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有脊椎動物3(2 / 3)

防衛

蠑螈無論在地表、樹上,或是地下都能用它們短短的四足十分緩慢地爬行。蠑螈大多體色鮮明美麗,因為它們是有毒的,它們就利用這種鮮豔奪目的顏色告誡來犯者,所以那些蠢蠢欲動的獵食動物就會避而遠之了。當蛇向蠑螈發起進攻時,蠑螈的尾部就會分泌出一種像膠一樣的物質,它們用尾巴毫不留情地猛烈抽打蛇的頭部,直到蛇的嘴巴被分泌物給粘住為止。有時,就會出現一條長蛇被蠑螈的粘液給粘成一團,動彈不得的場麵。

居住地

蠑螈有多孔的皮膚讓水和空氣通過。在熱天幹燥的條件下,皮膚必須保持濕潤避免變幹。當天氣變冷、濕的時候,大多數種類居住在潮濕的地方或僅在夜晚爬出。水棲的種類住在小溪、湖泊、池塘和洞穴。陸棲種類躲藏在岩石、圓木下或穴居土裏,有些會爬樹。

中國瘰螈

有尾目瘰螈科,頭部扁平,軀幹渾圓,尾部顯著側扁,尾梢鈍圓。四肢較長,前肢4指,後肢5趾,指、趾基部無蹼。皮膚極為粗糙,背麵和兩側布滿大小分散的黑褐色疣粒,腹麵疣粗細小,有不規則的橘紅色斑。

中國瘰螈常生活在山區溪流中或潮濕的水草和石縫中,以蚯蚓、小蝦和昆蟲的幼體為食。4、大鯢

大鯢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貴的兩棲動物。它的叫聲很像幼兒哭聲,因此人們又叫它“娃娃魚”。大鯢身體扁圓,頭寬而扁,它的嘴巴特別寬大,有四條短小的腿。大鯢的體色可隨不同的環境而變化,但一般多呈灰褐色。體表光滑無鱗,但有各種斑紋。

身體形態

體形較大,頭寬扁,眼小,無眼瞼。鼻間距遠小於眼間距。軀體扁平,上麵長有粗大的縱行皮膚褶皺。背麵棕褐色,具不規則黑斑,腹麵色淡。尾側扁,四肢甚短,前肢4指,後肢5趾,趾間具微蹼。分布於我國陝西、山西、河北及南方各地。目前數量已十分稀少,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生活習性

大鯢生性凶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蟲、魚、蝦、蟹、蛇、鱉、鼠、鳥等為食,捕食方式為“守株待兔”。大鯢夜間靜匿在灘口石堆中,一旦發現獵物上門,便突然發起攻擊,將獵物吞食。大鯢的消化能力很強,但能耐饑餓,飼養在清涼的水中二三年不進食也不會餓死。雌鯢每年7~8月間產卵,卵產於岩石洞內,一次產卵300多枚,剩下的撫育任務就交給了雄鯢。雄鯢把身體曲成半圓狀,將卵圍住,以免被流水衝走或遭受敵害,直到孵化出幼鯢,雄鯢才肯離去。大鯢的壽命在兩棲動物中也是最長的,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能活130年之久。

凶猛的動物

娃娃魚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大型有尾兩棲動物,學名叫大鯢或鯢魚,娃娃魚是它的俗稱。它一般體長60~70厘米,體重幾十斤。1971年,在湖北省神農架溪流裏,曾捕到體長2.4米,體重60公斤的大鯢。

大鯢叫聲似嬰兒啼哭,因此得名叫娃娃魚。它運動器官不是鰭,而是短小的四肢,體表皮膚裸露而沒有鱗片。全身棕褐色,背麵有深色斑紋,腹麵色較淺,頭扁圓而寬,口很大,有許多細齒排列在上下顎上;眼睛很小,位於頭部背後,還有一條左右側扁的大尾巴,看上去有點像牆上爬著的壁虎。大鯢的幼體完全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生活在水中,經常露出水麵,主要用肺呼吸,也能爬到陸地生活。它在水中遊泳時,四肢緊貼身體的兩側,以減少水的阻力,主要依靠尾巴和軀幹的不停地擺動使身體前進;在水底運動時,腹部貼在溪底地麵上,以後肢推動身體前進,前肢用於變換身體運動的方向。

大鯢生活在山區水質清澈而湍急的溪流中,一般匿居於山溪的石隙或洞穴裏,頭向外,尾朝裏,這樣有利於及時發現食物和敵害。大鯢以小魚、蟹類、蚯蚓為食,也能捕食蛙、蛇等動物,這在兩棲類動物中是很少見的。因此,它算是兩棲類中最凶猛的一員。因為大鯢的眼睛不發達,怕光,一般白天躲在洞穴中,夜間出來尋找食物。為了獲得食物,它有時爬上岸,一動不動地等待著。這時候,如果有青蛙過來,大鯢立即猛撲過去,一眨眼功夫就把獵物吞食掉,美餐一頓。另外,它常常在灘口的流水處覓食,展開大嘴巴等候,吞食隨水下來的小動物。

大鯢的性成熟年齡為5年,每年繁殖一次。到了8月下旬至9月上旬,就是大鯢的產卵期,產卵量為300枚以上,最多達2100枚。大鯢的卵呈圓形,卵外有腹膜連成卵帶,受精卵在水溫18~22℃條件下,經過45天左右,就能孵化出鯢苗了。

大鯢還是一種可食用的動物,它的肉質白嫩,味道鮮美,肉及皮都能入藥,可治療貧血和瘋癲病。大鯢的分布較廣,我國湖南、湖北、貴州、廣西、四川、河北、陝西和山西等省區都可以找到。但是,由於大量濫捕,大鯢也有瀕於滅絕的風險。近年來,在湖南、陝西等地建立了大鯢自然保護區,使大鯢的數量開始增多。5、其它有尾動物

有尾目動物多生活在環境良好的地區,隨著人類的活動越來越頻繁,有尾動物越來越稀少。

火蠑螈

這種陸棲蠑螈身上有明亮色彩的斑點或斑紋,這種標記警告潛在的捕食者,如果它們試圖吃它,這種蠑螈皮膚腺能產生分泌物刺激它們的嘴和眼。這種毒性甚至大到能殺死小的哺乳動物。火蠑螈捕獲獵物在夜晚和陰暗白天。

紅瘰疣螈

有尾目瘰螈目,頭部平扁,軀幹圓而發尾部側扁。皮膚粗糙,頭上脊棱隆起明顯。背部和體側棕黃色。腹部顏色變異較大,有的以棕黑色為主,有的顏色較淺。繁殖季節為每年5~6月,雌雄性進入平靜的水塘或稻田內交配產卵,卵大多黏附於水塘邊的草叢或岩石上,有的連成一串或成片。分布於我國雲南。數量十分稀少,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紅瘰廡螈大多棲息於山林及稻田附近,過陸地生活。受驚擾時,常迅速鑽入池塘底部淤泥中隱藏。

細痣疣螈

有尾目蠑螈科,頭部平扁,軀體渾圓或稍側扁,尾末端稍鈍尖。周身滿布瘰粒和疣粒,頭側脊棱極其顯著。體側各有13~16枚排列規則的圓形瘰粒。雌性略大,卵產於塘邊地上腐爛的落葉之中,每堆卵約30~52粒。分布於我國廣西、貴州和湖南等地。目前數量較少,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細痣疣螈常棲息在海拔500~1500米的密林地帶。繁殖期間多棲息於平靜水塘及其附近潮濕的腐葉中或樹根下的土洞中。繁殖過後,它們則離開塘,以陸棲為主。主食昆蟲、蛞蝓和蚯蚓等。

紅蠑螈

對紅蠑螈來說,不管在水中,還是離開水,它們都很自在。在泉水、林區和潮濕的草地上,都能見到它們。當它們成熟後,身體是鮮豔的紅色,不過,隨著年齡的增大,顏色會暗淡一些。成年後沒有肺的兩棲動物大約有200個屬種,紅蠑螈是其中之一。無肺的蠑螈依靠皮膚或者嘴的黏膜呼吸。世界上所有的無肺蠑螈幾乎都生活在美洲。

雞冠蠑螈

雞冠蠑螈皮膚粗糙。在繁殖期,有的雄性雞冠蠑螈背上會出現雞冠狀的突起,有的則趾頭變得粗大。雞冠蠑螈以捕食陸地上的蚯蚓或昆蟲為生。冬天則躲在地底下的洞穴或樹根下冬眠。

黑斑肥螈

有尾目蠑螈科,體形肥壯,頭部扁平,軀幹至尾基部渾圓,尾後端側扁。前肢4指,後肢5趾。全身皮膚光滑或背部略有細粒。背部和體側青灰帶黑,散布深色小圓斑點。腹麵橘黃或橘紅色,有的具稀少的棕黑色斑紋。5~6月產卵,成堆的卵黏附於石塊下,卵乳白色。分布於我國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和廣西等地。

黑斑肥螈多棲息於山區海拔800~1700米的山溪之石隙中。主要以蜉蝣目、雙翅目、鞘翅目等昆蟲為食,對農林害蟲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體色鮮豔,易於飼養,可作為觀賞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