀察到動物進化得愈高級,它的生理機能也就愈高級。然而,直到拉馬克在1809年發表了《動物學哲學》一書,提出了他的進化學說,才奠定了現代進化論最初的基礎。最重要的闡明生物進化的理論則是19世紀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

達爾文學說

19世紀中葉,達爾文創立了科學的進化論,唯物地闡明了生物進化的機製,他的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包括過度繁殖、生存競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隨著遺傳學和生態學等現代生物科學的發展和深入到生物進化理論的研究,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得到不斷完善和發展,形成了以自然選擇學說為基礎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進化的證據

生物進化論的證據首先是化石。科學家通過對化石生物與後來的生物進行對比,找出其進化的證據。另一個證據是通過對不同動物相應器官的對比,如人的手和鳥類的翅膀,雖然表麵不一樣,但結構和起源卻相同,來說明人和鳥類在遠古時代有共同的祖先。此外,還可以通過對不同生物的胚胎進行研究,找出它們在發育學上的共同祖先和依據。

化石

化石是動物或植物死亡後的殘體經過長時間而沒有腐爛,數年後成為地殼的一部分。有的化石是機體自身完好的保存,有的是在沉積岩中的印模,有的是生存時留下的痕跡。到目前為止,已發現的化石有幾百萬種,大部分是海中生物的化石。通過研究這些化石,科學家可以逐漸認識遙遠的曆史時期生物的形態、結構、類別,可以推測出億萬年來生物起源、進化、發展的過程,還可以恢複漫長的地質曆史時期各個階段地球的生態環境。

化石的形成

古代生物的種類很多,並不是所有的生物都能保存下來變成化石,化石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地質條件。古生物被泥沙掩埋後,遺體中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動物的糞便和腳印在特定的條件下也能成為化石。

生存競爭

生存競爭包括種間競爭、種內競爭、對環境的競爭三種情形。種間競爭指不同種生物之間的競爭,如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種內競爭指同種生物為搶奪食物而競爭,如當草很少時,動作慢的兔子就吃不到草;對環境的競爭指有的生物具有能適應惡劣環境的優勢。

適者生存

在三種競爭關係中,種間競爭最為激烈,這是因為同種生物間的需求完全一致。在同種生物間,同性之間又有著非常激烈的爭奪配偶的現象。一般情況下,生物繁殖產生的新個體數量很多,常常超過環境所能容納的程度,過度的繁殖就會引起競爭現象。競爭的結果,使得某些適宜生存的個體成為環境的適者。五、進化史及分類

目前世界已知13萬種古生物物種,已知200多萬種現生物種。麵對如此多的物種科學家們不但要研究古生物的年代、特征,還要給現生生物命名、分類,並弄清新舊物種間的進化、繁盛情況。

地質年代的劃分

地質年代通常有兩種劃分方法。一種是用同位素方法來計算岩層的年齡,被稱為絕對地質年代,用距今幾百年、幾千萬、幾億年等表示。另一種方法是依據地質、岩石、古生物和古地磁等方法來確定地層的先後順序,將地質曆史劃分為若幹階段或時期,稱作相對地質年代,根據不同的時間間隔分別用宙、代、紀、世等單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