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有脊椎動物3(1 / 3)

第三章有脊椎動物3

呼吸

大多數成年兩棲動物能通過皮膚和肺呼吸,有些也能通過口腔吸進氧氣,皮膚下的黏液腺保持體表濕潤,讓氧氣能較輕易地通過。大約200種蠑螈沒有肺,它們呼吸隻能通過皮膚和嘴。兩棲動物幼體通過鰓呼吸,這些鰓眾多表麵積是肉質的,呈羽毛狀且有良好的血液供應便於從水中獲取氧氣。

眼和耳

大多數蛙、蟾蜍、水蜥和蠑螈有良好的視力,但蚓螈僅有微弱的視力,幾乎相當於瞎子。洞穴蠑螈喪失了眼睛的功用,但是陸地生活的蠑螈需要有良好的視力去發現行動緩慢的獵物。蛙有大眼因而它們能注意到危險並發現食物。許多兩棲動物,如蛙和蟾蜍,有極靈敏的聽力幫助它們分辨求偶的鳴聲和正在靠近的敵害。

器官

生活在水中的生物有極好的觸覺。水棲的兩棲動物運用側腺係統——沿體側的感官組織以適應水中的遊動。許多種類以上顎上的一對小洞稱之為“雅可布森器官”來嗅味。蚓螈在頭上有感覺觸須,這將利於它們嗅出或發現它們周圍的道路。

遊水

蠑螈、水蜥和水棲蚓螈遊起來像魚,呈“S”形運動。許多蠑螈和水蜥有發育良好的適合遊水的平直尾巴。蛙和蟾蜍的腳有蹼,但它們在遊動時身體不能彎曲。它們的後腿通過不斷蹬水使身體前行。而蝌蚪呢,則左右擺動尾巴來遊動。

避免敵害

兩棲動物是捕食者的理想食物,因為它們沒有皮毛、羽毛或鱗片。從蜥蜴到哺乳動物,它們為範圍很廣的動物所捕獵。許多兩棲動物皮膚上有色彩和斑點幫助它們進行偽裝對付環境,另一些遇到侵襲時潛水逃跑。大多數成年兩棲動物有毒腺,這些腺體分泌出難聞的物質向敵人施毒。

生命的循環

大多數兩棲動物在水中交配產卵,它們各自產下一團或一串透明膠質的卵。幼蟲在成年之前要經曆一係列變化,稱為蛻變。蝌蚪是青蛙和蟾蜍的幼態,看上去和成年形態完全不同。在早期階段,它們通過鰓或呼吸孔呼吸,沒有肺。在成年之前,它們發育了肺、長出了腿並脫落了尾巴。1、蚓螈目

蚓螈是兩棲類中體形最為特殊的自然類群。頭較平扁、體呈柱狀,無四肢。體表具斑狀紋,外形似蛇和蚯蚓。皮膚裸露,富有黏液腺,眼睛退化,隱於皮下。交配時,雄性泄殖腔外翻成交接器進行體內受精。

蚓螈

蚓螈的生活隱蔽性較大,再加上它們的挖掘行為人們根本無法看到,所以和其他兩棲動物相比,人們對於蚓螈知道得很少。蚓螈定居在地麵的鬆枝落葉層和鬆軟的土壤裏。它們頭鈍,眼睛小。在挖掘時,蚓螈先用腦袋推開土壤,然後依靠觸覺來尋找食物。同所有兩棲動物一樣,成年蚓螈是食肉動物,但獵物的種類取決於自身的大小。最小的蚓螈吃昆蟲、蜈蚣和蠕蟲,但最大的蚓螈能夠對付青蛙和蛇。有的蚓螈直接生出幼螈,但多數蚓螈小時候是水中流動的蝌蚪,這一特征表明:它們與蠑螈、青蛙和蟾蜍都有聯係。

特征與習性

蚓螈是體態像蚯蚓的蠑螈,除了南美蚓螈是完全水棲之外,幾乎所有蚓螈都和蚯蚓一樣棲息在地底下,不但很難觀察也很難發現,所以這種無足目的兩棲動物是最不為人所知的。即使是科學家們對於它們的習性也所知不多,算得上是神神秘秘的兩棲動物。中國僅有1種版納魚螈,是我國蚓螈目前的唯一代表。蚓螈的大小從15~130多厘米長短不等,隻生活在炎熱、潮濕的熱帶氣候中。

魚螈

屬蚓螈目魚螈科,成體體有裸露,成蠕蟲狀、無四肢。體呈單間褐色,兩側各有1條黃色帶斑,腹部為淺棕色。泄殖腔孔開於身體末端,故無尾。繁殖期間,產卵於近水域的陸地上,每次產卵約54粒左右。分布於印度、斯裏蘭卡、馬來半島,我國見於雲南和廣西,但數量較少,是極其稀少的兩棲動物。

魚螈別名叫“蛇螈”。生活在濕潤的河穀盆地的溝塘小溪邊,過地下生活。雌性在洞穴中,以濕潤的身體盤繞在卵的周圍護卵,使卵免得幹燥。2、有尾目

有尾目終生有尾,多數有四肢,幼體與成體比較近似。它們的身體呈長筒形,後肢跟前肢的長度及構造區別不大,仍然殘留有發達的尾巴。有尾目大多水生,也有的陸生和樹棲。大多有外鰓的都棲息在水中,它們的四肢因退化而變得很小,有些種類甚至沒有後肢。

美西螈

有尾目鈍口螈科,為虎紋鈍口螈的幼體階段,成體背麵黑色,有黃色斑紋和條紋,故稱為“虎紋鈍口螈”或“虎螈”。由於棲息場所的不同或水溫太低,有的幼體未成熟就具有生殖能力,且終身保持幼體狀態,這在動物學中是幼體生殖的典型例子。分布於北美洲。

美西螈棲息於湖沼中,由於環境和水溫的不同,有的終身保持外鰓,行幼體生殖,有的個體經變態後成為成體,外鰓消失,爬上陸地生活。主要以蚯蚓、蝌蚪和水生昆蟲幼體為食。

洞螈

有尾目洞螈科,軀體細長,體形類似鰻魚。四肢細小,前肢3指,後肢2趾。眼睛功能已完全退化,隱置於皮下,終身具鰓,以突出的外鰓呼吸。分布於歐洲南部。

洞螈別名“盲螈”。棲息於黑暗洞穴,過水中生活,最適水溫為10℃。長成後仍然保持幼體形態。

極北小鯢

有尾目小鯢科,體形適中,頭部扁平,軀幹圓柱形,背部略顯平扁,尾側扁。前肢4指,後肢4趾,基部無蹼。皮膚周身光滑,頭頂部有1凹痕。體長,有肋溝13~14條。每年4~5月間繁殖,每次產卵150~200粒,卵粒包裹在圓柱形的膠質卵袋內,黏附於水草或其他附著物上或漂浮在水麵上。分布於我國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

極北小鯢生活在沼澤地帶的爛草叢下或洞穴中。幼體具3對櫛狀外鰓和1對棒狀的平衡枝,外鰓消失後,常遊到水麵進行呼吸,當年秋季變態後爬到土壤中生活。3、蠑螈

蠑螈都有尾巴,體形和蜥蜴相似,但體表沒有鱗,皮膚光滑而有黏性。蠑螈的視覺較差,主要依靠嗅覺捕食蝌蚪、蛙和小魚等。蠑螈的四肢不發達,但可以用前足或趾尖在池塘底部泥濘不堪的表麵上行走,靠擺動尾巴來加快行走的速度。蠑螈的成體可分為水棲、陸棲和半水棲幾類。水棲類型在水中產卵,陸棲類型在繁殖時回到水中產卵,少數種類在潮濕的陸地產卵,幼體要在水中發育成長。目前,世界上有幾百種蠑螈,分布於各地的潮濕環境中。

蠑螈和水蜥

蠑螈是極小的、長尾巴的、居住在各種濕地的兩棲動物,一些蠑螈長期居住在水中,另一些完全居住在陸地——其中一些種類甚至選擇陰暗、濕潤的洞穴。無論是陸棲或水棲,它們均在水中繁殖。它們帶有光滑、黏黏的皮膚,沿尾巴邊緣有鰭幫助它們遊水。為適應居住的寒冷區域,蠑螈在冬天要冬眠。在溫暖地區的旱、熱季,它們要夏眠。蠑螈和水蜥在從動態發展為成年過程中,要經曆一係列蛻變的過程。

求偶和交配

大多數雄蠑螈能排出一包精液,稱之為精囊,在陸地上雌蠑螈張開泄殖腔獲得它,體內卵子被受精並產於陸地。雄水蜥在水中排出它的精囊。雄性用它可以顯著的冠毛吸引雌性,它或許可以表演求偶舞蹈或釋放特別的氣味,稱為信息素,它通過輕推雌性側麵引導雌性覆於精囊之上。

產卵和發育

蠑螈和水蜥經曆一係列幼態發育過程稱為蛻變陸棲蠑螈在陸地產卵,幼蟲的發育發生在卵內。當幼仔孵化出來後,看上去就像成年的微縮版。水棲蠑螈和水蜥在水中產卵,卵子孵化後成為像蝌蚪樣的幼蟲,最終它們失去鰓。有些蠑螈不產卵,但是生下完全成形的幼仔。

進食

蠑螈和水蜥是食肉動物,以行動緩慢動物為食,如蝸牛、蛞蝓和蠕蟲。它們慢慢移向獵物,接著快速地用它們尖利的牙去獵取食物。有些種類輕彈舌頭希望捕獲小獵物。蠑螈需要很少食物因為它們行動緩慢。當它們進食時,它們能貯藏大量食物,身體長胖。大蠑螈主要在夜晚覓食,依靠嗅覺去捕獲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