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氣象奇觀2(2 / 3)

冰川石流

1970年,南美秘魯的安第斯山發生了一次冰川泥石流,三千多萬立方米的冰雪泥石衝入了容加依城。頃刻間,全城被徹底摧毀,3萬居民全部遇難。這次泥石流的威力甚大,它翻越了相對高度為1000米的山嶺,把一塊3噸重的岩石移動了600多米。

泥石流的發生及預防

泥石流一般發生在半幹旱山區或高原冰川區。這裏的地形十分陡峭,泥沙、石塊等堆積物較多,樹木很少。這種地區一旦暴雨來臨或冰川解凍,大大小小的石塊有了足夠的水分,便會順著斜坡滑動起來,形成泥石流。人們采取修築穀壩、導流堤,植樹固坡等措施,可以防止泥石流的發生。

15、雷暴

雷暴多出現在炎熱夏天的午後。夏季越長的地方,雷暴天就越多。

雪暴之都

世界上雷暴天最多的地方,首推印度尼西亞的小城茂物。茂物位於南緯6度36分,高赤道很近,一年中有322無是雷暴天,打雷次數千次,被稱為“世界的雷都”。

我國南方的海南省、雷州半島一帶,雷暴天也很多。海南省的儋縣,平均每年有130天雷聲隆隆,是我國雷暴天最多的地方。即使在冬季,這一帶也能聽到陣陣雷聲,“雷州”因此得名。

雷暴的利弊和預防

雷暴天氣常常給人類帶來巨大損失。雷電可以把高大的煙囪劈裂,使架空的電線短路,還會引起森林大火。站在曠野中或高大建築物旁的人,有時也會遭到雷擊。雷暴天還常常引起冰雹、龍卷風等災害。

近年來,科學家正在研究措施,以減輕或避免雷暴造成的損失。美國已研製了一種叫作“火箭誘雷觸發器”的裝置。雷暴前,把它發射到大空中,它就會不斷地在空中誘發小的放電,及時消除雷電。

雷暴危害很大,但也有一利。雷暴時,雷電使空氣中的氮氣和氧氣生成一氧化氮,再經過一係列變化,落到地麵上後,便成了硝酸鹽,是極好的肥料。有人稱雷電是“天然化肥廠中的工程師”。

16、大氣成分

我們居住的地球,是目前所知的唯一有生機、有生命的星球。在地球的周圍,包著一層空氣,人們稱之為大氣。那麼,大氣是由什麼組成的呢?

氮是大氣中濃度最大的氣體,是地球上生命的基本成分。但是,大氣中的氮隻有少量參加自然界中的氮循環。氮循環的主要表現是:通過微生物,使氮成為有機化合物,而被固定在土壤和海洋中;又通過細菌作用,使土壤和海洋中的硝酸和亞硝酸還原,再回到大氣中去。豆科植物可以通過根瘤菌的作用,直接將大氣中的氮改造成為植物體不可缺少的養料。有機物的分解也是使氮回到大氣中的途徑。人為輸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工業用氮作為硝酸的原料;而農業把氮肥投入到土壤中,對氮循環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在大氣中氧是濃度僅次於氮的氣體,是地球生命不可缺少的氣體。動物和植物都吸人氧,並將它以二氧化碳形式呼出,返回大氣和海洋中; 一氧化碳又通過光合作用,被海洋中的藻類和陸地上的植物吸收,轉化為有用的碳水化合物和副產品氧。根據科學家的估計,海洋中的藻類通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要占生物用氧的90%。氧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化學循環。盡管地球上自然植被在縮減,化石燃料被不斷燃燒,氧的供應減少而消耗增多,但是大氣中氧的濃度幾乎是穩定的,就是因為海洋藻類釋放的氧占有很大比重,起了穩定作用。農業的發展,也使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釋放氧的能力有所增加。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含量雖然很少,卻是大氣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麵,二氧化碳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另一方麵,二氧化碳能強烈地吸收和放射輻射波,避免地球一部分輻射能量返回宇宙空間,從而產生溫室效應。地球上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是含碳物質的燃燒,既包括植物燃燒,也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燒。動物呼吸和有機體的腐爛,都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進入到大氣中,而植物的光合作用、工業的發展以及森林麵積的不斷減少等,都會引起大氣中二氧化碳有規律的增加。到現在,二氧化碳濃度已增加到340PPm,而且還在以每年1PPm的速度繼續增加,使地球溫室效應增強,從而導致整個地球變暖,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水汽

大氣中水汽含量很少,但變動很大,濃度在0~4%之間變化。在地球大氣的實際溫度和壓力條件下,水汽能從氣態到液態和固態相互變化,其他氣體成分隻處於氣態,都離液化程度很遠,所以水汽是在自然條件下,能夠進行從氣態到液態和固態三態變換的唯一成分。大氣中水汽主要集中在低層,水汽含量隨高度增加而減少。在1.5~2.0公裏的高空。水汽含量已隻有地麵的1/2;到5.0公裏的高空,已隻有地麵的1/10;再向上水汽就更少了。不過,水汽隨高度減少的情況,在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並不完全一樣。大氣中的水汽含量也隨緯度、海陸分布和地形起伏而不同。在低緯度地區,水汽含量較高;在高緯度地區,水汽含量減少。在寒冷而幹燥的陸地表麵,水汽含量接近於零;而在溫度很高的熱帶海洋麵上,空氣中水汽含量可達4%。在向風坡水汽含量很高;在背風坡則很幹燥。

固體物質

在地球大氣中含有大量的固體懸浮粒子和液體微滴,在氣象學中統稱為氣溶膠。固體物質的主要來源是物質的燃燒產生的煙塵。森林火災,工業燃燒,居民生活燃燒,都可以產生這種煙塵。海水的波浪也可造成小水泡飛濺進入大氣,水泡蒸發後則剩下鹽粒保留在大氣中。水和風的風化作用可導致岩石破碎成微粒,風又會將這種微粒以及沙漠中的沙粒和農田中的土粒帶到大氣中。火山噴發物,流星燃燒所產生的細小微粒和宇宙塵埃,也可以在大氣中停留。另外,植物的飽子和花粉,以及細菌和其他微生物,也可以在大氣中飄遊。

17、幹熱風

初夏時節,我國有些地區經常出現一種高溫,低濕的風,一般持續時間在3天左右,有的地區稱為“熱風”,有的叫“火風”、“幹旱風”等,氣象上一般把溫度高於或等於25℃、相對濕度低於或等於30%、風速大於或等於每秒4~5米的綜合現象稱為幹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