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自然之謎4
17、金星上的文明遺跡
1988年,前蘇聯宇宙物理學家阿列殼塞·普斯卡夫宣布說:“發現於火星上的‘人麵石’同樣也存在於金星上。”
“維納斯”
據人類目前所知,金星的自然環境比起火星來要嚴酷得多。金星表麵溫度可達到500℃,它的大氣層中含有90%以上的二氧化碳,空中還經常落下毀滅性的硫酸雨,特大熱風暴比地球上12級台風還要猛烈數倍。從1960~1981年以來,美蘇雙方共發射近20個探測器,仍未認清濃厚雲層包裹下的金星真麵目。
歐洲出於對明亮金星的喜愛,把金星稱為“維納斯”。在中國,古人稱金星為“啟明星”或“長庚星”。因為黎明和夜間,它分別在東方和西方出現,如同白晝與長夜的空中使者。
蘇聯科學家的發現
對於金星秘密的最重要發現,是由前蘇聯科學家尼古拉·裏賓契坷夫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個科學研討會上披露的。1989年1月,前蘇聯發射的一枚探測器穿過金星表麵濃密的大氣層用雷達掃描時,發現金星上原來分布有2萬座城市的遺跡。
起先,科學家們見到這些傳回地球的照片,以為上麵出現的城墟可能是大氣層幹擾造成的幻象,或是飛船儀器有問題。但經過深入分析後,他們發覺那確是一些城市遺跡,是一種絕跡已久的智能生物留下來的。
裏賓契坷夫博士在會上說:“那些城市全散布在金星表麵,如果我們能知道是誰建造它們就好了。……我們絕對無法在金星上生存片刻,但一些生物卻做到了;並留下了一個偉大文化遺跡證明它。”
這位前蘇聯科學家具體介紹說:“那些城市以馬車輪的形狀建成,中間的輪軸就是大都會所在。根據我們估計,金星上有一個龐大的公路網將它們所有城市連接起來,直通向它的中央。”
他說:“那些城市皆是倒塌狀態,顯示出它們已建成有一段極長的日子,……目前那裏沒有任何生物,所以最保守的估計,就是那裏的生物己死了很久。”
由於金星表麵的環境太壞,派宇航員到那裏實地調查根本就不可能,但裏賓契坷夫博士表示說,前蘇聯將不惜代價,用無人探測飛船去看清楚那些城市的麵貌。
美國人的推測
美國發射的探測器也發回了有關金星城墟的照片。經過全麵的辨認,那2萬座城市遺跡完全是由“三角錐”形金字塔狀建築組成的。每座城市實際上隻是一座巨型金字塔,全部沒有門窗,估計出入口可能開設在地下。這2萬座巨型金字塔擺成一個很大的車輪形狀,其間的輻射狀大道連綴著中央的大城市。
研究者認為,這些金字塔式的城市可晝避高溫,夜避嚴寒,再大的風暴也奈何它不得。
聯係到火星上發現的作為警告標誌的垂淚的巨型人麵建築即“人麵石”,科學家們不得不把金星與火星看成是一對經曆過文明毀滅命運的“患難姊妹”。據推測,800萬年的的金星經曆過地球現今的演化階段,應該有智能生物存在。但由於金星大氣成分的變化,使二氧化碳占據了絕對優勢,從而發生了強烈的溫室效應,造成大量的水蒸發成雲氣或散失,最終徹底改變了金星的生態環境,導致生物絕跡。
倒塌的金星城市中,究竟會隱藏著怎樣的更加難以捉摸的秘密呢?這隻有等待人類未來的實地探測了,但願這一天並不遙遠。
太陽係文明史
迄今為止,人們在月球、火星、金星上都發現了文明活動的遺跡和疑蹤,甚至在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的陰麵發現過一些斷壁殘垣。作為金字塔式的建築則使地球、月球、火星、金星構成一種互為聯係的文明係統。這就使人有理由相信,太陽係的文明發展史終非起源於地球,它的鼎盛時期已出現於地球之前,而延續到地球這顆星時,已是太陽係文明的終結史。
不過,這絲毫不妨礙世世代代的地球人類為創造一個全新的黃金般的文明時代而努力,也許這隻是太陽係中獨存的文明碩果了。但是,探索文明遺跡仍是天文學家的使命。
18、金星上有海洋嗎
金星和地球大小差不多,質量和密度也相接近,而且都有著濃密的大氣,大氣中都含有水蒸氣。人們常把這兩大行星稱為“雙胞胎”。地球上70%是海洋,那麼金星上也有海洋嗎?
詹姆斯的推測
美國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波拉克·詹姆斯認為,在很久以前金星上確實有過海洋,可現在,這個海洋已經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可能有多種,一是太陽光把水蒸氣離解為氫和氧,氫氣由於重量輕而大量脫離金星;二是在金星演化的早期,內部曾散發出大量的還原氣體,這些氣體與水相互作用,從而使水分消耗掉;三是從金星內部噴出的熾熱岩漿中的鐵以及其他化合物與水相互作用,從而使水分消失;四是金星海洋的水本來是來自星球內部的,後來這些海水又循環回到金星地表以下。
難以信服的論證
有的科學家對詹姆斯的這幾種推測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詹姆斯的幾種推測地球上同樣也會出現,那麼為什麼地球上的海洋卻沒有消失呢?
美國愛阿華大學的弗蘭克等人則認為,金星從來沒有過海洋,金星探測器所探測到金星大氣層裏的少量水分並不是由海洋中蒸發出來的,而是由幾十億年來不斷進入大氣層的微小彗星的彗核所造成的,因為彗核的主要成分是水冰。
金星上究竟有過海洋嗎?如果有,那麼它又是如何消失的?至今還沒有足夠的證據令人信服。
19、恒星的顏色揭秘
讀者可能會問,我們看到的夜空中那些閃爍的星星不都是一種顏色嗎?其實,天上的星星不都是一個顏色。
細心的讀者一眼就看出恒星的顏色不一樣,有紅色、黃色、藍色和白色等,猶如五顏六色的明珠。恒星為什麼有多種多樣的誘人色彩呢?
溫度和顏色
你是否到煉鋼廠去參觀過:當鋼水在鋼爐裏的時候,由於溫度很高,它的顏色呈藍白色鋼水,出爐後隨著溫度的慢慢降低,它的顏色也變為白色,再變成黃色,再由黃變紅,最後變成黑色。可見,物體的顏色受物體溫度控製。天上的星星也是如此。它們的不同顏色代表星體表麵溫度的不同。天體的溫度不同,它們發出的光在不同波段的強度是不一樣的。從恒星光譜型我們已經知道,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溫度。一般說來,藍色恒星表麵溫度在25000℃以上,如參宿七、水委一、腹一、十字架二和軒轅十四等。白色恒星表麵溫度在7700~11500℃,如天狼星、織女星、牛郎星、北落師門和天津四等。黃色恒星表麵溫度在5000~6000℃,如五車二和南門二等。紅色恒星表麵溫度在2600~3600℃,如參宿四和心宿二等。
我們的太陽
太陽的表麵溫度約6000℃,照理講,太陽應是一顆黃色的恒星,為什麼我們白天看見的太陽發出耀眼的白色呢?其實,這是因為太陽離我們較近的緣故。如果有機會乘宇宙飛船到離太陽較遠的地方,你會發現,太陽將是一顆黃色的星星。而美麗的朝霞和晚霞綻放紅光的原因是因為地球大氣對太陽光七種顏色中的紅光折射偏角最大的原因引起的。
20、探索銀河係中生物之謎
生物進化的過程如此漫長,把它和恒星演化的時間去對比沒有什麼不恰當。我們知道,天上有的恒星那樣年輕,甚至爪哇猿人曾經是它們誕生的見證人。在這種恒星周圍的行星上,目前高級生物還來不及形成。我們也知道,大質量恒星發光發熱隻有幾百萬年,這對於生物進化實在太短暫了。看來合適的對象隻有從質量相當於或小於太陽的恒星中去找。銀河係大約共有恒星千億,其中絕大多數的質量都算“合格”,這是因為質量較大的恒星終究甚少。
天外文明的存在
除了百分之幾的少數例外,銀河係中恒星的發熱年代都很長,足以使智慧生物漸漸形成。但尚不清楚的是這些恒星有沒有行星圍繞著它們轉,因為隻有在圍繞恒星公轉的天體上才能具備液態水所需的溫度。可惜天文學家對別的恒星周圍的行星還一無所知。由於它們實在太遙遠,即使離我們最近的一些恒星確有這種伴侶天體繞它們轉,人們也還沒有能做到用望遠鏡直接觀測這些微乎其微的對象。可是話又說回來,別的恒星周圍也有行星繞著轉,這是極有可能的;首先,人們要打破生活在一個獨特太陽係中這樣一種概念的束縛。科學發展史曾一次又一次地表明,那種把人類放在宇宙中特優地位的想法,都是錯誤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