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類之謎2(2 / 3)

也許在1.2萬年前,人類對宇宙的知識已經超過了今日;也許在三四萬年或10多萬年以前,人類已經有了數次這種文明的高峰。我們僅僅可以知道地球文明史的高峰是人類創造的,但無法得知人類文明的進程。

史書的戰爭

有一部著名的古印度史詩《摩河波羅多》,寫成於公元前1500年,距今有3400多年了。而書中記載的史實則要比成書時間早2000年,就是說書中的事情是發生在500多年前的事了。

此書記載了居住在印度恒河上遊的科拉瓦人和潘達瓦人、弗裏希尼人和安哈卡人兩次激烈的戰爭。令人不解和驚訝的是,從這兩次戰爭的描寫中看,他們是在打核戰爭!

書中的第一次戰爭是這樣描述的:“英勇的阿特瓦坦,穩坐在維馬納內降落在水上,發射了阿格尼亞武器,它噴著火,但無煙,威力無窮。刹那間,潘達瓦人的上空黑了下來,接著,狂風大作,烏雲滾滾,向上翻騰,沙石不斷從空中打來”。“太陽似乎在空中搖曳,這種武器發出可怕的灼熱,使地動山搖,大片的地段內,動物倒斃,河水沸騰,魚蝦等全部燙死。火爆發時聲如雷鳴,敵兵燒得如焚焦的樹幹”

第二次戰爭描寫更令人毛骨悚然,膽戰心驚:“古爾卡乘著快速的維馬納,向敵方三個城市發射了一枚火箭。此火箭似有整個宇宙力,其亮度猶如萬個太陽,煙火柱滾升入天空,壯觀無比”。“屍體被燒得無可辨認,毛發和指甲脫落,陶瓷器碎裂,盤旋的鳥兒在空中被灼死”。

文明的交替

有人推測,地球誕生至今的45億曆史中,曾數度誕生過生命。主要經曆了五次大滅絕,第一次在5億年前,第二次在3.5億年前,第三次在2.3億年前,第四次在1.8億年前,滅後生,生後滅,周而複始,最後一次發生在6500萬年之前。也有人根據考古發現的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推斷,可能20億年前地球上存在過高級文明生物,但不幸毀滅於一場核大戰或特大的自然災害。總之,當太陽係運轉到宇宙空間某個特定位置時,地球上會周期性地出現不適宜人類生存的環境條件,如地球氣候的周期性變化,地球磁場的周期性消失等,前一屆高度文明便會遭到滅絕,隨後又會導致高級智慧生物的周期性起源和進化。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便是一個例證。

有趣的是,最近,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蓋·福克魯曼博士等人根據阿波羅計劃所掌握的小天體撞擊月球的曆史資料,通過對小天體撞擊地球圖樣的研究,證實了上述觀點的可靠性。研究認為,約35億~45億年前,地球上曾數度有過生命,但由於發生過幾次大小行星和隕石與地麵相撞。小行星以每秒約18公裏的速度猛烈撞擊。除如此大規模的撞擊外,還時常發生中等規模的撞擊。這些撞擊都可能使地熱上升,海水蒸發,地表麵熔化,生命消失,數億年後生命才得以再生。隻有那些生活在深海海底的生命體才能生存下來。目前在深海海底發現的生物,也許是地球整個生命的祖先。

所以在我們這一代文明形成之前,地球上就很可能存在過若幹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

假設,地球上的人類發生了人口大爆炸,整個生態失去了平衡,各種資源枯竭,或是各國都在進行軍事擴張,大量製造、貯備核武器,有那麼一天,某個戰爭瘋子發動戰爭,引爆這些核武器,地球就會成為人類的墓場。幾百萬或幾千萬年之後,地球再次適應人類生存時,他們也許又開始從新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一直向進步的社會發展。

8、海猿是人類的近祖嗎

達爾文的進化論打破了“上帝造人”的神話,十九世紀以後,一直被人們奉為聖典。雖然說進化論是人類偉大的發現之一,但它有不完備的地方,

有兩個空白期:古猿與南猿之間空缺400萬年,南猿與猿人之間空缺20萬年。所謂“空白期”,就是沒有發現這一時期的化石。

相比而言,400萬年的空白期更引人注目。

“海猿”說

有的學者提出了一個新的學說來解釋這一段時間的化石空白,這個學說就是“海猿”說。

1960年,英國的人類學家阿利斯特·哈代提出:化石空白期人類的祖先不是生活在陸地上,而是生活在海洋中,人類進化史中,存在著幾百萬年的水生海猿階段。哈代提出:地質史表明,400萬~800萬年前,在非洲的東部和北部曾有大片地區被海水淹沒,迫使部分古猿下海生活,進化為海猿。幾百萬年後,海水退卻,已適應水中生活的海猿重返陸地。它們是人類的祖先,在水中生活進化出兩足直立、控製呼吸等本領,為以後的直立行走、解放雙手、發展語言交流等重大進化步驟創造了條件。

“海猿”說依據

提出海猿說是根據人的許多生理學方麵的特征,這些特征在別的陸生靈長類動物身上都沒有,而在海豹、海豚等水性哺乳動物身上卻同樣存在。

作為這一論斷的根據,哈代列舉了人與猿猴之間的許多不同點,這些不同點大部分和水有關。例如,猿猴厭惡水,而人類嬰兒幾乎一出生就能遊泳,而且遊泳是孕婦妊娠期內惟一能進行的安全運動。猿猴不會流淚,而海豚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有眼淚。人類是惟一能以含鹽分的淚液來表達某種感情的靈長類動物,這可能和人類早期在海洋中的經曆有關。再從身體的結構上看,人的軀體絕大部分是光滑的,和海洋哺乳動物相同,隻有頭部長有毛發,這可能和遊泳時頭露出水麵有關,正如“美人魚”一般;人和海豚有皮下脂肪,猿猴卻沒有;人的脊柱可以彎曲,適合於水中運動,而猿猴的脊柱是不能後彎的。人類喜歡吃魚、貝和海藻等水中生物,而猿猴則不。最令人矚目的是,雄性猿猴與雌性猿猴的交配是倚伏於背部進行的,而大部分海洋哺乳動物,是麵對麵進行的。有趣的是,海豚生產時也像人那樣,是由充當“接生婆”的海豚用“手”迎接新生兒,這和猿猴也不一樣。綜合這種特性,所以哈代斷言:人由海洋哺乳動物進化而來,上岸的成為“人類”,沒上岸的被叫做“海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