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理奇觀5(2 / 3)

1962年夏,在廣東省南澳島的海灘上,一位到海邊撈蝦的青年發現一口水井,並在井口四角的石縫中撿到四枚宋代銅錢,分別鐫刻著“聖宋元寶”、“政和通寶”、“淳熙元寶”、“嘉定通寶”。這是海灘古井在解放後第一次被發現。

南宋古井

據當地漁民回憶,此海灘東以前便有一口古井時隱時現。古井用花崗岩條石砌成,呈正方形,直徑約1米,深1.2米。尤其令人驚歎不已的是,古井盡管常常被海浪、海沙淹沒,一旦顯露,井泉便奔湧不息。盡管其四周是又鹹又苦的海水,湧出的井水卻質地純淨,清甜爽口。於是便有人探尋這古井的曆史來曆,才發現古井原來是1277年南宋亡命皇帝到此避難挖築的水井。

經有關部門考察分析,發現古井所處的海灘原是濱海坡地,後因陸地不斷下沉,形成海灘,古井也就被海沙吞沒了。被厚沙覆蓋的古井一般難以被人察覺,但當特大海潮襲來,驚濤駭浪卷走大量沙層,它便會裸露出來。

據有關資料和當地許多人的回憶,幾次井露的住置和形狀各異,看來古井不止一個。事實上當地也曾傳聞,說是當年挖築過“龍井”、“虎井”和“馬槽”三口井。根據分析,1981年9月顯露的是“馬嘈”井,現在已由南澳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重點文物加以保護。

古井之謎

人們已初步掌握了海灘古井的奧秘。純淨、甜淡的井水是滲入地下的雨水彙集在因陸地下沉地勢明顯降低的海灘所形成的。一旦井露,地下水坑有了出口,在水位差的壓力作用下,就會在井底形成泉湧之勢。同時,滲入地下的淡水在底質為沙的古井內遇上海水,由於沙的孔隙中水質點較為穩定,淡水和鹹的海水混合非常緩慢。又因為海水比重稍大於淡水,所以淡水可以“浮”在海水表麵,並把海水壓成一個四麵,淡水則成為一個雙凸透鏡的形狀,稱為淡水透鏡體。把苦鹹的海水倒入古井,隔一會兒,人們汲上來的依然是淡水,因為海水沉入“淡水透鏡體”下麵去了。

但為什麼古井水比當地自來水還純淨,卻仍然是個謎。

28、河流的補給

如果有人問,“河流的水是從哪裏來的?”你也許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是雨水補給河流嘍。”其實這樣回答並不完全正確。

主要補給方式

世界上眾多的河流,由於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補給源也不同。河流補給源可分為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兩大類。其中地表水補給源又分為雨水、融雪水、永久積雪或冰川融水、湖泊及沼澤水等補給源。

在熱帶、亞熱帶及溫帶地區,雨水是絕大多數河流的主要補給源。如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我國的淮河及長江以南的河流都屬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這些河流的水量及其變化,主要取決於流域降水的多少。

在高緯和中緯度寒冷地帶,則主要依靠冬季降雪至春夏融化後補給河流。如鬆花江、遼河等北方的河流在每年夏季,由於融雪水補給,而常常引起河流高漲,稱為桃花汛。融雪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水量及其變化與流域的積雪量和氣溫變化有關,一般流量變化比較穩定而有規律。

那麼高山和極地地區的河流呢?它們主要依靠永久積雪和冰川消融的水來補給。這類河流的水量及其變化決定於流域內永久積雪或冰川儲量的大小和溫度的變化。這種河流量年變化較小。我國新疆的塔裏木河就屬於這一類。

多種補給方式並存

除了上述幾種補給方式上,有些河流直接發源於湖泊或接受沼澤水的補給。如鬆花江源於長白山天池,同時也接受沼澤水的補給。一般說,這種河流常年水量變化較小。

降雨或融雪水滲入地下,再以地下水流的形式補給河流,這是另外一種最穩定的補給源,可使河流在沒有地表水補給的枯水季節也不斷流。

可見,河流補給源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雨水並不是河流唯一的補給源。實際上,幾乎所有河流都接受至少兩種以上的補給。

29、長江不會變黃河

近些年來,由於生產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變化,長江之水開始變濁,不再是從前那樣的純潔的清流,於是人們擔起心來,長江會不會變成第二條黃河?有的人甚至發出了“救救長江”的呼喚。

黃河的形成

長江能否變成第二條黃河?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黃河怎樣變黃的談起。黃河和長江一樣,同是我們炎黃子孫的母親河。它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中所起的作用,甚至比長江還要大。它們都發源於青藏高原,源頭相距最近處不是1公裏。可是,為什麼其中的一條卻過早地“衰老”,變黃了呢?這主要是由於它們選擇了不同流經路線的緣故。

黃河走的是北線,從源頭流經紮陵湖、鄂陵湖地區時,由於基岩裸露,河水是清澈透明的。但從鄂陵湖以下約20公裏處開始,進入泥濘之路,河水混濁泛黃。這一帶屬黃土高原區,密布眾多支流,氣候多變,經常有雨雪風暴襲擊,引起山洪暴發,加上人類在此開發較早,植被破壞強烈,造成水土嚴重流失,這條大河才變成一條地地道道的“黃河”。它攜帶的泥沙,在中下遊淤積,河床被抬高,成為獨特景觀的“地上河”,千古黃河由此而生。

長江流成穩定的地貌

長江選擇的是另一條不同的南線。長江上遊的水土流失區僅有36萬平方公裏,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比較集中的地區隻有10多萬平方公裏,其中除去耕地麵積,所剩下的水土流失麵積同黃土高原那樣有50多萬平方公裏範圍相比,已不算很大,況且它沒有幾百米厚的抗侵蝕能力很低的土層,可見,長江上遊沒有像黃河上遊那樣產生大規模水土流失的自然環境。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有加劇的趨勢,但在可以預見的時期,長江內含沙量不會有很大的變化,所以長江不太可能變成第二條黃河。

30、黃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也是聞名中外的一條多泥沙河流,它像一條金色的巨龍橫臥在祖國北部遼闊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