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犛牛的樂園,是飼養最多的國家,擁有犛牛1400萬頭,占世界犛牛總數的90%。我國犛牛引種、選育、雜交等研究方麵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為世界所關注,為此1994年8月1~6日在甘肅農業大學召開了有10多個國家80多名學者參加的第一屆國際犛牛研究學術討論會。
羚牛
羚牛長著一身棕黃色的體毛,既像牛,又像羊,生活在四川、甘肅和陝西的高山地帶。它體形龐大,四肢粗壯,重達500公斤。它們喜歡過群居生活。因為生活在高山地區,繁殖率很低,數量十分稀少,被列為珍貴動物
羚牛有個怪脾氣,就是愛走自己熟悉的老路,即使老路已被山石阻塞,它也不肯改道。因此,國家動物園需要時,就在它們經常出沒的羊腸小道上,放一塊美味的鹽乳石,兩側各放一個“籠箱胡同”,羚年要嚐到鹽乳石,就必須通過這透明的“胡同”,當它們進人“胡同”時,“啪嗒’一聲,落下籠箱兩邊的活門,就可以捉到羚牛了。31、羚羊
羚羊雙腿纖細,體形似鹿,善於奔跑。從蒙古向西到非洲北部,大西洋沿岸以及整個非洲東部和中部赤道地區都有羚羊的分布。棲息在開闊的平原和半沙漠地區,對於沒有爪子和尖牙作為自衛手段的羚羊來說,這種幾乎沒有提供任何防護的生活環境對它們的安全無疑是一種極大的威脅。因此,羚羊必須具有敏銳的視覺、聽覺、嗅覺、超常的速度和群居生活來使自己擺脫危險。它們在大部分的時間裏總是數百隻結成一大群,依靠群體的力量一邊尋找食物,一邊不斷地警惕著四周的動靜,時刻提防著遠處的豹、獅子等肉食動物。
羚羊角
和每年換角的鹿不一樣,牛和羚羊一輩子都不換角。由於種類不同,角的形狀、大小各異。在大多數種類中,雄羚羊為了確立其統治地位,常常用角來和對手爭鬥。
靈活的登山能手
山地綿羊和山羊能夠輕鬆地爬上岩石找尋食物或是逃離敵人。生活在北非山脈中的巴巴裏綿羊長著能很好減震的腿,富有彈性的蹄狀肉墊可以在跳落時起緩衝作用。山地山羊和北山羊長著中空的蹄子,可以使它們十分輕鬆地爬上粗糙的岩石。
進食
有一些牛科動物以樹和樹葉為食,而另一些則以地麵上的植物為食。長頸羚是瞪羚的一種,它們於生活在炎熱、幹燥的大草原上。它可以用後腿站立進食,這使得它在地麵植物已經幹枯時,可以吃到灌木頂部的嫩芽和樹葉。
繁殖
在繁殖季節,雄的牛科動物會進行競爭,贏者就可以和其它的雌性進行交配。競爭可能是一場打鬥,或是采取一種儀式性的動作來比試誰更強壯。一旦戰鬥發生,雄性牛科動物就會互相抵住對方的角,用力推對方,直到有一方退卻。有些種類,如大角綿羊,會衝向對方,用頭撞對方的頭,這些撞擊力大多被它們厚厚的頭蓋吸收了。
快速奔跑的動物
牛科動物常常被一些動物追捕,如大型貓科動物、野狗或土狼。成群地生活在一起,使它們獲得了保護。能快速奔跑的牛科動物,如羚羊和瞪羚,也可以依靠它們的速度來擺脫敵人。當遇到危險的時候,瞪羚會彈起。它們在跑動時會突然垂直跳起,向敵人顯示健壯的身體。
高鼻羚羊
偶蹄目牛科,鼻甲發達,鼻梁隆起,故得此名。冬毛十分厚密,呈羊毛狀,毛色灰白,夏毛色較深,背部及體側呈棕褐色,鼻和兩頰深灰色,頭頂灰白色,腹部、臀部和尾下麵白色。雄性有角,角長20~25厘米,呈半透明的暗色,雌性無角。妊娠期140~150天,每胎產1~2仔,幼仔出生後第2天便能跑。分布於我國新疆北部地區。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藏羚
偶蹄目牛科,雄性有角、角長51~71厘米,近基部有明顯的橫棱,毛被厚密。雄性頭部暗棕色或黑色,背部和體側淺紅棕色,喉部、腹部、尾下及四肢內側白色或灰白色。妊娠期6個月,每胎產1仔。主要分布於我國青藏高原和四川西部,數量稀少,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家山羊
偶蹄目牛科,一般特征為毛長而直,下頜有長須,尾短而上翹,角三棱形呈鐮刀狀彎曲。毛多為白色,也有黑色、青色、棕色和雜色等個體或品種。妊娠期146~150天,2年產仔或1年產2仔,初產仔多為1仔,第2胎後則常產2~3仔。分布範圍很廣。
草原遷移者
雖然牛羚看上去和牛很相似,但它們是食草羚羊的一種。它們生活在南非的大草原上,當雨季來臨的時候,就大群地開始遷移,尋找水源和植物。許多在過河時失蹤了——可能是被其餘的同伴踩死了,可能是被水流衝走了,也可能是被鱷魚捕殺了。32、肉食目
肉食目動物體形的大小差別很大,最小的是伶鼬,又叫銀鼠,體重隻有35~50克,而最大的棕熊體重可達757千克。體形巨大的肉食目動物俗稱猛獸、食肉獸,它們大多體形矯健,肌肉發達,四肢的趾端有銳爪,具有形狀特殊的牙齒,以便於捕捉獵物。獵物多為有蹄類、各種鼠類、鳥類和某些大型昆蟲等。不過,在肉食目動物中也有少數種類仍然以吃植物性食物為主,如大熊貓以竹子等植物為主食;或者是雜食性,如熊類、貂類等。
貉
食肉目犬科,體形似狐,但較小,頭短而尖,耳短小,體肥壯,四肢較短。體上部毛棕黃色或黃褐色,肩、背及尾部毛尖黑色,故背麵毛色較深。兩側及腹麵毛色較淺,四肢及足的毛深褐色或黑色。尾毛長,尾中間有1條黑色縱紋。巢築於岩縫或樹洞中,有時利用狐、獾的廢巢。妊娠期59~64天,每胎產5~8仔,哺乳期2個月。分布於我國東北、華東和南方大部分地區。
狗
食肉目犬科,即犬,是最早被人類馴化的動物之一,其品種繁多,並各有獨特的形態和行為特征,不同的種有不同的用途。一般特征為:鼻麵部較長,四肢較長,前足5指,後足4趾,趾行性,爪不能收縮,耳直立或下垂,尾上翹或下垂。妊娠期58~64天,每年產2胎,每胎產2~8仔。世界各地均為有飼養。
狗獾
食肉目獾科,頭部有3條白色縱紋,兩頰自口角經耳基到頭後各有1條,中央1條自鼻尖至頭頂,其間夾有2條黑棕色寬帶,耳緣白色。背毛長而粗,毛基白色,中間黑棕色,尖端白色,故背部呈黑棕色並摻雜白色。體側白色較明顯,下頰、腹部及四肢棕黑色。尾部大部分呈黃白色。每年春天產仔,妊娠期10月,個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我國各地均有分布。
家貓
食肉目貓科,品種多,毛色變化大,有白色、黃色和黑色等。但外部形態十分相似,一般特征表現為:鼻吻短,前肢5指,後肢4趾,趾底具爪墊,因而行走時悄然無聲。爪發達而銳利。妊娠期約60天,每胎產3~5仔。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
山貓
食肉目貓科,體形粗壯,大於家貓。體背淡沙黃色或淺黃灰色,腹麵淡黃灰色。尾上方具5~6條棕色環紋,下方白色。妊娠期60~68天。一般每年產1胎,偶有2胎,每胎產4~5仔。我國分布於新疆、青海和寧夏。數量較少,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猞猁
食肉目貓科,貌似家貓,但個體比家貓大。耳基寬,兩耳尖端生有黑色簇毛,兩頰有發達的長毛。體色和斑點因地理分麵和季節變化有很大差異。一般體背呈棕色或灰棕色,全身遍布不明顯的淡褐色斑,腹麵和四肢內側呈白色。尾端部黑色。妊娠期63~74天,每胎產2~4仔。分布於我國西北、西南和東北地區。數量日益減少,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猞猁別名“猞猁猻”。棲息於高大密林深處或山崖上,過獨居生活。夜行性,多在晨昏時活動。善於行走和爬樹,主要捕食野兔、鬆鼠,也捕食鳥類和鹿科動物的幼體。遇敵時,立即爬到樹上躲避。猞猁皮的毛絨細長而緊密,禦寒性強,是較珍貴的裘衣原料。
兔猻
食肉目貓科,體略大於家貓,通體毛沙黃色或灰棕色。絨毛厚而密,針毛毛尖白色,故背麵毛色呈銀霜色。頭部有分散的黑色斑點,腰部和臂部有數條隱約可見的暗色橫紋。尾粗大,近尾梢處有幾道黑色環紋。交配期多在2月,4~5月產仔,每胎產3~4仔,有時可達6仔。分布於我國新疆、西藏、河北、四川等地。數量很少,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兔猻別名“羊猞猁”、“瑪瑙”。棲息於荒漠、草原或戈壁灘地區。常單獨棲居,夜行性,多在晨昏活動,但在寒冬季節,白天也出來覓食。主食鼠、兔、黃鼠等,也吃鳥類,是鼠類的天敵。遇敵時,常遠竄或躲在石縫中。兔猻是珍貴的毛皮動物。33、犬科
犬這個字通常是用來形容人類的一種寵物,但是還有34種食肉動物是犬的親戚,如狐狸、狼、土狼和胡狼。它們都屬於犬科動物,分布在世界各地。有些犬科動物,如狼是食肉動物,而蝠耳狐狸則主要吃昆蟲,許多都是機會主義者,有什麼就吃什麼,如壁虎、鳥類、小哺乳動物、腐肉和水果。它們靈敏的聽覺和嗅覺使它們成為成功的捕獵者。
構造
犬科動物的生理結構使它們高速長距離追趕獵物。通常犬類動物身體都十分柔軟,長著毛絨絨的尾巴,它有長長的腿,用腳趾走路,這使它步幅和速度都可以很快。它有十分敏銳的長鼻子,有42顆牙齒,包括4顆鋒利的犬牙,可以用來刺入獵物體內,狗有麵朝前的大眼睛,尖尖的耳朵,它可以移動耳朵來探測聲音。
群居性生活
一些犬科動物是獨來獨往的,而其它一些,如紅狐狸則過著群居的生活,隻是單個地出去找東西。灰狼成群地出外捕食,常常是20隻或者更多組成一群,成群地生活在一起可以使狼共同合作捕捉一些大動物,並可以一起保護它們的子女,也可以保護自己不受其它狼群的進攻。每一群都占據著一塊足夠大的領地,以提供足夠多的食物。它們用尿來劃定界線,趕跑其它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