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有脊椎動物18(3 / 3)

進食

有一些靈長類動物以樹葉為食,而大多數所吃的食物卻十分廣泛。如黑狐猴主要吃樹葉,也吃蛋、小鳥、昆蟲、花和水果。猴子吃東西時顯得雜亂無章。當它們在樹頂上吃水果時,常常會把吃了一半的食物丟到地上,這些食物會引來其他動物如鹿和野豬。

懶猴

靈長目懶猴科,體毛呈絨毛狀,毛絨厚而密,十分柔軟。毛黃灰色至深棕色。腹麵白色至淺黃色。四肢細長,手和足呈鉗狀,適於抓握。眼大而圓,耳明顯,呈圓形,耳緣無毛。每年發情2次,妊娠期160~174天,每胎產1~2仔,幼仔有稀疏的短毛,眼已睜開。幼仔隨雌性生活約1年後才獨立生活。分布於印度南部及斯裏蘭卡等地。

蜂猴

靈長目懶猴科,頭圓,體形粗短,尾短而隱於毛叢中,四肢短而等長,體被細軟而厚密的棕黃色毛,正中央有1條深棕色縱經緯度自頂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麵灰白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環斑。全年繁殖,妊娠期約193天,每胎產1仔,偶有2仔,分布於我國廣西、雲南。數量稀少,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眼鏡猴

靈長目眼鏡猴科,頭圓,鼻吻部短,兩眼顯得特別大。尾細長,除末端有1撮長外,其餘裸露無毛,背部毛米色或棕灰色,腹部灰色。指、趾末端呈吸盤狀,能在平滑的樹幹上攀爬。妊娠期約6個月,每胎產1仔。分布於菲律賓南部、蘇門答臘和加裏曼丹島一帶,數量稀少。

南非狒狒

靈長目猴科,身體結實,四肢發達。鼻麵部較長,臉部裸露,似狗臉。全身黃棕色,腹部及四肢內側毛色淺淡,尾較長。雄性體形大於雌性。全年繁殖,妊娠期175~193天,每胎產1仔,偶有2仔。分布於南非。51、猿

猿是生活在森林裏,以植物為食,高大有智商的靈長目動物。猿分成兩大類:長臂猿或小猿,體積小,瘦長,在東南亞森林裏活動比較靈敏;高大猿,包括亞洲巨猿,非洲大猩猩、普通黑猩猩以及矮小黑猩猩和人類。高大猿會使用工具,能解決問題。由於人類的捕捉,生長環境的破壞,許多猿的種類瀕臨滅絕。

黑猩猩

黑猩猩是除了人類外最聰明的靈長目動物,它們有喜怒哀樂,會模仿人類,會利用簡單的工具。黑猩猩身高1.2~1.5米,除臉部以外,全身長滿黑毛。它們的腦袋比較圈,長著一對特別大的直立的耳朵。眉骨比較高,眼睛深陷,鼻子很小,嘴唇長而薄,沒有頰囊。黑猩猩性格比較外向,喜歡群居,主要棲息在非洲中西部地區高大茂盛的落葉林中。

大猩猩

大猩猩是最大的靈長目動物。它們生活在非洲赤道的熱帶雨林中。成年雄性大猩猩直立時高2米,重約140~250千克,最生可超過290~千克,雌性約70~120千克,所有大猩猩都有黑皮黑毛。大猩猩結群而居。每群16~30隻,由一隻雄性大猩猩領導,有自己的活動範圍,通常占地約40平方千米。不同群體相遇時也可以友好地在一起覓食,甚至非常友善。大猩猩以樹葉,嫩芽、蕨類、塊根植物和纖維性樹皮為食,有時也吃野果,大猩猩其實是一種非常安靜的動物,它們的智力也非常發達,大約相當於人類三四歲兒童的智商。

人類的遠親

以往,研究者隻依據形態。肢體和器官等的相似程度,來判斷不同物種之間親緣關係的遠近,從這個角度看,人和猩猩似乎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最後,生物學家分析人與猩猩的基因,結果驚奇地發現,人與猩猩的差異隻有1%,這主要通過研究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來進行判斷的。“脫氧核糖核酸”象一套圖譜,能說明動物是如何發育成長,每天怎樣製造所需的各種蛋白質,如肌肉、細胞等各種成分。科學家通過分析某種蛋白質,如分析血紅蛋白中氨基酸的序列來判斷人與動物之間的差異。雖然實驗的結果,各家略有不同,但總的趨勢是人與猩猩最相近,其次是人與猴子,人與狗。粗步推算,人和猩猩在500萬年前是同一祖先。

使用工具

與人類有著共同祖先的猩猩,它們有許多生活習慣都與人差不多。比如,它們與人一樣會使用工具,生活在野外的黑猩猩會用前肢從樹上折斷樹枝,然後,用這樹枝去掏白蟻窩裏的白蟻。有時,它們並不直接用樹枝,而是摘一片樹葉,用牙齒咬掉葉肉,隻留下中間葉脈和短刺,然後插進蟻穴。過一會兒,它悄悄抽出葉脈,你會發現葉脈上已爬滿了小螞蟻。它把葉脈湊到嘴邊,用力一捋就將葉脈上的螞蟻全部吃光。

表情

猩猩有與人相似的喜怒哀樂各種表情:當心情愉快付,它們會大笑,大笑是除了人類隻有猩猩才會;當心情鬱悶時,它們會愁眉苦臉;當心情煩躁時,它們會無緣無故發火;當受到欺負時,它們會很生氣,更會發怒。

交際

衡量一種動物智能的重要指標就是看它的“交際”能力,因為這些行為是靠先天本能和後天學習而獲得的。在猩猩王國裏,它們彼此見了麵,會發出一種特有的喊叫聲,那是它們在互相打招呼。如果有猩猩生氣或發脾氣時,另有猩猩過來,用手搭在它的肩頭,嘴裏還嘰裏咕嚕的,那是它在勸慰呢。另外,它們還會握手、兩手上舉表示歡呼等,甚至它們還會像人一樣親見地接吻呢。

“分食行為”也是衡量動物進化的標誌,猴子吃食時往往自顧自,很少顧及同伴,而猩猩群裏是有明顯順位的,取食時,它們按順位來進行,一般地,上位猩猩常常給下位猩猩分遞食物。這點與人也極為相似。

馴養

經過馴養的猩猩,更會模仿人做些簡單的勞動,比如,用掃帚掃地,用鏟子鏟土,用餐具吃飯,用棍棒擊打來犯之敵等等。有的猩猩還會穿針引線,會倒立,會騎小自行車,會使用樂器,會開拖拉機,還可以幫人做些簡單家務。另外,它們還會用手語表示一些簡單的語言。52、猴

猴屬於靈長目動物,哺乳動物也包括狐猴、猿和人類。他們很聰明,除極少數獨居外,大多數以群居為主,猴子主要以水果和其他蔬菜為食,也吃肉。主要有兩種猴子:西半球猴子,包括狨和吼猴,他們有著翻向兩側的較大鼻孔,主要生活在美洲中部、南部的熱帶森林裏;東半球猴子,包括狒狒、獼猴和髯猴,它們的鼻孔緊挨著朝下長著,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地區。

狨是一種生活在南美洲熱帶森林,有點像鬆鼠的小猴子。它們身上長有一層濃密的毛,尾巴較長,頭部通常還長著濃密的髭。狨一般白天活動,以水果、花、昆蟲和樹液為食。它們生活在由成年猴和後代組成的小群體中。雌性狨一般能生3隻小猴,雄性狨幫著她照料小猴。

解剖

猴子活躍、敏捷,它長著長長的手臂和強壯的身體。大多數猴子都有一條毛尾巴,這使它們攀援樹枝時保持身體平衡。有些南美洲的猴子能用尾巴倒掛在樹上。猴子一般鼻子較小,臉部沒有發毛,一雙眼睛朝前。它們靈活強壯的手腳能輕鬆地抓住樹枝,猴子用手清潔毛發、尋找食物、捕獲飛來的小昆蟲。

跳躍

居住在樹上的猴子能在樹要中迅速靈活地從樹上跳來跳去。它們用後腿彈跳至空中,借助於樹枝的韌性跳來跳去。它的長尾巴仿佛是舵,能幫助它在空中保持平衡,把握方向,一旦著陸,它就用自己長長的手臂和手指抓住樹的枝幹。

四肢行走

大部分南美洲的猴子都居住在樹上,但也有部分非洲和亞洲的猴,如狒狒和獼猴,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陸地上。陸地生活的猴子憑借著手和腳著地行走。它們能迅速地奔跑以逃避捕獵者。長尾巴對行走很不方便,因此這類猴子通常長著粗短的尾巴。

吼猴

吼猴是生活在美洲最大的一種猴,體長60多厘米,尾巴長達1米多,全身的毛既濃又密,多為紅褐色,脖子很粗,口腔和下齶也特別大。吼猴的喉嚨裏有塊特殊的舌骨,能夠形成一種回音器,因此每當吼猴吼叫時,聲音便震撼四野,使1.5公裏以外的人都能聽到,就像高音喇叭。

吼猴為什麼愛吼叫?有人說是為了嚇唬敵人,是一種自衛的手段;還有人說是為聯絡同伴而發出的信息。但到底是什麼原因,目前還不清楚。

吼猴屬雜食動物,果子、樹葉等它們都吃。吼猴有自己的領地,喜歡群居,由一隻強壯的雄猴率領,十幾隻同伴生活在一起。在群體內部,它們生活非常融洽,分工負責,雄猴負責防衛,母猴負責養兒育女。如果遇有外敵或異族人侵,雄猴便以齊聲吼叫或其他行動對付人侵者。

非洲長尾猴

生長在非洲的長尾猴,體形大小與大的家貓差不多,體灰色,黑臉,有極長的尾,還具有頰囊及大臂胝。別看這其貌不揚的長尾猴,它能發出不同的報警聲,告知同類危險的情況,並采取不同的防衛行動以保平安。這個發現首次證明了動物能把聲音同實物聯係起來,這有點類似原始的語言。

國外科學家將非洲長尾猴這種警報聲錄下重播放後發現,播放豹的報警聲的錄音使這種長尾猴跑進森林;鷹的報警聲使它們往天上看,而對蛇的報警聲使它們往地看。豹、鷹、蛇三種動物是非洲長尾猴的主要天敵。

動物語言大致有三種:一種起到警告的作用,好像通知夥伴危險降臨;一種用來嚇唬強敵,以得到逃脫的機會;三是以驚叫招來更多強敵,期望發生相互格鬥,借之逃之夭夭。

動物語言也像人類語言一樣不是單一的,而是極其複雜的。如鳥類的語言至少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尋找食物或遇到危險的叫聲,以此向夥伴們傳遞一種信息;另一種是歡樂的歌聲,以歌聲表達“愛情”或是以歌聲建立自己的“地盤”警告不讓其他鳥兒闖人。53、人

人類

人類是最高級的靈長目動物,會製造工具,能直立行走,能使用語言,具有很強的思維能力,這些都是其他動物所不能比的。但是像人類這樣高智商的動物也是一步一步進化而來的,早在140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已經出現,但直到近200萬年時,他們才變得和現代人極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