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有脊椎動物2(1 / 3)

第三章有脊椎動物2

活化石

肺魚出現在距今約4億年前,是現存的最古老的魚類之一。與它同時代的甚至是比它晚出現的許多生物,都由於各種原因滅絕了,肺魚卻由於獨特而“先進”的呼吸作用,經受了許多惡劣環境,存活到現在,被譽為“活化石”。

現代肺魚均生活在南半球赤道附近。但是據已經發現的化石來看,距今2億多年前,肺魚幾乎分布在大陸的所有水域中。這個奇怪的現象曾長期令科學家們迷惑不解。一直到地球科學領域內的“板塊”學說興起之後,人們才從中找到答案。

原來,大約2億多年前的時候,地球上所有的陸地基本上是連在一起的,被稱為“泛大陸”或“聯合大陸”。所有不同的水域可以通過不同方式溝通,這就為肺魚在“聯合大陸”上廣泛分布提供了有利條件。

此後,由於地球內部的運動機製,聯合大陸瓦解了。隨著海底擴張的不斷加劇,四分五裂的大陸塊就像汪洋中的一座座冰山,向不同的方向漂移。經過大約1億多年的時間,地球逐漸變成現在這種樣子。而生活在上麵的肺魚當然也就“各奔前程”了。隻是由於環境等原因,大多數種類滅絕了,隻有南半球赤道附近的三種肺魚幸存者留下來,活到今天。

因此,肺魚亦是“大陸漂移”的見證者。7、鰻魚

鰻又叫鱺,俗稱白鱔,體長達60厘米,呈圓筒形;背側灰褐色,下方白色;鰻的背鰭和臂鰭延長,與尾鰭相連,無腹鰭;鱗細小,在皮膚下。鰻魚的身體長長的,像蛇一樣,使它們看上去和其他魚差別很大。它們生命的早期是一些透明的葉形幼體,漂浮在海洋表麵。有些屬種會返回河裏繁殖,這個行為可以算是一次曆史性的旅行,因為旅行要花幾年的時間。鰻魚有700個屬,在世界各地都能見到它們。鰻大部分棲息在江河裏,但要洄遊到海裏產卵。幼魚孵化出來之後,開始向回遊,並且在2~3年內發育成幼鰻。這時,大量的幼鰻聚集在江河的入海口,身體的顏色也開始改變,接著它們就逆流而上,進入江河。

歐洲鰻

歐洲鰻的成體在淡水中度過,它們通常在天黑以後捕食,獵物主要是小動物。許多年以來,它們的生命周期一直是個謎。1920年,一次遠洋研究表明,成體歐洲鰻會穿越大西洋,到馬尾藻海去產卵。然後,成體歐洲鰻會死去,留下幼魚自己返回歐洲。這次旅行要花掉3年時間。另一種類似的鰻魚生活在北美洲,它從馬尾藻海出發的旅程隻花1年時間。

海鱔

海鱔屬於鰻鱺目海鱔科,是鰻鱺目中形狀和行動最像蛇的海魚,長可達1.5米。海鱔身體呈筋肉質,沒有鱗但有鮮明的花紋。它們通常生活在岩石堆或珊瑚礁上,白天隱藏在岩石縫隙裏,傍晚出來覓食。海鱔長有鋒利的牙齒,性情凶猛,但它們平時行動遲緩。隻要有魚進入其捕捉範圍,它們就以敏捷的動作,將魚抓住,有時也會咬住潛水員的手和腳。

斑馬紋海鰻

和大部分有長長的尖利牙齒的海鰻種類不同,斑馬紋海鰻和許多它的熱帶親戚都有平平的硬硬的牙齒以適用於磨碎所捕食的硬體生物。海鰻躲藏在水下岩石和珊瑚礁的縫隙及洞穴中。如果被激怒,它們能狠咬侵者予以反擊。斑馬紋海鰻醒目的黑白花紋使其有別於魚類的外形。8、大麻哈魚

大麻哈魚別名“大麻哈”。生殖洄遊性魚類,每年9~10月溯遊至黑龍江、烏蘇裏江等河中產卵,故又名“秋蛙”。在洄遊過程中,每晝夜可遊30~50千米,並能越過河流中的障礙,順利到達產卵場所。每尾懷卵量3000~4000粒,雌魚產卵後死亡。受精卵次年春秋季孵化,待幼魚長到5厘米時開始降河入海,3~5年後達到性成熟。幼魚常以兩棲動物以及河中的水生昆蟲為食。大麻哈魚是名貴的魚類之一。

大麻哈魚

大麻哈魚,也稱大馬哈魚,它的學名叫“海鮭魚”,以味道鮮美著稱,以善遊而聞名。善遊,是指它在同類中誰也沒有它遊的遠,它是洄遊路程最長的魚。

春天一到,在海洋裏生活了5年的小鮭魚已長大“成人”。這時,它們就成群結隊地返回故鄉。它們的故鄉就是它們的出生地——黑龍江和烏蘇裏江。它們從太平洋起步,渡過鄂霍次克海,繞過庫頁島,再奔家鄉。這段落程有多遠呢?好幾千公裏!它們是“海外赤子”,回故鄉心切,乘風破浪,晝夜兼程。一般每晝夜遊40公裏,到順流時每晝夜可遊100公裏以上。

傳宗接代

它們返回故鄉,目的是“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到每年的八、九月份,它們便在黑龍江、烏蘇裏江裏追逐、交尾。這時,雌魚選擇溫暖、潔淨的水流處,用尾巴清除掉水底的雜物,然後頭迎著水流的方向,伏在江底的沙麵上,身子劇烈的擺動著,把砂礫分向兩邊掘出一個比自己的身子大的橢圓形小坑。雄魚看到後,就遊向它“求婚”。雄魚常常為爭奪“新娘”而爆發“戰爭”。戰敗者逃之夭夭,戰勝者就守候在雌魚身邊。雌魚做好“育嬰的搖籃”後,就愉快地靠在雄魚身邊,而後並肩而行。雌魚一陣痙攣,把一粒粒黃豆般大小的、黃澄澄的、晶瑩的卵粒排在坑裏。這時,雄魚便立即向卵上受精,而後又去追別的雌魚。

雌魚見雄魚去了,急忙用尾巴撥動坑邊的砂礫,將授精後的卵粒掩蓋起來,築成了卵窩,保護未出世的“兒女們”。四、五個月過後,春風又回到北方。小鮭魚便迎著溫暖的春風出世了。剛出世的小鮭魚身體隻有4厘米長,長到6厘米時,就身強力壯了。這樣小小的“個子”,便開始從出生地遠遊他鄉,遊向大海。

它們在海洋裏生活5年以後,就準時返回故鄉,而且能準確地尋找到它們的出生地。大馬哈魚為什麼有這種本領,這全靠它有一隻神奇的鼻子。

原來,大馬哈魚的鼻子的內部是一個長滿褶皺的嗅囊,嗅囔的表麵是無數個靈敏的感受器,它能嗅到水裏化學成分其微小的變化,因而接收到遠方的信息。

催心勞力

有人目睹了大麻哈魚的集體“北上”的精彩鏡頭:大麻哈魚從海裏出發,一路曆盡艱辛。它們即使遇到淺灘、瀑布或急流,也會拿出百折不撓的精神,一衝而過。它們一路上不進食,不休息,頂風破浪,一鼓作氣地前進,前進!

行程幾千米,到達目的地後,它們還要忙著自己“動手”築巢。因為雌魚已經大腹便便,本來行動就很不方便了,再加上長途旅行,已消耗了不少精力,建巢的工作就由雄魚擔任了。這時成雙成對的大麻哈魚已麵目皆非。原來俊美的雄魚這時背部高高隆起,上下頷也彎成了鉤狀,牙齒變得又大又長,簡直變成一條醜魚了。

在產卵區,有些雄魚還要護理著雌魚,不時地和其他雄魚進行搏鬥,從而又加倍地消耗了自己的體力。

挖好“新房”後,雌、雄魚雙雙進入,過一會雌魚便產下一堆亮晶晶的卵粒。

雌魚由於過於勞累,還來不及多看幾眼自己的小寶寶,就結束了生命。雄魚因為疲倦不堪,加上進行“護妻”搏鬥,精力已全部耗盡,不久也死了。9、鋸齒鮭

這是一種扁形小魚,背部深褐色,腹部銀白色,夾雜著黑色斑點。它頭大背高,下頜突出,長著三棱形的尖齒。鋸齒鮭總是成群結隊地遊戈,搜尋獵物。

虎魚

在南美的一些河流中,有一種被人們稱為“水中惡魔”的動物。這不是鯊魚和鱷魚,而是一種特別凶猛的鋸齒鮭。西班牙人叫它“皮拉納魚”,印第安人稱它“皮拉尼亞”,意思是牙齒鋒利的魚;也有人因為它凶猛如虎,就叫它“虎魚”。

嗜殺成性

亞馬孫河是南美的第一大河,在那兒鋸齒鮭最為多見。1914年,巴西有位村民騎著騾子過一座窄橋,突然騾子失控,帶著村民一起落人水中。還不到半個小時,人和騾子已被蜂擁而來的鋸齒鮭啃食殆盡。

有人曾目睹鋸齒鮭吞食駿馬的悲慘場麵:一匹高大的雄馬在渡河時,被鋸齒鮭團團圍住了,馬兒掙紮著逃上了岸,但它的下半身已被啃得露出了骨頭,最後它倒地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