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理奇觀6(2 / 3)

平原淹沒說

近年來,情況慢慢發生了變化。一些研究者們在研究太湖過程中又有了新發現。人們在翻閱一本叫《吳中水利記》的北宋時期的古書時,發現書中記載著,在北宋神宗八年,太湖地區發生大旱,太湖水位下降到了以往從來沒有過的位置。這時人們發現,湖邊數裏的幹涸的湖底上,竟然露出了古代居民留下的墳墓和村莊的街道,一根根已經近於腐爛的樹樁仍然立在湖中。後來,通過實地調查,人們還在太湖的湖底找到距今6000到1萬年前古人類石器時代的遺址。

這個事實給渴湖說以致命的打擊。因為,如果太湖是古代海洋留下的澙湖,那麼,就根本不會有人在海底居住過。於是,又一種假說出現了。人們推測,大約在6000年到1萬年前,太湖地區是一片低平的平原,人們曾經在這裏生活和居住過。由於地勢較低,終於積水成湖,人們還沒有來得及搬走他們的家當,就被洪水淹沒了。

至於太湖這片窪地的形成,他們認為,這和這裏的地殼運動有關。太湖地區一直是一個地殼不斷下沉的地帶,由於地勢低窪,從四麵八方彙來的流水不能及時排出去,自然就形成了湖泊。

隕石說

太湖的“平原淹沒說”還沒有得到更多的傳播和響應,又一種成因說突然出現了。前幾年,南京一批年輕的地質工作者們,用全新的觀點來解釋太湖的形成。

他們大膽地假設,可能是在遙遠的古代,曾有一顆巨大無比的隕石,自天外飛來,正好落在太湖的位置上。也就是說,偌大的太湖竟然是隕石砸出來的!提出“隕石衝擊”假說的年輕人,列舉出如下幾個方麵的證據:

第一,從太湖外部輪廓看,它東北部向內凹進,湖岸非常破碎;西南部則向外凸出,湖岸非常整齊,大約像一個平滑的圓弧。與國外一些大陸上遺留下來的隕石坑外形相對照,十分近似。他們認為,太湖的外部輪廓具有典型的隕石坑形態。

第二,研究者還深人實地進行大量野外調查。在調查中他們發現,太湖周圍的岩石岩層斷裂有驚人的規律性。在太湖的東北部,岩層有不少被拉開的斷裂,而西南部岩層斷裂則多為擠壓形成的斷裂。這種地層斷裂異常情況隻能在受到一種來自東北方向的巨大衝擊時才會出現。

第三,研究者還對太湖附近的岩石進行大量的采集與觀察。他們發現,這裏有成分十分複雜的角礫岩,有的岩石在顯微鏡下,還可以看到被衝擊力作用產生的變質現象。另外,他們還在太湖附近找到不少隻有隕石衝擊才會產生的宇宙塵和熔融玻璃。

根據以上的證據,他們推斷,隕石是從東北方向,沿著與地麵有一定交角的方向俯衝下來的。太湖西南部正好對著隕石前下方,衝擊力最強,所以產生放射性斷裂,東北部則受到拉張力的作用,形成與撞擊方向垂直的張性斷裂。由於隕石巨大的衝擊力,必然造成岩石破碎,形成成分混雜的角礫岩和岩石的衝擊變質現象。

36、黃河是怎樣形成的

黃河留給我們的謎實在太多了,包括它是怎樣形成的問題,也就是說,它的形態、流向,是自古以來就和今天一樣,還是經曆過複雜的變遷,這個問題一直到今天還沒有哪位科學家可以完全講清楚。

奇特的河道

今天的黃河發源於青海省的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列宗盆地,由此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9省區,在山東省的東營市注入渤海,全長5460千米,為中國第二大河。

黃河的平麵形態十分奇怪,開始在青藏高原上,就繞著積石山,做了一個180度的大回環。到了甘肅以後,它不按照通常的習慣,向東流,沿著黃河的另一條支流渭河就近入海,而是舍近求遠,繼續北上,並繞著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先向北,後向東,而後又向南,又來了第二個180度大回環,在陝西的潼關拐了一個90度直角,向東奔入大海,在中華大地上畫了一個巨大的“幾”字。黃河曲折度之大天下聞名,所以有“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之說。

迷題及解疑

根據地形學的基本法則,降水落到地麵後,會沿著地形的坡向迅速彙流,並在流動過程中衝蝕地表形成溝穀,由溝穀變成小溪,小溪又彙成真正的河流。流水流向取決於地形坡向,一般情況下,河水總是沿著最近的、最方便的路線前進。所以世界上大部分河流的走向總是順著地形坡向,比較順直,即使有些彎曲,也是那種和緩的弧形。可是,黃河偏偏不是這樣,河流在流淌的過程中出現了上述幾個奇怪的拐彎。這不能不讓許多人望而生疑。

黃河河道的走向有兩處疑點,一直引起科學界的密切注意。

一處在陝西與甘肅的交界處,這裏,黃河本來可以自西向東流進渭河,卻被一座不高的山嶺——鳥鼠山分隔開來。另一處在內蒙古托克托以東到涼城一線,這裏黃河本來可以順直地向東流入永定河上遊的洋河,再流往天津入海,卻偏偏南下,繞了一個很大的彎子。

根據以上的兩個疑點,人們懷疑,在遙遠的古代,黃河可能是走渭河東流入海的。與此同時,還有另一條河流繞過鄂爾多斯高原,在托克托向東流過岱海盆地,進入永定河上遊的洋河,在天津流入渤海。

這樣說是有一定根據的。如果你到過陝西,在渭河兩岸跑過,你可能會發現,這條本來不是很長的河流,卻有一個非常非常寬的河穀。以西安以西的武功附近的渭河為例,河水隻在寬不過百十米的河床中流淌,河兩岸卻有兩層高高的階地,當地老百姓稱它們為頭道源和二道源。每層階地相對高差都在二三十米以上。全國著名的農業大學陝西農業大學就坐落在高高的二道源上麵。走進農業大學,你要爬一個陡坡,那是二道塬的前緣,這裏距離今天的渭河已經接近5千米。我們知道,階地是當年河流留下來的遺跡。當你站在陝西農業大學校門口,向著遠方眺望渭河和它寬闊的穀地時,你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出,今天的渭河,憑著它的水量,能夠造成這樣寬闊的河穀!再一個根據在渭河上源。渭河是黃河上一條重要的支流,

源頭在甘肅省境內的渭源縣西境的鳥鼠山。翻過鳥鼠山就是黃河另一條小支流洮河,從渭源到洮河岸邊的臨洮,水平距離隻有50千米。鳥鼠山不高,兩河的距離又那麼近,這就讓人猜測,大約在新第三紀時,黃河本來是沿著它的支流洮河上溯,再穿過鳥鼠山,進入渭河的。由於後來鳥鼠山一帶發生地殼抬升,阻斷了古黃河上遊與渭河的聯係,它隻好改道向北,流進當時的另一條河流,即今天的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