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
中華鱘是典型的溯河閘遊性魚類。它們平時棲息在海中覓食成長,開始成熟的個體於7~8月份間由海進入江河,在淡水棲息一年性腺逐漸發育,至第二年秋季,繁殖群體聚集於產卵場繁殖。產出的卵粘附於江底岩石或礫石上麵,在水溫17℃~18℃的條件下,受精卵約經5~6晝夜孵化。幼魚孵化後隨身體的生長逐步向海洋洄遊入海。以小魚、小蝦為食。
沙丁魚
沙丁魚亦稱“鰛”,是一些鯡魚的統稱,身體側扁,銀白色。成年沙丁魚體長約26厘米,臀鰭最後兩鰭條擴大。它們分布於南北半球6℃~20℃範圍內的海洋中。春季和夏季,沙丁魚生活在近海,但在其他季節,它們會轉移到深海裏。當它們在近海時,會經常遇到海鳥的襲擊,同時,也會被人類所捕獲,經過加工,製成罐頭。沙丁魚在晚間會被光亮吸引,有南歐,裝備有燈的小船隊常把它們吸引到附近。當沙丁魚離船足夠近的時候,它們周圍的網就會收緊,於是大量的沙丁魚就會被拖到船上。
狗魚
狗魚是凶猛強大的捕食者,它們一動不動地藏在水草中,等待其他魚或者小鴨子出現。然後突然以驚人的速度衝出來,用巨大的頜死死咬住獵物。常見的有北美狗魚、白斑狗魚等。成年北美狗魚能夠長到150厘米長:白斑狗魚分布於歐亞大陸及美洲的淡水水域,成年的白斑狗魚全長可達1.5米,雌魚的個頭比雄魚要大一些。白斑狗魚的嘴大而扁平,很像鴨嘴,且嘴內長有鋒利的牙齒。它們主要以魚類為食,但有時也會捕食一些小型動物和鳥類。
錦鯉
錦鯉的體態優雅高貴,身體修長,幼魚的背部微弓。成年錦鯉的胸鰭呈魚雷形,稍圓且強健。頭大、嘴寬,嘴上長兩對觸須。錦鯉的鱗排列形態能因品種而異,例如:隻有在沿側線背麵有些鱗片,淺黃錦鯉鱗的排列會產生鬆球狀的效果。而衣錦鯉的鱗有金屬色的光澤。
軍曹魚
軍曹魚的美稱,來自於它光彩照人的外表形象。軍曹魚不僅身體顏色與眾不同,且身上還有排列整齊的特殊發光點,如同金光閃閃的軍功章,不僅耀眼奪目,且閃光點的數量也多得驚人,燈籠似的發光器官竟有800左右。四、陸生脊椎動物的祖先——魚類
1985年,北京自然博物館首次展出了“矛尾魚”標本展覽的名稱非常引人注目,叫做“我們的魚祖先”。我們知道,魚類是以鰓呼吸,用鰭遊泳,生活在水裏的一種脊椎動物。魚類與人類以至陸生脊椎動物的生活方式大相徑庭,怎能相提並論呢?但是,科學家的研究卻肯定地證實了兩者的密切關係。
陸向進化
科學研究表明,大約在4億年以前,也就是地質史上稱為泥盆紀的時期,在自然界的淡水湖泊、沼澤地裏生活著一種數量非常多的總鰭魚。這種魚身體呈紡錘形,體長有1米多,遊泳非常迅速,是一種肉食性的魚。然而,在以後的漫長年代裏,地球上的自然環境發生深刻的變化,由於當時陸地上氣候相當溫暖潮濕,使很多的陸生植物得到蓬勃發展,也有些沿著廣闊的沼澤地和淡水河岸生長,大量的植物枯葉凋落到河中,再加上有些沿岸或水中生長的樹木,根部也在水中腐爛。結果這些殘根敗葉的腐殖作用,使水中的氧氣大量減少。這對當時生活在河水中的總鰭魚是個嚴重的威脅。在這種危難中,有些總鰭魚因不能適應而死亡,但也有些總鰭魚,卻利用胸鰭和腹鰭,把身體支撐起來,或攀附在水中的腐葉上,或爬上河邊的樹根上吸取空氣中的氧氣。由於水質的進一步敗壞,總鰭魚更進一步增加對大氣呼吸的依賴,有的甚至爬到河岸上,呼吸空氣。
化石證據
在後來從地層下探掘出來的總鰭魚化石發現,總鰭魚的胸鰭和腹鰭,基部肉質非常厚,鰭肉骨骼的排列和陸生動物五指型附肢相類似,總鰭魚頭骨的膜成骨,和古代兩棲動物頭骨的膜成骨也很相像,而且古總鰭魚已經具備了內鼻孔,說明這種魚已能利用肺進行呼吸。所以,古代總鰭魚就這樣逐漸演變成古兩棲動物,成為陸上四足動物的祖先。也可以說,魚類是陸生脊椎動物包括人類的祖先。五、活化石——矛尾魚
從捕獲的情況來推測,矛尾魚是生活在200~400米深的海水裏,體長介於1.2~1.8米,體重30~80公斤,它體形圓厚,腹部寬大,口中長著尖銳的牙齒,在解剖它的腸胃時發現有魚的殘骸,證明它是肉食性的魚類,
進化地位
大家已經知道兩棲類是由總鰭魚目上陸進化而來的。總鰭魚目下分兩個亞目,骨鱗魚亞目是上陸了,可另一種魚卻舍不得離開水,始終沒有上陸,矛尾魚就是這種魚的代表。以前發現的矛尾魚是生活在泥盆紀時期的化石,從地層的沉積環境上看是生活在淡水中的,後來在三迭係地層中發現了它的化石,這時的沉積環境已是半鹹水或海水了,表明它從湖泊中遊到了河口處,而且仍在往海裏遷移;再後來,中生代海相地層中就沒再發現它的化石了,專家們斷定它已經絕滅了。
曆史變遷
人類偶然的機會捕獲過矛尾魚,但由於深水中比陸地上的壓力大很多,它們出水後因不適應突然減壓而很快的死亡。但是從形態上看,化石中的古老種類和現今生存的種類差別不大,隻是今天的矛尾魚體形大,胸鰭更大些,內鼻孔沒有了,氣鰾隻留下一點點痕跡。而早期空棘魚類的氣鰾因向肺演化曾是很大的,推測是因為後來長久地適應深海環境壓力大的結果,內鼻孔消失,鰾也逐漸變小了。
矛尾魚的啟示
總鰭魚的鰭中有中軸骨骼,末梢各小骨都依靠著中軸骨和身體互相連接,總鰭魚鰭內骨骼的排列方式和原始四足動物的四肢骨有些相似。因而人們推想:四足動物的四肢是總鰭魚類的胸鰭、腹鰭演化而來的。在水底它可以用這種鰭支持自己的身體,若調整到合適的方位,還可以用這種鰭勉強地爬行幾步。六、兩棲綱
兩棲動物始見於3億~6億年前,魚類是它們的祖先,長期的物種進化使它們大多既能活躍於陸地,又能遊動於水中。與動物世界中的其他種類相比,地球上現存的兩棲動物的物種類量顯得非常貧乏,目前被正式確認的種類約為4350種。兩棲動物主要包括蛙類、蟾蜍、水螈、蠑螈及人們不太熟悉的蚓螈。所有的兩棲動物都有潮濕的皮膚,但個頭沒爬行動物那麼大。有些兩棲動物完全活在水中,而大多數以陸地生活為主,僅在產卵的時候才回到水中。兩棲動物大多產下的是具有肢狀護膜的卵,但有些兩棲動物是胎生。
兩棲動物的祖先
兩棲動物的祖先是總鰭魚類,但是到底是起源於哪類肉鰭魚尚不明確。最早的兩棲動物是出現於古生代泥盆紀晚期的魚石螈和棘魚石螈,它們擁有較多魚類的特征,如尚保留有尾鰭,並且未能很好的適應陸地的生活。它們代表著魚類和兩棲動物之間的過渡類型。進入中生代後,現代類型的兩棲動物開始出現,它們身上光滑而沒有鱗甲,皮膚裸露而濕潤,布滿黏液腺,可以起到呼吸的作用,有些兩棲動物甚至沒有肺而隻靠皮膚呼吸。
棲息環境
兩棲動物既能在水裏生活,又能在陸地上生活,它們棲息於除南極和格陵蘭島以外的任何地區,但大多分布在較潮濕的熱帶或亞熱帶。兩棲動物雖然能適應多種生活環境,但適應力遠不如更高等的其他陸生脊椎動物,它們不能生活在極端幹旱的環境中,在寒冷和酷熱的季節則需要冬眠或者夏眠,以避開不利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