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有脊椎動物16
水下的移動
雖然河馬大部發時間都在水中休息,但是它們是出色的遊泳能手和潛水專家。水流可以輕鬆地流過它們光滑的皮膚,並且蹼狀的腳趾可以當做槳。在水下時,耳朵和鼻子都會合上以防止水的進入。河馬通常能在水下呆5分鍾,有時會更長。在深一點的水中,它們有時會在河底或湖底行走。
矮河馬
偶蹄目河馬科,體形似河馬,但較小。身上裸露無毛,僅唇及尾部有一些硬毛。鼻孔大而圓。耳小位於頭側。皮膚的分泌物為透明的黏膠物質,紅棕色的皮膚色黏膠液下折射出血紅色,易使人們產生它也和河馬一樣分泌“血汗”的錯覺。妊娠期192~210天,每胎產1仔,初生存體重3.4~6.4千克。分布於西非的利比裏亞和象牙海岸,也見於賽拉利昂、幾內亞和尼日利亞和低地森林區。
矮河馬棲息於溪流、潮濕的森林和沼澤地帶。它的性情孤獨,通常單獨或成對生活,白天隱藏在岸邊的洞穴中睡覺,晚上在樹林間漫步,覓食樹葉、嫩芽和落下的果實。當地居民為食其肉而加以捕獵。據說,矮河馬肉的味道似野豬肉。矮河馬數量稀少,瀕於滅絕,現已受到保護。28、駱駝
駱駝屬於大型偶蹄類動物。駱駝鼻孔裏麵長有瓣膜,在大風沙亂起時,駱駝的鼻孔關閉,就不會受風沙的影響了。而且,駱駝的眼睫毛是雙重的,當風起沙揚時,雙重眼睫毛將沙子檔住,不讓沙吹進眼睛裏。世界上有兩種駱駝,即單峰駝和雙峰駝。它們生活於戈壁荒漠地帶,性情溫順,奔跑速度較快且有持久性,能耐饑渴及冷熱。
羊駝
偶蹄目駱駝科,體形較美洲駝小,背無肉峰,肩高不足100厘米,毛很長,可達80厘米。毛色有淺灰、深灰色和棕黃等。臉似綿羊,因此稱為“羊駝”。每胎產1仔。分布於美洲玻利維亞、智利和秘魯等地。
單峰駱駝
偶蹄目駱駝科,較雙峰駱駝高,體高180~210厘米,重450~690千克。頭小,頸長,身軀高大,毛褐色,背毛豐厚,背部有駝峰1個,內蓄脂肪。四肢較長,前後足約2趾,蹠部有肉墊,適於在沙地行走。尾細長,尾端有叢毛。妊娠期370~440天,每胎產1仔,極少2仔,壽命達50年。分布於北非及阿拉伯沙漠地區。
雙峰駱駝
偶蹄目駱駝科,身軀較大,體重450~650千克。頭部狹長,耳小多毛,鼻也裂狀,第3、4趾發達,其他趾退化。背部有駝峰2個。全身被以細密而柔軟的絨毛,毛色多為淡棕黃色。頸部鬃毛,前臂、駝峰上的毛稍長,為棕黑色。每2年產1胎,妊娠期13個月,每胎產1仔,壽命30~35年。分布於我國新疆塔裏木盆地,內蒙古和青海等地。野生型數量十分稀少,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沙漠之舟”
沙漠是另一種“海洋”,因此叫“瀚海”。古代我國通往中亞的絲綢之路,就是駱駝在“瀚海”中走出來的。即使交通工具發達的今天,駱駝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沙漠之舟”。
駱駝最顯著的特征,是它背上高聳著的駝峰,有一個駝峰的叫“單峰駝”,有兩個駝峰的叫“雙峰駝”。我國的駱駝基本上都是雙峰駝。駱駝的四肢很長,走路的姿勢很奇特,是同一側的前腿和後腿同時邁步,滑稽可笑。它的蹄子扁平,形狀像盤子,腳底有厚厚的肉墊,富有彈性,走在沙漠上,不會陷進沙地,十分平穩,而且行走的速度也很快,還善於夜行。
西北草原風沙很大,刮起大風來,黃沙滾滾,飛沙走石,遮天避日,可駱駝不怕這一切。原來它有能抵禦風沙的特殊眼睛和鼻子。
浩瀚的沙漠缺水少草,而駱駝最能耐饑耐渴。耐饑是因為它有一個特殊的“食品倉庫”,這就是它背上的駝峰。駱駝攝取的養分,有一部分轉化為脂肪,積存在駝峰裏。駝峰最豐滿的時候,可以貯存脂肪20~30公斤。當駱駝得不到食物、或者長途跋涉,體力消耗比較大的時候,駝峰裏貯存的脂肪就會分解,轉化成它需要的養分,供身體使用,這時候駝峰也明顯地變小。耐渴是因為它很能喝水,一口氣能喝下100升水,連苦澀的鹹水也喝得津津有味,喝下去的水,不但儲存在機體內,還能貯存在紅血球內,可以供身體需用。另外,它的血漿中的蛋白質,可以維持血漿中的水分,保證生命的需要。駱駝很少張嘴,呼吸次數也少,這就避免了水分的蒸發。駱駝的體溫可以調節,能升能降,最高時達四十度,所以沙漠氣溫高,它也不出汗,節省體內水分。另外駝峰中的脂肪在進行化學變化時,會生成許多水分,供給身體用。所以,隻要讓駱駝吃喝足,並給它喂些食鹽,就是十天半月不再給它食物,它也能忍受得了。另外,在沙漠中,駱駝有找水的本領,它的鼻子能嗅出遠處或埋在沙丘下的水味來。
駱駝不是老站著的,它需要休息。臥倒時,先是前腿慢慢跪在地上,而後才是後腿跪地,但總是抬著頭和伸著彎曲的脖子。29、鹿
鹿是一種原始的反芻動物,從美洲至歐亞大陸都有分布。由於居住不同,鹿在體形大小、毛色、角的形狀等方麵有明顯差異。所有的雄鹿都有角,雄鹿的角一般會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大。在交配季節,同種雄鹿通常為了爭奪雌鹿而進行爭鬥。鹿眼睛側麵的眼下腺會分泌一種有特殊香味的液體,它們往往把這種分泌物塗在樹幹上以表示自己的生活領地。鹿都生活在森林中,食物以樹葉和樹芽為主。
黃鹿
偶蹄目鹿科,全身淡棕栗色,頸背中央有1條黑紋。雄性具角,角叉短小,角尖向內下方彎曲,僅有1個分叉。雄性上犬齒呈獠牙狀,但不如麝和獠發達。額部有2條黑色條紋。胸腹部及後肢內側、臀部邊緣和尾的下方白色。個體間毛色差異較大。全年繁殖,妊娠期6~7個月,每胎產1仔,初生仔數小時後便能站立活動,全身有淺黃色花斑。分布於我國陝西、四川、安徽、江蘇以南和西南各地。
黑鹿
偶蹄目鹿科,全身和四肢以黑褐色為主。頭頸部和兩角之間及角基部周圍有棕色簇毛,而且明顯有別於體色相似的毛冠鹿的青灰色簇毛。尾在鹿類中最長,尾上黑下白,界限分明。雄性有角、角柄較長,角冠較短。妊娠期6~7個月,每胎產1仔。分布於我國浙江、安徽、江西和福建。由於濫捕濫獵,數量極少。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毛冠鹿
偶蹄目鹿科,外形和鹿相似,額部有1簇馬蹄形的黑色長毛,雄性具短而不分叉褐色,尾背麵黑色,腹麵純白。妊娠期約6個月,每胎產1仔。在自然條件下,壽命約9年。分布於我國陝西、甘肅、安徽南部及南方各地。
梅花鹿
偶蹄目鹿科,成體和幼體夏毛棕褐色,體側有成行的顯著白色斑點,背中線黑褐色。冬毛棕色,白色斑點不明顯,背中線深棕色。尾背麵黑色,尾緣白色,臀斑白色。雄性有分4叉的角,眉叉斜向前伸,第2枝離眉叉較高。妊娠期223天左右,每胎產1仔。分布於我國吉林、黑龍江、浙江、安徽、江西、四川和台灣。野生種十分稀少,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麋鹿
偶蹄目鹿科,冬毛棕灰色,毛長絨厚,夏毛稀疏呈赤褐色。雄性有角,主幹在前、無眉叉。尾特別長,尾端有長毛,下垂時達踝關節。妊娠期250~270,每胎產1~2仔。野生種群已經滅絕,其化石發現於黃河、淮河和長江下遊。現在產京南苑和江蘇大豐自然保護區的是從英國烏邦寺引種並放養,目前已有100餘頭。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白唇鹿
偶蹄目鹿科,體形較大,鼻端兩則,下唇和下頜白色。皮毛粗硬厚密,為灰褐色,腹部毛色較淺,臀部有土黃色斑塊。尾較短。角大,長130~140厘米,一般5~6叉,最多達8~9叉。妊娠期8個月。每胎產1仔,幼仔具斑點,秋季換毛後消失。分布於我國四川、青海、甘肅和西藏。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抗寒勇士
白唇鹿是名副其實的“抗寒勇士”。它隻棲息在我國青藏高原海拔3500公尺至5000公尺的高山上。多數時間活動在4000公尺上下的範圍內,當夏季到來時,它抗不住15℃左右的“高溫”,就上升到海拔5000公尺左右的地方去“避暑”。高原地區空氣很稀薄,但大自然給它造就的那隻發達的大鼻子,使得它能悠閑自在地生活。白唇鹿的棲息地,除了“高”之外,還必須是草甸地帶、灌木叢林地帶。針葉林地帶或次生灌木叢林地帶,高山裸岩帶它是不去的。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鹿也不例外,高山裸岩地帶缺少它所需要的食品,它當然不能生活在那裏。為了覓食,隨著食源的變化,它常常作垂直遷徙,哪裏水草豐美,它就往哪裏去。它的食物不下百種植物,但是蒿草類、針茅類植物是它最喜歡吃的食物,因為這些東西的含氮量較高。30、牛
牛是大型牛科動物。牛長著強壯的身體,寬寬的頭骨。雄牛和雌牛都長著兩隻角,打鬥時用來防禦。牛的腿很有力,當受驚時,能以很快的速度逃跑。和其它牛科動物一樣,大多數牛都有敏銳的嗅覺和視覺。
四胃助食的牛
中國人向來把牛作為吃苦耐勞的象征。民諺有“牛耕田,馬吃草”的說法,魯迅先生把自己比作牛,“吃的是草,擠的是牛奶”。牛有一個特點,就是能把吃進去的草料再吐回嘴內重新咀嚼一遍,動物學上稱它為反芻動物。反芻是一種奇特複雜的消化方式。牛有四個胃,吃草時不經細嚼就吞人瘤胃,再進網胃,在休息時又嘔回口腔,重新細嚼,混上唾液,然後咽人瓣胃或皺胃,完成整個消化過程。
水牛
偶蹄目牛科,野生雄性體重約1000千克,兩性均有月牙形的角,角表麵有明顯的棱紋,角基粗壯,角尖向內彎曲。前額有1簇毛,體毛稀疏而粗糙,尾尖的毛長而密,體灰色至黑色。妊娠期310~330天,每胎產1仔。野生型壽命18~23年,家養型壽命可達29年。原產尼泊爾、印度、越南及馬來西亞等國家。
野牛
偶蹄目牛科,雌雄性頭上均有向側伸出的粗大而尖銳的角,並微向後彎曲。雄性肩部及背脊前部明顯隆起。身上的毛大都棕褐色或近於黑色,隻有膝蓋以下的毛是白色,很像穿了白色襪子一樣。妊娠期約9個月,每胎產1仔。分布於印度至中南半島、馬來半島,我國僅分布於雲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犛牛
犛牛主要分布青海、西藏、四川西北部、雲南西北部及新疆和甘肅。一般體重公牛370千克、母牛260千克,體高公牛110~130厘米、母牛100~110厘米。全身密生長毛,尤其腹部、肩部、頭頸、四肢,毛長可達20~30厘米,毛分鬢毛和絨毛兩種,毛褐色或黑色,公母牛多有角,偶有無角者,角粗大向後彎曲,體軀寬大,四肢短小,尾白掃帚狀。性耐寒、耐勞苦、耐食粗飼料、耐在空氣稀薄高原區生活,又因蹄堅大而宜於翻越高山峻嶺,訓化過的犛牛成為我國高原地區的主要力畜動物,成為重要運輸工具,被人們成為“高原之車”。此外,奶乳為重要食料及點燈用;肉可食用;毛可製氈繩用。因此,犛牛是這個地區特有畜種是當地牧業經濟的重心,當地人民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犛牛,犛牛的特性也注定了離不開這個地區,人與犛牛形成相互依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