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無脊椎動物2(3 / 3)

水螅比珊瑚蟲顯得更加纖細苗條,如果不仔細觀察,不會發現地在移動。水螅移動得很慢,它所能挪動的距離很短,因此很早以前人們一直把它當作是生長在水中的植物。確認水螅不是植物而是動物,還隻有200年的曆史呢!

在水螅身體頂端的中央有一個星形的口,口的伸縮性很大,可以充分的張開,去吞吃比自己身體還大的食物。在頂端的周圍長有5~12條像線一樣細長的觸手。水螅的觸手充分下垂伸展時,長度可以達到身體的幾倍或十幾倍。

水螅的運動方式十分奇特,時而翻筋鬥,時而滑行。一個小小的水螅竟有7種運動方式。它那纖細的觸手伴隨著柔軟的身軀,時常表現各種優美的姿態和動作。

淡水裏的水螅有很多種,我國常見的有灰水螅、褐水螅、柄水螅和綠水螅等。綠水螅的身體呈綠色,因為它的身體裏有一些綠藻共生。

海團扇

海團扇這類珊瑚有些骨骼是直立的,很像是一個葉子的脈絡紋理;另一些很低,像麵包皮或折疊了的被單。珊瑚骨大約每年5%的速度生長。四、三胚層動物

動物在外壁和內壁細胞層之間進而又分化出了一層細胞——中胚層,這就是三胚層動物,不要小看中胚層的產生,它在動物發展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飛躍。

進化的飛躍

中胚層為動物機體各組織器官的形成、複雜和完備,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來源於它的肌肉組織強化了運動的機能,使動物與環境的接觸複雜化,由此促進了感覺器官、神經係統發育,提高了動物對刺激的反應和尋食的效率;高效率的覓食又使動物增強了營養,新陳代謝旺盛,排泄機能隨之加強,這樣“牽一發而動全身”,使動物形態結構產生了強烈分化,同時,中胚層不僅有再生的能力,而且能貯藏水分和營養物質,大大提高了動物對幹旱和饑餓的適應力,為動物擺脫水中生活,進入陸地環境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進化的分支

中胚層產生以後,動物的進化產生了兩支,一支是原口動物,一支是後口動物。後口動物是進化的主線,從原始的後口動物中,發展出了脊椎動物,最後又在脊椎動物中發展出了我們人類。原口是指細胞內陷形成體腔而留下的與外界相通的孔,這個孔以後就變成了動物的口;後口是指在體腔形成的後期,在原口相反的一端,由內體胚層相互緊貼最後穿成一孔,成為幼蟲的口,原口則變成幼蟲的肛門。

原口動物雖不是動物進化的主幹,但它也分出了不少的門類,而且它們的總數是最多的,以陸地動物為例,除脊椎動物以外,所有的動物都是原口類的。如大家熟悉的蟋蟀、蚯蚓、蜻蜓、蟬、蜘蛛……所有這些都是原口動物。

原口和後口的相似

原口動物和後口動物盡管日後差別極大,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共同特征的,這除了共同具有中胚層外,還有以下幾方麵:

1、身體分節仔細看看昆蟲,它們的身體是由形狀結構大體相同的體節組成,稱同律分節,蚯蚓就是典型的代表。動物身體分節增加了靈活性,擴大了生活領域,加強了對環境的適應性,此外,同律分節又為後來進化的異律分節打下了基礎。

2、雛形的附肢在出現體節的同時,腹部皮膚突起形成疣足,其上有硬毛,每節一對,是運動器官,是附肢出現的最初形式。它是動物強化運動的產物,而產生後又加強了爬行和遊泳效能,為擴大動物的生活領域提供了條件。

3、具有體腔體腔是指消化道與體壁之間的腔,體腔中充滿腔液。體腔的出現使內髒器官處於一種相對穩定的環境中,並使它們具有運動的可能性。因而大大加強了新陳代謝作用,是運動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體腔有原生體腔和真體腔之分,中胚層與內胚層外壁之間沒有膜的稱原生體腔,有膜的為次生體腔。在低等的原口動物中是原生體腔或根本沒有體腔,高等動物具有次生體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