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自然奇觀7(3 / 3)

生態金字塔上的頂點——人

生態係統結構上發生的以上兩方麵變化,對物質與能量流動的影響十分巨大。人類在生態金字塔中獨一無二的地位,使他們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質資源,來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和不斷提高的營養標準對食物的需要。這就強化了食物鏈上的能量和物質流動。其結果連非食物形態的能量和物質,也被引入了生態係統。

人工生態係統和發達科學技術的出現,並不是自然生態規律不起作用了。人類始終無法擺脫對自然界的依賴。人類仍然是生物界的一員,隻能靠生態係統中能量和物質的合乎規律的運行才能生存發展。

人類的智慧和科技技術確實大大提高了能量和物質流動的效率,但這是以遵循而不是違反自然生態係統的運行規律為前提的。當今世界,由於人類對此沒有足夠的認識,已造成了種種生態惡果。

不可再造的生態係統

地球從30多億年以前開始出現原始生物,以後分化為動物和植物,從低級發展到高級,從水中發展到陸上和空中,直到出現人類。今天的地球已擁有2O0多萬種動物,30多萬種植物和十幾萬種微生物,組成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生物世界。生態係統就是在一定空間範圍內共同棲居著的所有生物群落與其環境之間,通過不斷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過程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統一整體。

有人把生態係統簡單地概括為這樣的公式:生態係統=生物群落+環境條件。

凡是係統,都是由一定的成分組成,具有一定的結構,體現一定的功能。如果把生態係統比喻為一部機器,這部機器的結構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組成的,這些“零件”之間靠能量的傳遞和物質循環而互相聯係,成為一部完整的機器。

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在生態係統內不停地流動,反複地循環,維持著生命的存在和繁衍,維護著係統的穩定與平衡。我們居住的地球,有許多大大小小、多種多樣的生態係統,大的有生物圈,海洋、陸地、森林、草原、湖泊等等,小的如一個生活有藻類、孑孓和蝌蚪的小水坑、一片草地、一個池塘等。

人口爆炸與生態平衡

人口的增長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與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爭奪生存的空間。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等組織的調查,以鳥類來說,由於人類的出現,從一百萬年前到現在平均每50年有一種滅絕;但最近300年間則平均每兩年有一種滅絕;從1885年到1905年則平均每年有一種滅絕。

有人推測,到本世紀末,還要有50萬到100萬種動植物遭受滅絕。造成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是人類對它們生存空間的侵占。

十九世紀初在北美大陸上生息的旅行鴿達50億隻,但隨著美洲大陸的工業化進程,以及人們的濫捕濫殺,到1914年就全部滅絕了。物種滅絕不僅引起地球生物圈麵貌的改變,而更重要的是生物間的平衡遭到破壞。

如果沒有鳥類,昆蟲就會大量滋生,昆蟲的繁殖常常以毀壞作物為前提,這又迫使人們不得不大量使用農藥,造成環境的惡化。物種滅絕的另一後果是使我們失去了一種大自然提供的寶貴資源。大家知道,許多生物能提供一些我們至今還無法製造的有用物質,它們的一些奇妙功能也常常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其實,不僅上麵所述的這些顯而易見的問題,其他各種已經出現的環境問題也都會由於人口的激增而加劇惡化。

許多人估計,如果人口不加以有效的控製,繼續以目前的速度增長下去,那麼如此多的人口,對於地球將是一個多麼沉重的負擔。

1980年,在世界三十個國家首都同時公布的《世界自然保護大綱》指出:“由於人類活動,人口及消費量的增長,不斷減少了地球維持生命的能力,並逐漸損害到人類本身的生存和繁榮。如果不建立一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不控製人口,不通過一項新的環境法,則人類與地球的關係就將繼續惡化。”第五章 氣象奇觀

地球周圍的大氣,在太陽光和熱的作用下像無形的野馬,在永無休止地奔騰著。它運動的形式多種多樣,範圍有大有小。正是這種不斷的大氣運動,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區的不同天氣和氣候。

地球上各個地區接受到太陽的光不和熱是不同的。赤道和低緯度地區受熱多,空氣容易膨脹,變輕上升;極地和高緯度地區受熱少,空氣收縮下沉。這樣,就使赤道地區上空的氣壓高於極地上空的氣壓。這種氣壓的南北差異,促使赤道上空的空氣向極地上空方向流動。

赤道上空的空氣不斷流出,空氣質量逐漸減少,地麵氣壓下降而形成一個常年存在的低氣壓區。這個低氣壓區稱為赤道低壓區。在極地上空,因有空氣不斷流入,地麵氣壓就會升高而形成一個高壓區,稱為極地高壓區。於是,在大氣低層就出現了極地氣壓高於赤道氣壓的氣壓差異,產生了自極地流向赤道的大氣運動。這支氣流自極地到達赤道地區時,又增熱上升,補赤道上空流走的空氣質量。這樣,在赤道和極地之間就形成了一種南北向的閉合環流,氣象上稱為“哈特萊環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