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珊瑚呈圓形,體表有深深的凹槽,看上去就像人的大腦。這類珊瑚由一排排的珊瑚蟲的觸手整齊地排列在珊瑚蟲的兩側,口長在底部,形如凹槽。珊瑚的圓形構造有助於它們承受海浪的衝擊。
珊瑚礁
可以構成珊瑚礁的珊瑚必須生活在明亮、溫暖、清潔的水中。隨著它們的成長、死亡,這些珊瑚的硬殼不斷堆積,最後形成珊瑚礁。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州近海的大堡礁,長約2000千米,是地球上迄今為止由生物建造的最大的物體。
管風琴珊瑚
身體瘦長的珊瑚蟲在管狀外殼的保護下,一個挨一個地排在一起,形成了管風琴珊瑚。多數珊瑚在晚上才吃東西,管風琴珊瑚卻在白天伸出它們的觸須進食。大的觸須交迭在一起,覆蓋了更大的麵積,從而更易捉到食物。這種捕食的方法與鹿角珊瑚的捕食方法極為相似。
蘑菇珊瑚
珊瑚是由單個巨大的珊瑚蟲形成的。這們不像石炭質珊瑚和岩石粘連在一起,而是以一種疏鬆的狀態附著其上。它們甚至可以移動,但距離不會太大。蘑菇珊瑚可以產生出一種含有刺狀細胞的粘液。這些粘液會將侵入它們領地的別的珊瑚群體的邊緣消滅。
玫瑰珊瑚
玫瑰珊瑚緊縮的殼皺給小海藻和海中生物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家。珊瑚給它們提供了一個避難所並給它們供給營養,作為回報,海藻將它們的一些食物送給這個住所的主人。
殉葬海底的藝術家
珊瑚是腔腸動物門珊瑚綱動物的通稱,珊瑚絕大多數群體生活,組成群體的每一單體稱為珊瑚蟲,蟲體頂端及周圍有許多觸手的口,向下連接消化腔,腔壁上有肌肉,並可生成生殖腺。群體中所有個體的消化腔均為共肉連通。
人類依據珊瑚觸手的數目將其分為三大類,即四放、六放和八放珊瑚。
四放珊瑚為化石種類,是單體珊瑚,最初出現奧陶紀,在二疊紀絕滅。
六放珊瑚是現今最繁盛類群,如海葵。這類珊瑚自三疊紀出現以來,一直繁盛至今,它們也是形成珊瑚礁的主要成員。六放珊瑚多為群體,如石珊瑚,由於具有鈣質骨骼,不斷生長的群體以死去者的骨骼為基礎,附著其上繼續新一代的生長,代代如此,周而複始,死者的骨骼使在海洋中形成珊瑚礁或珊瑚島,這種能形成礁或島的珊瑚,我們稱之為石礁珊瑚即石珊瑚。它們生長迅速,骨骼發達,但對生存環境要求嚴格,一般生長要求水溫在18℃以上,海水含鹽度為27~40‰之間。近代的工業汙染已使這類動物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
八放珊瑚是現存珊瑚中的一個常見類群。它最早出現於誌留紀,為群體具骨骼珊瑚,骨骼因種類不同而分為鈣質和角質兩大類,如常見的紅珊瑚是鈣質珊瑚,而柳珊瑚是角質珊瑚。
珊瑚骨骼的主要成分——碳酸鈣,其含量在90%以上,並含有少量的氧化鎂、氧化鐵及微量的鋇、鉍和鍶等。堅硬的珊瑚骨骼,由於碳酸鈣含量高,是製造石炭的好原料,也可用於建築、修路等。另外珊瑚骨骼形態多變,姿態萬千,加之有的潔白如玉,有的豔麗多彩,已成為裝飾佳品或工藝美術原料,被稱為海中“寶石”。
珊瑚骨骼還可入藥,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之功效。4、其它的腔腸動物
腔腸動物約有1萬種,軀體僅為兩層組織構成,隻有很少的明晰的器官,大多數生活在海裏。
海百合
海百合身體呈花狀,有5腕,每腕再分為許多羽枝,部分種類海百合能自由地在海水裏遊動,部分則附在海床上生活。海百合是濾食動物,捕食時將腕高高舉起,浮遊生物被管足捕捉後送入步帶溝,然後被包上粘液送入口。當它吃飽喝足時,腕枝輕輕收攏下垂,宛如一朵即將凋謝的花——那是它正在睡覺。
水螅
水螅是通過芽接繁殖的淡水腔腸動物,水螅是一種微小的圓柱狀淡水動物,體長約1厘米,通常一頭固定在水下植物或瓦礫上,另一頭有許多刺毛觸須。它們生活在溪流、池塘之中,通過芽接繁殖。每當條件適宜時,母體水螅身上就會長出一個小的腫脹部,最終會從母體中分離,變成一隻新水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