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1月,當地發生了一起鋸齒鮭吃人的慘劇。這是一天中午,一輛滿載乘客的公共汽車正在亞馬孫河的支流烏魯布河上擺渡,由於風很大,水麵激起陣陣波濤,擺渡船劇烈搖晃起來,結果這輛公共汽車連人帶車滑入河中。9個小時後,救援人員趕到出事現場,發現車中38人全部遇難,他們被鋸齒鮭啃食得隻剩下累累白骨。
有鋸齒鮭出沒的河流,已成為人獸涉水渡河的禁區。當地認為了把牛群趕過河去,別出心裁地想了個辦法:先將一頭老病牛一連砍上幾刀,然後趕入水中,鋸齒鮭聞到血腥味便飛速趕來,圍著老病牛狼吞虎咽地吃起來;這時,人們馬上把牛群趕到上遊處搶渡過河。
恐怖的牙齒
鋸齒魚為什麼這麼厲害?這是因為它的頭骨,特別是顎骨十分堅硬,上下額的咬合力大得驚人,可以把鋼製的釣魚鉤一口咬斷。其他魚類當然就不願遇到它們了。平時在水中稱王稱霸的鱷魚,一旦遇到了鋸齒鮭,也會嚇得縮成一團,翻轉身體,仰麵朝天,把堅硬的麵朝下,立即浮上水麵,使鋸齒鞋無法咬到腹部,這才救了自己的命。
優待後代
然而,嗜殺成性的鋸齒鮭,對於自己的後代卻是非常慈祥的。雌魚在水草中產卵後,雄魚便在魚卵周圍遊來遊去。小魚孵化出來後,它們還守候在旁邊,唯恐發生什麼意外。直到小鋸齒鮭學會了遊泳,並有一定攻擊能力時,它們才依依不舍地離去。
食之有用
盡管鋸齒鮭凶暴殘忍,敢於襲擊人和牲畜,使人聞風喪膽,不寒而栗,但是聰明的印第安人仍然有辦法對付它們。他們把一種毒藤皮搗碎,撒到鋸齒鮭棲息的河中,鋸齒鮭吃了它,就會因中毒而昏死過去。這時印第安人就劃著小船把這些半死不活的魚統統撈上來,烤而食之,剩下的魚顎骨也可以利用一番,用來當梳子或製成剪刀,剪樹枝,裁獸皮。至於鋒利的牙齒,還可以裝在箭杆上做箭鏃呢!10、劍魚
劍魚屬於劍魚科,它的身體呈棱形,體表呈深藍色,背部深褐色,腹部純藍色,這種體色在一般沿海魚類中是很少見的,顯然是大洋性魚類的主要特征。成年劍魚體4~5米,最長可達6米,體重約300餘千克,為大型凶猛魚類之一。它的兩個背鰭長得很奇怪,一個是又長又尖,另一個短得讓人看不出來,尾鰭像一彎新月。劍魚遊動的速度相當驚人,時速可達119千米,為一般火車速度的兩位左右。還可以潛入水中500~800米深處,追捕魚群和其他水生動物。
凶猛的劍魚
劍魚屬於海洋中的凶猛魚類,它的上顎延長,形成了一支“寶劍”,這支“寶劍”可厲害了,就像最凶猛的長尾鯊的尾巴一樣。劍魚平時生活在大洋深處,挺安分守己的,如果招惹了它,那麼它就會不顧一切地向著“來犯之敵”猛衝過去,有時會因劍魚的猛烈衝撞,弄得船毀人亡。
流線型身軀
劍魚在魚類的大家族中算得上是引人注目的,它那紡錘形的身體行動起來異常敏捷。兩個背鰭長得也很奇怪,一個是又長又尖,另一個則短得讓人看不出來。劍魚的尾鰭又像一彎新月。劍魚的身體表麵為深藍色,腹部淺藍色,這種體色在一般沿海魚類中是很少見的。
食物
劍魚的食物是一些小型魚類。它們經常闖進鯖魚群中,追捕獵物。因為鯖魚喜歡群居紮堆,這正合劍魚的心意。劍魚闖進魚群,並不馬上追捕它們。劍魚先是將身體放平,然後忽然從水中躍起,落下來,再躍起,又落下來,就這樣幾躍之後,一些靖魚已被震昏。就在此時,劍魚又以閃電般的速度在魚群中橫衝直撞,它的“寶劍”大顯了威風,不一會兒,十多條鯖魚死在它的“劍”下。然後,劍魚便狼吞虎咽地飽餐一頓。
活魚雷
有時,劍魚還會在海上給正在航行的船隻開一個不尋常的“玩笑”。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時候,有一艘輪船正在大西洋作定期航行。突然,值班水手發出一聲絕望的驚叫:“魚雷!左弦發現魚雷!”隨後響起警報,船員們慌作一團。舵手轉舵,改變航向,躲避射來的魚雷。隻見一個黑色的東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朝著輪船衝過來。隨之,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可是,輪船並沒有發生爆炸。這時,人們發現,船體破了一個窟窿。原來,那不是什麼“魚雷”,而是一條大劍魚和這隻輪船開了一個玩笑。
一次,一艘軍艦正在海上訓練。突然一聲巨響,水兵們一時不知出了什麼事。經仔細檢查,原來在船尾側麵的拋錨處有一尾劍魚刺入船板。眼看著這條劍魚正在掙脫欲逃,說時遲,那時快,也不知是誰用一根粗大的繩子準確無誤地套住了它的尾部,大劍魚被吊上了甲板。經測量,這尾劍魚全長5.28米,其中“劍”長就有1.54米。體重為660千克。
助鯊獵鯨
有時在海上可以看到這種情景:一群鯊魚把一頭巨鯨圍困在中間,它們用銳利的牙齒在鯨身上撕咬,不一會兒鯨魚就昏迷過去。這時劍魚也趕來了,用自己的“長劍”在鯨魚身上左右亂撥,奇怪的是它卻一口不吃,看樣子它是專門為鯊魚服務的。劍魚的這種舉動,至今令人捉摸不透。11、海馬
海馬是淺海生活的一種小魚類,這種體長隻有10~20厘米的特種魚類,頭形象馬頭,尾部很長,由許多節組成,能靈活伸屈和彈跳,背鰭象一麵綿扇,搖動著維持身體平衡,作直立遊泳,動作優美。
初生的危險
那溫暖的淺海底,生長著形形色色的海底植物,活動著各種各樣的淺海動物。但是淺海的情況也是複雜凶險的。尤其是到了春夏兩季,各種海生動物都要由深海或遠洋洄遊到淺海裏來,生兒育女。寂靜的淺海區,火熱起來了,各種族都在繁殖自己後代的同時,進行著種間的或種內的相互殘殺,弱肉強食。尤其是剛產下的大量動物卵子,則成了一般動物互相爭食的美味。海馬在生殖期,能產不少卵,這些卵也麵臨著被其他動物吃掉的危險。但是海馬卻能利用特殊的生殖方法,巧妙地進行保種。
懷孕的父親
以世界各地淺海海域中的海言,長相獨特的海馬以及它們的親戚尖嘴魚有著非同尋常的繁殖方式。雌海馬一次可產400多顆卵子在雄海馬身體前部的肚囊中。雄海馬有一個由身體兩側腹壁皺褶在腹部中間合成的寬大“育兒袋”,而雌海馬卻沒有這種結構,雌海馬就將卵產在雄海馬的育兒袋裏,之後就把生兒育女的事全部交給了雄海馬。受精卵在育兒袋裏進行胚胎發育,所需的養料是從育兒袋結構中的毛細血管網那裏得到的,胚胎發育成的小海馬就從它父親的育兒袋裏出生了。這樣,海馬全部的卵和小海馬在雄海馬的保護下就不怕其他動物傷害了。所以,小海馬是由父親“生”的。當它們準備孵化時,它的身體痙攣,幼仔“砰”地一聲衝出袋囊,一批5個左右。12、多姿多彩的魚
大自然千奇百怪,魚的種類繁多,其中不乏獨具個性的異類。
會“走路”的魚
有人發現,鯰魚能在路上“行走”。奇怪,鯰魚不長腳,靠鰓在水裏呼吸,怎麼能在陸地上行走呢?經過仔細的觀察和研究,原來這種魚的胸鰭特別發達,鰭上還有堅硬的棘,在向前“行走”時,靠強有力的尾部拍打地麵,產生一種後助力量,同時以鰭棘挖掘地麵,維持魚體平衡和推進身體向前移動。又因為它的鰓後具有類似陸生動物肺的複雜器官,有助於它在陸地上“行走”時進行呼吸。據測定。這種大鯰魚可以離水在陸地上生活幾個小時,“行走”400米,甚至更多一些路程。
大鯰魚生活在河流或池塘裏,它們爬上岸來,主要是因為水質汙染使它們難於生活,想尋找清潔水域居住,所以它還是一種監測淡水水質汙染的指示動物。
會“爬牆”的魚
此外,有人在某地一條小河邊抓到幾條河鰻攀爬磚牆,其狀猶如壁虎一樣。它們的攀爬技巧十分高明,先是將頭部伸到兩塊牆磚之間的凹陷處作為支撐點,然後曳動尾巴觸及另一個凹陷處。大約在10分鍾內,可爬3米多高,河鰻是魚類,用鰓在水中呼吸,為什麼能離水?河鰻為什麼要離河爬牆?了解河鰻的人知道,河鰻身上的鱗片已經退化,皮膚特別薄,且布滿微血管,血液中的廢氣與外界新鮮空氣可以通過皮膚表現進行新陳代謝,這叫做“皮膚呼吸”。當它們返回水裏後,又可恢複用鰓呼吸。至於河鰻為什麼要離河爬牆?可能是河水受到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