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自然之謎4(2 / 3)

伴星說

我們已經了解,宇宙物質的角動量很可能使單星周圍形成行星係。人類自己所處的行星係也支持這種觀點。巨大行星木星和土星甚至以它們的衛星群在周圍組成了具體而微的“行星係”,看來這也要歸因於角動量。因此,單星周圍都有行星係在運轉的假想是合理的。

如果在恒星形成的過程中由於角動量因素而產生了一對雙星,那麼即使在此以前行星曾經出現過,它們也應該在不長的宇宙演變歲月中不是落到其中的一顆星上,就是被甩到宇宙空間。因為認真觀測表明半數以上的恒星是雙星,所以銀河係整個算下來還剩大約400億顆恒星伴有行星。

合適的行星

問題又來了:這些行星與各自恒星的距離是否合適呢?一個行星至少應該滿足的條件是它與所屬恒星的距離使得輻射在它表麵造成液態水所需的溫度。在太陽係中,水星極靠近太陽,而離太陽比火星更遠的所有外行星則受陽光照射太弱,不夠溫暖。別的恒星周圍的行星我們始終還沒有見到,怎樣才能知道它們之中有多少已經具備了距離恒星恰到好處的條件呢?我們的辦法隻有和自己所處的行星係類比。地球無疑地處在太陽係生命帶內部,火星和金星靠近此帶邊緣。“水手”號探測器拍到的照片表明,火星表麵的荒涼程度和月球表麵類似。盡管火星有大氣並且含有水分,但是在它表麵上軟著陸的一係列“海盜”號探測器經過取土分析並沒有發現生物細胞的任何跡象。前蘇聯的一批探測器測到的金星表麵溫度超過450攝氏度,所以金星也不是生物棲息的場所。在太陽係中我們似乎是獨此一家。

隻要仔細想想,一個行星必須同時滿足多少條件才能棲息生物,我們就會明白,天體具備適於生物的氣候是多麼稀罕的巧例。1977年,在美國航空航天局工作的科學家邁克爾·H·哈特指出,隻要把我們對太陽的距離縮短5%,地球上的生物就會因熱不可耐而不能生存;這段距離隻要加長1%,地球就要被冰川覆蓋。我們所居住的行星伸縮餘地是不大的,因此他認為,外部條件合適,使生物能進化到較高級階段的行星,在銀河係中最多隻有100萬個。

生命的形成

在某個行星上如果適宜的氣候能維持足夠長的年代,生命確實會形成嗎?這個問題應該去問生物學家,而不是天文學家。不過天文學家也能幫一點忙,他了解,除了少數例外,整個宇宙中化學元素的分布大體上是相同的,銀河係中離我們最遙遠的恒星,甚至別的星係中的恒星,它們的化學組成和太陽一樣。沒有由硫組成的恒星,也沒有由汞組成的雲團。壓倒多數的情況下宇宙物質的最主要成分是氫,其次是氦,再其次才是其他的化學元素。我們可以向生物學家保證,即使是在一個遙遠的,但氣候適宜的行星上,他也能找到構成一切有機分子所需的各種物質。射電天文學家在氣體雲發現了名目繁多的各種有機分子,其中有乙醇和甲酸,有氰化氫和甲醚。當然,從這類簡單有機化合物向那些構成生命基礎的複雜分子演變,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讓我們假想。凡是可能孕育生命的場所,生物實際上都已出現,那麼銀河係中可能有著100萬個居住生物的行星,這些生物也許各自都已演變了40億年,隻不過它們理應處在各自不盡相同的進化階段罷了,甚至有些行星上的生物已達到智能生物階段了。

21、太陽個數的懸念

中國古代就後弈射日的傳說,相信天有十日,大地幹泄,民不聊生,後弈彎弓射下九日,從此天地間恢複平靜,天上為何會看多個太陽呢?

軍事的奇跡

1551年4月,德國城市馬格德堡被瑞典卡爾五世的軍隊所圍困。圍困的日子已延續一年有餘,城中糧草全無,危在旦夕。一天下午,該城上空突然出現三個太陽。圍城的士兵驚恐萬狀,認為這是天意的預兆,是上帝將要親自來保衛這個城市。根據卡爾五世的命令,瑞典軍隊馬上撤除了對這個城市的包圍。這可是中外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樁趣事。其實,多個太陽中除一個為真太陽外,其餘皆為假象,氣象上稱之為“假日”、“幻日”或“偽日”,是一種少見的大氣光學現象,其成因比較複雜。

太陽個數之謎

簡而言之,由於天空有冰晶組成的雲層存在,太陽光被這些冰晶反射、折射所形成的。由於假日的出現對雲中冰晶形狀、位置和排列等要求十分嚴格,故這種奇景很難見到。當然,多日並升也並非絕無僅有。1986年12月9日15分,西安上空突然出現一大一小兩個彩色光圈和五個太陽。據資料記載,1934年1月22日和23日,西安市上空曾連續兩天七日當空。1981年4月18日,海南島東方縣上空出現五個太陽。1988年12月28日,內蒙古翁牛特旗五日同照大地。此外,峨眉山頂上出現過三個太陽,廬山也曾兩日並升。有關多日並升奇景,我國史籍中亦多有記載,如《宋史·天文誌》載:“日有二影,如三日狀”等。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畫中,有“九日並出”之畫麵。

22、太陽會在夜裏出現嗎

關於夜裏出太陽的事,不僅我國古書中有記載,外國文獻中也有記載,如有的文獻中記載了公元163年意大利有過夜間出太陽的現象。

史書詳記

我國古書《漢書》中記載了漢武帝延元二年夏四月戊申,即公元前139年6月11日夜裏出太陽的事。《晉書》中記錄說,晉元帝大興元年十一月乙卯,即公元318年11月16日夜裏出太陽,高三丈,中間綠紅色;另一古籍《江南通誌》中還指出,這天夜裏太陽出於南鬥方位。《建康誌》記錄說,梁武帝普通元九月乙亥,即公元520年10月25日夜裏,東方出太陽,呈現紅色。《嘉定縣誌》中有夜間出太陽的記錄: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夏四月二十三日,即公元1554年5月23日二更之時,在西天出太陽,高萬丈,不久就落下去了;《吳縣誌》也記錄了這次夜裏的太陽之事。《海鹽縣誌》記錄道:清順治十年閏六月二十四日,即公元1653年8月16日夜裏三更時,紅色的太陽出現在東北方,直徑一二尺,當月亮升起後不久,它就隱而不見了。

究源探求

對於中外文獻中記載的夜裏出太陽的怪事,一些科學家予以否定並作出各種分析。

我國學者莊天山認為,夜裏出現的“太陽”實際上是一種暉狀極光。

有些中外天文學家如迦尼、克勞密林和我國的朱文鑫認為,意大利夜間看到的“太陽”其實是哈雷彗星。他們是按哈雷彗星回歸周期推算的,可是查西歐文獻並沒有明確記錄。

有些科學家認為,夜裏出“太陽”是一種日照現象。

我國的張文樵則把夜裏的“太陽”解釋為不明飛行物。

夜間出太陽到底是怎麼回事,還是個待解之謎。

23、太陽有伴星嗎

有的恒星看上去是一顆星,但用望遠鏡觀察,它卻是兩顆互相吸引,互相繞轉的星,就像兩個在一起的“夥伴”一樣。太陽這顆恒星有沒有“夥伴”呢?假如太陽真有一個“夥伴”,即伴星,那麼人類就可以解釋過去出現的一些現象,然後再想方設法防止今後的大災難。

大滅絕和大突變

197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地質學家沃爾特,送給他父親阿爾瓦雷斯一塊6500萬年前的石頭,它與恐龍滅絕的年代相同。阿爾瓦雷斯是個物理學家,他的擴散理論獲得了諾貝爾獎。他對這塊古老的石頭分析後發現,其中含有豐富的銥。銥是天外的“來客”,地球上並不存在這種元素,因此他提出了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理論。他經過計算推斷,6500萬年前,有一顆直徑為10千米的小行星和地球發生撞擊,揚起的塵埃彌漫著整個天空。在此後的3~5年間,地球陷入了一片黑暗,植物停止了光合作用,造成植物和動物群的大片死亡,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從而使恐龍走向了滅絕。阿爾瓦雷斯的這一理論提出不久,芝加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戴維·芬普和約翰·塞普科斯基,研究了古生物滅絕的年代,發現古生物滅絕是有周期性的,平均每2600萬年發生1次。在過去的1億年中,即9100萬年前,6500萬年前,3800萬年前,1200萬年前,都發生過大突變和大滅絕,每次突變,有75%的生物絕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