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有脊椎動物4
胃蛙
胃蛙有一種奇特生育方式。它雖是生活在澳大利亞的一種小青蛙,但不像其他蛙類那樣把卵產在水裏,先孵化出蝌蚪,再由蝌蚪變態為青蛙。胃蛙是在胃裏孵卵、變態,從嘴裏生出小青蛙。
這種蛙類有一個特別的胃,一到繁殖季節,蛙胃完全由消化食物的功能轉化為一種臨時的“子宮”。生殖時,雌蛙產卵於水中,當卵受精後,再把受精卵全部吞進胃裏。不久,蛙卵便在胃內孵化成蝌蚪,並變態成為幼蛙。約經過八個星期,雌蛙張開大嘴,把幼蛙從胃口吐出。這些新生幼蛙跳出母蛙嘴後,一般都在母體周圍活動,待稍大些後才自由行動。
據研究發現,雌胃蛙“懷孕”後,胃逐漸變得很大,甚至把雌蛙的肺完全壓扁而無法呼吸,最後隻得由皮膚來代替呼吸器官。9、蟾蜍
蟾蜍名癩蛤蟆,它們的皮膚表麵有疣。被敵人襲擊時,蟾蜍會從眼後的耳後腺射出毒液。蟾蜍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陸地上,隻有產卵時會回到水裏。蟾蜍是爬行前進,身上幹燥有疙瘩,蟾蜍的卵很長,多筋,通常纏在水生植物上麵。蟾蜍是農作物害蟲的天敵。它一夜吃掉的害蟲,要比青蛙多好幾倍。它的皮膚較厚,具有防止體內水分過度蒸發和散失的作用,所以能長久居住在陸地上而不到水裏去。每當冬季到來,它使用發達的後肢掘士,潛入爛泥內,在洞穴內冬眠。蟾蜍行動笨拙蹣跚,不善遊泳。
東方鈴蟾
無尾目盤舌蟾科,體形中等,背部皮肝粗糙,呈灰棕色,肩部有綠色花斑。有的背部為綠色,上麵有不規則的黑色斑點;上下頜及四肢背麵有黑色花斑。身體及四肢腹麵具黑色和橘紅色或橘黃色鮮豔的斑紋。受驚擾時,常四腳朝天,將腹麵鮮豔的花紋暴露,以示警戒,這是自然界中動物的自我保護的方法之一。每年5~7月產卵,每次產卵約百餘粒。分布於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和山東等地,也產於朝鮮和日本。
東方鈴蟾棲息於小山溪石縫間,有時也到池塘中活動。主要捕食半翅目、鞘翅目、雙翅目、鱗翅目等昆蟲及其幼蟲。對農林害蟲的防治有一定作用。
負子蟾
無尾目負子蟾科,黑褐色。體扁平,眼睛小,口內無舌,其後腳趾間的蹼特別發達。體側具側淺器官。分布於南美洲的巴西和圭亞那等國。
負子蟾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中,繁殖期間,雌蟾背部皮膚軟化似海綿狀,泄殖腔內壁外翻,形成管狀產卵帶,彎曲於背上;雄蟾在雌蟾背上擠壓雌性產卵帶,將卵擠出並排精子,使卵細胞受精,並將受精卵壓入雌性背部海綿狀皮膚上的凹隱中,並覆以膠質。受精卵在凹陷中發育,經蝌蚪期,變成幼蟾後,才離開雌蟾背部,入水生活。負子蟾常以水生昆蟲為食。
峨眉角蟾
無尾目鋤足蟾科,體形中等,皮膚光滑,背部及四肢具細膚棱和痣粒,肩部有“V”形細膚棱,背部膚棱清晰。雄性第1、2指基部有密集的小黑刺。咽、喉部棕灰色;胸、腹部有不規則的深色斑點,腹部後端乳白色。4~6月為繁殖季節,每隻雌性可產卵284~429粒。卵呈團狀。分布於四川峨眉山。
峨眉角蟾生活在海拔700~1500米的山溪間,黃昏時,常在溪流中的石塊下鳴叫,以膜翅目、鞘翅目和鱗翅目昆蟲以及蜘蛛等為食。蛾眉角蟾分布區域較窄,數量較少,是我國特有的蛙類。
峨眉髭蟾
無尾目鋤足蟾科,頭極扁平,雄性上頜緣有10~16枚黑色錐狀角刺,雌性在相應部位有米色小點。頭上、背部及四肢的背麵呈棕色略帶紫色,背麵有橫紋;腹麵紫肉色,滿布乳色小點或小顆粒。它的眼睛非常特殊,眼球上半部為藍綠色,下半部為深棕色。產卵季節為2月下旬至3月間,卵群為卵粒堆積而成的卵片,每個卵片大約有250~346粒卵。分布於我國四川峨眉山、貴州梵淨山等地。
峨眉髭蟾別名“博氏髭蟾”。棲息於海拔1100~1700米間的山坡或田坎邊的石縫內或草堆下。捕食對象主要為農林害蟲。目前,峨眉髭蟾的數量十分稀少,是我國特有的珍稀蛙類。
中華蟾蜍
無尾目蟾蜍科,體粗壯,皮膚極粗糙,背麵呈黑綠色,密布大小不等的圓形瘰疣。腹麵乳黃色,有棕色或黑色斑紋及小疣。枕部後方有1對耳後腺,趾間具蹼。雄性個體一般比雌性個體略小,其前肢內側拇指具黑色婚墊,此為雄性個體的第二性征。每年3~4月產卵於水中,卵呈帶狀,黑色,廣泛分布於我國南北大部分地區。
中華蟾蜍別名“癩蛤蟆”。白天常棲息於石下,草叢間或土洞中,黃昏外出活動覓食。冬季潛入水底,藏匿於爛草或泥土中冬眠。待到翌年驚蟄時,才結束冬眠生活,爬到地麵活動。中華蟾蜍主要以昆蟲為食,對農林有益。其耳後腺分泌的白色黏稠液體,可製成名貴的中藥“蟾酥”。七、爬行綱
爬行動物是世界上最早長有脊椎、裝備齊全來適應於幹燥陸地生活的動物。恐龍時代,爬行動物主宰著地球。爬行動物有著幹燥、具鱗片皮膚和硬骨骨骼,大部分爬行動物住在溫暖的地方,因為它們要靠太陽和溫暖的地表來保暖。它們沐浴在太陽裏,儲存能量來捕食和吃食。很多爬行動物住在陸地上,但是海龜和淡水龜、海蛇和水蛇、鱷魚和短吻鱷住在水裏。
爬行動物
蛇、蜥蜴、烏龜、海龜以及鱷魚都是爬行動物。這類動物的體表都有保護性的鱗片或堅硬的外殼,可使它們的身體不會因過快失去水分而死。它們生育下一代的方法是生下具有防水功能的蛋或者直接生下幼仔,而且這類動物的下一代看上去就像它們父母的“縮微版”,生育的地點一般是在陸地。爬行動物可以在陸地上的多種環境中生存,不過一般它們都生活在比較溫暖的地方,因為它們必須借此保持身體的溫度。爬行動物由於不需要靠食物維持身體的溫度,因而它們同樣可以在缺少食物的沙漠裏生活得很好。
爬行動物的祖先
最早的爬行動物生活於大約2.8億年前的石炭紀大森林裏,由兩棲類動物進化而來。爬行動物是統治陸地時間最長的動物。在中生代,爬行動物遍布陸地、海洋和天空,地球上沒有任何生物有過如此輝煌的曆史。其中,侏羅紀是恐龍最為繁盛的時期。
棲息環境
因為爬行動物擺脫了對水的依賴,所以它們的分布受濕度影響較大而受溫度影響較小。現存的爬行動物大多數生活在幹燥、溫暖的陸地上,但海龜和淡水龜、海蛇和水蛇、鱷魚和短吻鱷都生活在水裏。爬行動物主要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在溫帶和寒帶地區則很少,隻有少數種類可到達北極圈附近或分布於高山上;而在熱帶地區,無論濕潤地區還是較幹燥地區,種類都很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