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奇觀4(2 / 3)

南北有盡頭

不過,南方和北方可是有盡頭的。如果我們從北極以外的任何地方向北走,最後都會到達北極。北極是北的盡頭。在這裏,前後左右四麵八方都是南,既沒有東,也沒有西,更沒有北。南極的情形正好與北極相反。所以地球上的南北方向是有盡頭的。

24、大氣層

在地球外麵,包圍著厚厚的大氣層。從地球表麵垂直向上,大氣層可以延伸到數千公裏的高空。大氣層隨著高度的增加,越往上密度越小。地球大氣層與星際空間並沒有嚴格的界限。根據衛星探測資料,在2000到3000公裏的高空,大氣的密度已經和星際空間物質密度很接近了,這個高度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地球大氣層的上界。大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無臭的混合氣體,其物理性質在垂直方向上差異非常顯著。按其物理性質的不同,在垂直方向上可將大氣層分為五層。

對流層

緊貼地麵的一層叫對流層。它的高度因緯度不同而不一樣,在低緯度熱帶地區,對流層的高度約為17~18公裏;在中緯度溫帶地區約為10~12公裏;在高緯度寒帶地區僅為8~9公裏。

對流層有三個主要特征:

(1)溫度隨著高度的增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0米溫度降低 6℃。

(2)大氣不斷地進行對流運動,所以稱為對流層。在地球表麵,不同緯度,不同地表狀況。受熱表麵,受熱不均。受熱多的地方大氣溫度高,密度小,大氣處於不穩定狀態,容易發生空氣的上升運動;而在相對冷的地方,氣溫低,空氣密度大,容易發生空氣的下沉運動。大氣的這種上升和下沉運動,稱為對流運動。不同緯度帶因受熱不均,對流運動所達高度也不一樣,所以高緯度與低緯度之間對流層的高度也不一樣。

(3)經常發生複雜而惡劣的天氣現象。大氣中的水汽幾乎全部集中在對流層,由於對流運動,造成雲、雨、雪、雹等天氣現象。

對流層與人的關係最密切,人類活動主要集中在對流層裏,對流層的狀況和異常現象的出現,都將影響到人類的生活。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工業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對大氣的影響也越來越顯著。

平流層

自對流層向上到50~55公裏這一層叫平流層。平流層的空氣比對流層稀薄多了。這層溫度狀況與對流層大不一樣,先是隨高度增加而溫度不變或變化很小,再往上則是隨高度增加而溫度也增高。這層大氣以水平運動為主,大氣比較平穩。同時大氣中水汽、塵埃含量很少,透明度很好,很少有天氣現象出現,有利於飛機飛行。在20~25公裏的高度上,是臭氧保護中的臭氧層。臭氧層能保護地球表麵的生物,不受太陽紫外線傷害。

中層

自平流層向上85公裏左右的一層叫中層,這層溫度自下向上迅速降低,並有強烈的對流運動,又稱“高空對流層”,

熱層

自85公裏到800公裏左右的一層叫熱層。這層溫度自下向上迅速增高,在300公裏高度上溫度達到1000℃以上,所以這一層叫做熱層。由於這層大氣處於高度電離狀態,所以又稱為電離層。電離層在太陽光照射下,氣體分子被電離為帶電的正離子和自由電子。其中從離地麵85~500公裏的區域裏,電離密度比較高。美麗的極光就出現在電離層中。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波,使無線電波繞地球曲麵進行遠距離傳播,所以我們能夠收聽到很遠地方電台的廣播。

散逸層

800公裏高度上統稱為散逸層。它是地球大氣向星際空間過渡的層次。在這裏,空氣極其稀薄。大家知道,聲音是靠空氣來傳播的。在散逸層,由於空氣非常稀少,即使在你耳朵旁邊開大炮,也難聽到什麼聲音了。

25、地球的成長

地球從形成,演化發展46億年來,留下了一部內容豐富的大自然的巨大史冊,這就是各時代的地層。地質年代的劃分是研究地球演化、了解各處地層所經曆的時間和變化的前提。1881年,國際地質學會正式通過了至今通用的地層劃分表,以後又不斷進行修訂、完善,形成了一張係統完整的地質年代表。

地質學家把地層分為六個階段:即遠太古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地殼的變遷

整個地球的曆史,可以說是地殼運動的演變史。造山運動是地殼運動的主要表現之一。“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連同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曾經就是汪洋大海。為什麼大海會變成高山

科學家提出一種假設,認為地球上的岩石層並不是一個大整塊,而是分成好多大塊,地質學家稱它為“板塊”。這些板塊就像懸浮在地幔軟流層上的“木筏”,是會漂移的。按照這種學說,亞洲大陸是一個大板塊,南亞次大陸又是另一個大板塊。在離現在大約3000萬年以前,由於南麵印度洋下麵軟流層的活動,引起了洋底擴張,使南亞次大陸板塊逐漸向北移動,最後與亞洲大陸板塊相撞。恰恰在這兩大板塊之間的喜馬拉雅古海受到兩麵夾擊,猛然被擠,就這樣被抬升起來,滄海變成了高山。在地質曆史上,地殼的這次異常強烈的造山運動,就叫喜馬拉雅運動。有趣的是,雄偉挺拔的喜馬拉雅山至今仍在緩緩上升呢!

地殼運動除大型造山運動外,還有地震、火山爆發等等,它們都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

三次大冰期

大冰期是指在地球曆史中發生的全球範圍的氣溫劇烈下降、冰川大麵積覆蓋大陸,地球處於非常寒冷的時期。在地球的曆史上,曾發生過距今較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紀大冰期、石炭——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震旦紀大冰期約出現在距今7~9.5億年以前,當時地球上的許多地方都覆蓋著厚厚的冰層,最厚的冰層達幾百米甚至上千米。從西伯利亞到我國北方和長江中下遊,從西北歐到非洲,從北美到澳大利亞南部,幾乎到處都是白茫茫的雪原和林立的冰山。

石炭至三疊紀大冰期約出現在距今2億多年以前。這次大冰期主要影響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南美洲和非洲等地。現在的南美和非洲的一些地方,還可看到當年冰川活動留下的痕跡。第四紀大冰期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約出現在200萬年前。

大陸在漂移

1901年的一天,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因病躺在床上。當他把目光移到牆上那張已看過千百遍的世界地圖上時,突然產生了一個新奇的想法:為什麼地圖上南美洲巴西亞馬遜河口突出的一塊大陸,同非洲喀麥隆海岸凹陷進去的部分,形狀竟會如此相似?為什麼沿北美洲的東海岸到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帶,與歐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陸竟會如此吻”合呢?難道這幾塊大陸原來曾連在一塊,後來才分離開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