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奇觀4(3 / 3)

魏格納被這個奇妙的想法激動得幾天沒有睡好覺。他把地圖上所有的陸塊都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它們的海岸線都能較好地吻合在一起。後來,他還進一步從地質構造和古氣候、古生物學文麵,對大西洋兩岸大陸的地層、岩石、構造進行論證,發現它們有許多相似之處。此外,南美洲、非洲、印度半島和澳大利亞等地,在古生代和中生代初期,古生物及古氣候的分布狀況也十分相似,但在中生代以後則又有明顯區別。這說明幾塊大陸曾經連在一起,後來才逐漸分開。因此,魏格納大膽地提出了轟動世界科學界的著名學說——大陸漂移假說。他認為:在太古時代,地球上所有的陸地都是連在一起的,後來由於受到自東向西的潮汐摩擦力和從兩極向赤道方向的離心力,導致大陸分裂並產生漂移。美洲大陸漂得最快,亞洲、大洋洲大陸漂得最慢,成了今天的陸地概貌。

海底在擴張

波濤洶湧的大海,已有幾十億年曆史了。可是,科學家驚奇地發現,海底岩石的年齡卻很輕,一般不超過2億年,而陸地上最古老的岩石年齡已有40多億年曆史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20世紀60年代,兩位英國海洋地質學家瓦因和馬修斯提出了“海底擴張”的假說。他們認為,在地殼以下的地幔層,有一個幾百公裏厚的軟流層,這裏的物質處於不斷的對流運動中,對流速度每年約為一厘米到幾厘米。在對流運動中,較重的物質逐漸向地核中心集中,較輕的物質緩慢地向上升。當上升的物質運動到地殼岩層的底部時,因受岩層阻擋而發生分流現象:即高溫高壓的軟流層物質沿岩層底部向四周擴散流動。這種流動的作用力很大,能漸漸地把岩層拉裂開來。在被拉裂的部位,岩漿便沿著裂縫湧出地殼表麵,冷卻後就形成了岩牆,原有的海底被推向兩側。隨著岩漿的不斷湧出,岩牆也隨之不斷增高,新的海底不斷向兩側擴大延伸。於是,在大洋底部形成一條條蜿蜒起伏。雄傳壯觀的新生海底山脈,地質學上稱為“洋中脊”或“海嶺”。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洋底,都可看到這種海嶺。

二、海之奇觀

1、海的奇觀

占地球麵積的70%是蔚藍的海洋,海洋總給人以奇思妙想。

難以解釋的奇異水柱

1960年12月4日,“馬爾模”號在地中海海域航行時,船長和船員們看到一個奇異的、好像白色積雲的柱狀體從海麵垂直升起,但幾秒種後就消失了。幾秒種後,它又再次出現。於是船員們用望遠鏡觀察,發現它是一個有著很規則的周期間隔的升入空中的水柱,每次噴射的時間約持續7秒種左右,然後消失;大約2分20秒後又重新出現。用六分儀測得水柱高度為150.6米。

這股奇異的水柱是怎樣形成的?科學界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是“海龍卷”。威力巨大的龍卷風經過海麵上空時,會從海洋中吸起一股水柱,形成所謂的“海龍卷”。但“海龍卷”應成漏鬥狀,這與船員們觀察到的情況不同。而且從有關的氣象資料來看,當時似乎無形成“海龍卷”的條件。於是,有人提出水柱的產生是火山噴氣作用的結果。其理由是地中海是一個有著眾多的現代活火山的地區,但在水柱產生的海域卻又沒有發現火山活動的記錄。而且“馬爾模”號的船員們在看到水柱時,也沒聽到任何爆炸的聲音。再者,如果確是水下火山噴發,周圍的海域也不會如些平靜。因此,有人推測,這是一次人為的水下爆炸所造成的。但水柱周期性間歇噴發的特征和當時沒有爆炸聲,也似乎排斥了這種可能。

海鳴是怎麼回事

神秘莫測的大海經常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這些聲音統稱為“海鳴”。但海鳴的聲源在哪裏呢?有些海鳴的聲源是眾所周知的,比如波浪翻騰和驚濤拍岸發出鳴響、大氣降水、地震和火山活動引起鳴聲、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發出的聲音等等。但有些海鳴的聲源至今還是個謎。在我國廣東省湛江硇洲島的東南海麵,每當風雲突變、天氣異常、風暴即將到來時,海麵上就會發出一陣陣有節奏的嗚嗚嗚的聲響。這聲音好似悶雷滾動,一高一低,錯落有致。據當地老人說,在很久以前建造硇洲島國際燈塔的時候,法國人把一個大水鼓沉放在水中,水鼓相當於海況探測報警器,專門作海上天氣預報用的,它能隨時向人們發出風浪異變的信息,這嗚的聲音就是它發出來的。可是,誰也沒看見過那沉放在水中的石鼓,更不知道它被放置在什麼地方,有關部門曾專門派出船隻到硇洲島東南一帶的海域巡視搜索,結果什麼也沒發現。

1969年,有人曾在這片海域發現過一群海豬正在遊動。於是,當地人就認為海鳴有可能是海豬的嚎叫聲,但在沒有海豬活動的地方也有海鳴的產生,很顯然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1976年,硇洲島東南海上的海鳴聲比以往減弱了,持“水鼓說”的人認為,這是由於水鼓年代太久,從而導致其功能日益減退。持“海豬說”的人則認為,這是由於近年來人們在這一帶海域的活動明顯增加,影響了海豬的正常活動和生活,使海豬遷移的結果。

兩種說法看上去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硇洲島東南海上海鳴的聲源究竟在哪裏,至今仍是一個謎。

海水為什麼是鹹的

海水為什麼是鹹的?它會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鹹?多少年來,人們一直沒有一個共同的觀點。

海水之所以鹹,是因為海水中有3.5%左右的鹽,其中大部分是氯化鈉,還有少量的氯化鎂、硫酸鉀、碳酸鈣等。正是這些鹽類使海水變得又苦又澀,難以入口。那麼這些鹽類究竟從哪裏來呢?有的科學家認為,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剛開始形成的地表水都是淡水。後來由於水流侵蝕了地表岩石,使岩石的鹽分不斷地溶於水中。這些水流再彙成大河流入海中,隨著水分的不斷蒸發,鹽分逐漸沉積,時間長了,鹽類就越積越多,於是海水就變成鹹的了。如果按照這種推理,那麼隨著時間的流逝,海水將會越來越鹹。

有的科學則另有看法。他們認為海水一開始就是鹹的,是先天就形成的。根據他們測試研究發現,海水並沒有越來越鹹,海水中的鹽分並沒有增加,隻是在地球各個地質的曆史時期,海水中含鹽分的比例不同。

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海水所以是鹹的,不僅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後來的因素。海水中的鹽分不僅有大陸上的鹽類不斷流入到海洋中去,而且在大洋底部隨著海底火山噴發,海底岩漿溢出,也會使海水鹽分不斷增加,這種說法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讚同。

還有一些科學家以死海為例指出,盡管海洋中的鹽類會越來越多,但隨著海水中可溶性鹽類的不斷增加,它們之間會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不可溶的化合物沉入海底。久而久之,被海底吸收,海洋中的鹽度就有可能保持平衡。

總之,海水為什麼是鹹的,它會不會越來越鹹?這還需要科學家們的不斷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