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自然奇觀4(1 / 3)

第四章自然奇觀4

18、長江、黃河的源頭在哪裏

長江、黃河的源頭在哪裏?一直以來學術界都對這個問題爭論不休。

源頭的分岐

首先,關於河流正源的確定標準,學術界的意見就各不相同。有的讚成以水流最長者為正源;有的主張視河道上下遊的一致性,以形似幹流的自然延長者為正源;有的說應該以水量大者為正源;有的主張依照曆史習慣,維持人們長期以來的普遍看法,而不去輕易變更;更有人將河穀形成較早者推為正源;此外還有強調流域麵積大小或發源地海拔高低等等。

由於上述原因,長江、黃河源頭到底在哪裏,說法不一也是理所當然的。

中國的探源

新中國成立以後不久,對長江進行了考察,將木魯烏蘇河和楚瑪爾河分別定為長江的南、北兩源。1976年和1978年,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等單位進行了兩次江源考察,又把格拉丹冬雪山下的沱沱河定為長江正源。但1986年長江科學考察漂流探險隊在完成了科學考察漂流的壯舉後,卻提出另一支流當曲的長度比沱沱河長3.7公裏,而且流量是沱沱河的三倍,流域麵積是沱沱河的1.7倍,所以長江正源的位置被當曲取代。但是這一看法目前還沒有充足的事實根據。

關於黃河源頭也是說法不一,僅不同年份出版的《辭海》對其就有不同的敘述:

1947年版:“源出青海省巴顏喀喇山之噶達素齊老峰,亦曰阿爾坦河。”1965年版:“源出青海省巴顏喀喇山脈達澤山東麓約古宗列渠。”1979年版:“上源卡日曲出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各姿各雅山麓。”1987年《辭海·中國地理分冊》,又鑒於黃河源頭的各持己見、爭論不休的現狀,而閉口不談誰為正源,而隻注明“上源馬曲出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達澤山麓;卡日曲出各姿各雅山麓。”

那麼,長江、黃河的源頭到底該如何確定,應有怎樣一個標準,還有等待人們進一步考察研究。

19、大陸三角形奇談

也許大部分人對大陸的形狀及朝向並不十分了解,那麼你仔細地觀察世界地圖就會發現,差不多所有的大陸都是北部平寬,南部兩側向內收縮,最後成為一個三角形。唯一的一個例外是澳大利亞,它的三角形的頂點朝向北方。

難道這僅僅是一種巧合嗎?於是,人們在魏格納大陸漂移說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碎塊學說”,以此來解釋大陸為什麼是三角形的秘密。

碎塊說

碎塊學說認為,每個大陸並不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它是由一係列大小不同的碎塊拚合而成的,大者可達幾十萬平方千米,小者隻有幾平方千米。大陸塊的形成可能是在不同時期,經過多次拚接最後才完成的。科學家研究得知,北美大陸的北半部是由100多個陸塊拚合而成的。而亞洲的西伯利亞,甚至麵積不大的日本,也是由多個地塊組合成的。我國地質學家測出,中國山東東西兩部分就是由一塊年齡大約為25億年的地塊與一塊十四億年的地塊粘合而成,其粘合年代大約在距今1.9億年的侏羅紀。

先裂後拚

科學家推測,陸塊漂移可能都是先裂後拚的。據大陸漂移學說,陸塊還沒有裂開之前,統一大陸處在赤道以南的南半球。當統一大陸發生破裂,並開始漂移時,可能先要向北移動。在移動途中,一定要遇到其他分離的陸塊,彼此碰撞、拚接。因為陸塊向北移動,北半部分可能遇到的分離陸塊的機會要比南半部多。這樣就形成了各大陸北半部多為平直的三角形的邊,南半部則為比較瘦長的形態。至於澳大利亞為什麼會是一個特例,可能是因為澳大利亞在移動中曾經發生過旋轉。

一些學者認為,碎塊說有點兒牽強,偶然的成分太多。支持碎塊說的人們爭辨說,如果沒有陸塊從南向北遷移,怎麼會出現北半球大陸比南半球大陸多許多的情況?

迄今為止,大陸為什麼是三角形的,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20、海水是從哪裏來的

地球可稱為是一個水球,在它的表麵上有大約四分之三的麵積是海洋,除此之外還有其它的水源,但海水是地球水的主體。那麼多的海水是從哪裏來的呢?

初生水

起初,人們認為,這些水是地球原本就有的。當地球從原始太陽星雲中凝聚出來時,便攜帶有這部分水。隨著地球的不斷變化,這些起初以結構水、結晶水等形式貯存於礦物和岩石中的水釋放出來,成為海水的來源。譬如,在火山活動中總有大量的水蒸氣伴隨岩漿噴溢出來。據此,一些人認為,這些水氣便是從地球深部釋放出來的“初生水”。

天外來水

天體地質研究表明,在地球的近鄰中,無論是距太陽較近的金星和水星,還是距太陽更遠一些的火星,甚至離地球最近的月球都是貧水的,唯有地球得天獨厚,擁有如此多的水。科學家們對此說法不一。一些人認為,地球上的水,不是地球所固有的,而是由撞入地球的彗星帶來的。一些由冰塊組成的小彗星衝入地球大氣層,隕冰因摩擦生熱轉化成彗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