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斑寶貝是一種軟體動物,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海南島、台灣和西沙群島。
它的外表很特別,貝殼很大,堅硬又厚實,呈卵圓形,背部膨圓,前端稍尖瘦,後端頂部向內凹陷。貝殼表麵被琺琅質所覆蓋,光滑又具有光澤。顏色灰白或淡黃,還點綴著許多大小不同的黑褐色斑點,猶似虎皮,非常漂亮,虎斑寶貝也因此而得名。
虎斑寶貝一般生活在低潮線以下數米深的珊瑚礁及礁間的沙漠中,常躲藏在珊瑚礁石下或礁體的洞穴中。它很怕光,行動較遲緩,總是白天睡覺,黃昏後才出來覓食,喜歡吃海綿、小型甲殼類和孔蟲。活動時,外套膜向外伸展,將貝殼包住,膜上生長許多色彩鮮豔的觸手,就像海中盛開的一束鮮花。
繁殖
每年的3~4月是虎斑寶貝的繁殖季節,母貝把卵產在珊瑚洞穴和空貝殼裏,然後臥伏在卵塊上,一步也不離開,直到卵孵化。幼蟲剛孵化出來時和母親長得並不一樣,附著在海底經過一段時間完成它由幼年到成年的變態後,才會變得像母親那樣美麗。
瀕臨滅絕
由於虎斑寶貝有著美麗外殼,當地人常在退潮後,捕捉它們,將其埋入沙內,等到肉腐爛,洗淨後作為裝飾品或贈送親友的禮品出售,價格也賣得很貴,是當地人的一種副業。在當地人創收的同時,也造成虎斑寶貝的資源量急劇下降,20世紀50年代一人趕海,一晚上可采到幾個,現在卻很難采到了。現已被列入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6、雙殼類軟體動物
具有兩片貝殼的軟體動物,雙殼類動物是一種軟體動物,它們的殼分成兩半,由骨肉形成的交合部聯接起來,身體軀幹就生長在交合部之上。雙殼類動物基本屬於濾食動物,其活動能力很有限。有些雙殼類動物,尤其是扇貝,已經掌握了一種靠“遊動”逃避獵食動物的方法,它們能快速地開合兩扇貝殼,噴出水流,靠水流推動身體在水中遊動。
雙殼類解剖學
雙殼類軟而扁的體軀由殼體的兩片貝殼保護著,襯在兩塊板殼內表麵的是一層很薄的組織層,稱為套膜。裏麵含有的細胞壁能分泌堅硬的礦物質,這種物質形成了殼體。套膜裏麵的腔體中容納著進食,呼吸和循環的器官。它還有肌肉樣的“腳”,當殼體張開時就伸出來,雙殼動物就是用它來運動、挖洞。雙殼動物沒有頭,隻有很少的感覺器官,通常在套膜的邊緣處。
過濾進食
雙殼類動物主要是過濾進食,它們通過一條被稱作虹管的肌肉管得到食物和氧氣。虹管通過鰓吸進水和食物顆粒,鰓上蓋著很粘的粘液,點綴著晃動著的細毛,食物在鰓中被濾出並導入動物口中。如果動物是埋在泥沙之中,虹管就能伸出來,夠到食物和水。氈皮鑲邊的殼體用它的肉腳去挖洞並固著在泥土裏。
沒有脊柱的巨人
雙殼體動物大小變化很大,最小的淡水種類軀幹小於2毫米,而巨蛤是世界上最大無脊椎動物之一。這種蛤隻生長在太平洋的熱帶淺水裏,它的橫跨尺寸可達1.4米,它的能防禦的厚貝殼重達400千克。巨蛤永久地生活在一個地點,用它們自己的體重固定著。
珍珠
雙殼類的貝殼是被套膜分泌出來的,它由幾層組成——很厚的外層能防水,還有幾上內層,這些很厚的內層裏,都有鈣排置在裏麵,被稱為珍珠質。如果一顆硬渣粒離開了它的應有位置,進入到一隻牡蠣的套膜和甲殼之間的地方,它也會被珍珠質覆蓋起來,並長成一粒珍珠。珍珠大約每五年1毫米的速度生長。
水底的生命
大多數雙殼類動物生活在海床上,在沉積物裏打洞,或將它們本身固著在岩石上。挖洞的雙殼類動物利用收縮其肉腳,把自己拉進沉積物之中,在那裏遠離天敵更安全。為了進食和呼吸,它們在沉積物的上麵伸出的兩根帶子,一根虹管吸進水和食物顆粒,而另一根則把水泵出。有些雙殼類動物的管子可長達1米。
恢速運動者
極少數雙殼類動物既不打洞卻又能生活在海洋沒積物表麵之上,有的就是用它們的肉腳跳動,甚至能遊泳。王後扇貝將其殼體的兩片貝殼拍在一起,推出一股水流,它就這樣遊泳,速度驚人。與其它的雙殼動物不同,它們非常活躍,而且需要關於它們周圍情況的詳洄信息。它們的“眼睛”是可以看到的,沿著殼體邊緣分布,像是一些黑點。
艱難的時刻
對某些雙殼類動物來說,有柔軟的泥漿中打洞得以保護是遠遠不夠的。這些動物在木頭、珊瑚、甚至沙、石和石灰石岩石裏鑽洞安家,用它們的腳當做吸盤,對著岩石,艱苦地拉動,將自己的殼體敲碎在表麵上,甚至還能用化學分泌物軟化岩石。鑿船蟲在木材裏打洞——通常是在船身裏打洞,並把它們生產出來木屑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