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文明之謎5(1 / 3)

第四章文明之謎5

3、不解的字謎

桂林陽朔碧蓮峰上雕刻著一個字徑將三米的“弩”字,此字龍飛鳳舞,蒼勁有力。遊人到此,都要停下來觀賞研究,然而百餘年來,誰也肯定不了這是個什麼字,它真正的意思是什麼。

作者托意

“弩”字的作者是山陰的王元仁。王氏擅長草書,道光十四年在廣西陽朔當縣令。就在他任職的那一年,揮筆寫下了這個巨幅字,由能工巧匠鑿雕在鑒山主峰——陽朔縣城產社的碧蓮峰壁石上。遺憾的是,王元仁沒有留下任何注釋,這樣一來,百年墨跡隻好留給後人去評說。

這個字如此奇妙,竟引得無數遊客騷人抬頭仰望,仔細琢磨。

後世揣測

韓愈曾以“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詩句來概括漓江的秀麗景色,因此有人將這個字認作“帶”,其意是對“江作青羅帶”風光的讚美。但那些善於思考的先輩文人墨客,從此字中又琢磨出“一帶山河,少年努力”八個字的意思。的確,如果你仔細觀察,這八個字果然筆筆有著落,字字有根據。

又有個文學家不滿足前人的說法,買了拓片帶回家中仔細琢磨,細心推敲,認為應是“一帶山河甲天下,少年努力舉世才”十四個字的意思,是用來激勵來人和後者的對聯。

可是又有一位詩人,比那文學家更善於聯想,他竟從中揣摩出一首四言詩:

一帶山河,舉世無雙。

少年努力,萬古留芳。

上述幾種解釋,也隻是人們的猜測。百餘年來,成千上萬的古今中外遊客,對這個字浮想聯翩,各抒己見,雖然說不出所以然,但都認為此字一定別有一翻用心,並且寄予深刻的含義。這究竟是個什麼字,它是什麼意思?這個百年之謎,不知何時才能解開。

4、毀滅文明的神秘之手

在四大文明中,古印度不是最古老的,但它的神秘程度可以堪稱世界之最。它的突然消失,使得人們至今不能完全了解這個謎一般的國度!

尋找古文明的主人

當印度河流域文明被發現的消息傳遍世界時,各地的學者就開始探索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是誰創造了這一高度發達的文明?

在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遺址中,人們發現了來自兩河流域的物品。而在這之前,在兩河流域的巴比倫西亞也發現了不是當地出產的印章和陶器、石珠,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這些東西是從哪裏來的。現在,出土文物把南亞和西亞兩個相隔千裏的文明聯係在一起。

麥克唐奈爾認為,從時間上看,蘇美爾文明比印度河流域文明要早l000年,而且蘇美爾文明曾經有過向其他地區擴張的曆史,因此他斷言,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從兩河流域傳入的,創始人是蘇美爾人。有些語言學家也通過對文字符號的研究,認定兩地的文字屬同一個語係,從而更加強了蘇美爾人創造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權威性。

幾乎就在上述觀點提出的同時,有幾位英國考古學家提出是雅利安人創造了這一文明的看法。塞·蘭頓和G·罕特認為,印度河流域出土的印章文字和後來的吠陀梵文文字有直接的承襲關係,從而創造吠陀文明的雅利安人也就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創造者。

這種眾說紛紜的狀況一直延續到今天。雖然人們更多地傾向於後兩種觀點,但即便在後邊的觀點中也依然存在著許多未知因素。看來關於誰創造了這一文明的問題還會長期探索和爭論下去,謎底真正能夠解開嗎?這本身也許就是一個謎。

隱藏在朦朧紗霧之中

和其它文明一樣,印度河流域文明有一個向四周擴展的過程,從總的趨勢看是從西向東發展,但也有向南發展的跡象,正是後一種跡象對學者們所持的文明下限時間觀點提出了挑戰。古代港口羅塔爾是位於印度河流域文明地域最南瑞的遺址之一,發現得較晚,在時間上,也是延續最晚的一個文明遺址。當學者們對從這裏出土的物品進行分析後,認為它的存在時間可能延續到公元前l000年,比權威的觀點晚了700年!

時間上存在著的前移數千年後延數百年的情況使這一文明在世界諸文明中的定位難以確定。它們隻能說,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人類曆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但它存在的確切時間卻依然隱藏在朦朧紗霧之中。

一隻看不見的手

不少人在談到印度河流域文明時總是津津樂道於它所獨具的和平、民主的氣氛。一位研究兩河流域經濟史的學者波拉尼認為,兩河流域的貿易由政府壟斷並由其決定價格,也許這也正是對印度河流域貿易的最好解釋,如果真是這樣,印度河流域就不再有一種所謂的平民管理城市的民主製度,而是存在著一個操縱著經濟活動的強大的機器。

未知的突然失落之謎

真奇怪,那廣闊而存在了數千年,發展水平極高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突然幾乎是不留痕跡地消失了。在後世的文字典籍中,幾乎見不到一點對這一文明的記載:在以後的印度文明發展過程中,幾乎看不到一點這一文明的影響,它失落得無影無蹤!它沉睡在泥沙之下,不為世人所知。幾千年過後,當它重見天日之初,人們也隻把它當做一個與以後的文明鎖鏈毫不相關的環節。它失落了,隻留下許多假設。

5、《太極圖》古說

《太極圖》又稱《先天圖》或《天地自然之圖》,是中國上古文化中最神秘的一張圖,也是眾說紛紜、爭論最激烈的一張圖。

古文記錄的《太極圖》

雖然《周易·係辭傳》中已明確提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但漢代以後所傳的《周易》,都不曾附有《太極圖》。直到宋朝道士陳博才傳出《太極圖》,並有“先天”、“後天”之分。後來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根據陳博所傳的《太極圖》,寫了一篇《太極圖說》,發揮了《周易》的觀點,提出“無極而太極”的哲學思想。到朱熹撰寫《周易本義》,才正式將《太極圖》附在《周易》前麵。他看出,離開了《太極圖》,《周易》隻是一部普普通通的占卜之書,根本夠不上列群經之首。這其間,真正對《太極圖》有精到研究的首推理學家邵雍。據邵雍說,先天《太極圖》為伏羲所畫,後天《太極圖》為周文王所作。並指出:“伏羲之易,初無文字,隻有一圖矣寓其象數。而天地萬物之理,陰陽始終之變具焉。”朱熹則認為,《太極圖》源自漢朝煉丹士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後來的易學大家胡謂也說:“《太極圖》取《參同契》之月體納甲。二用三五,與九宮八卦混而一之也。”由此看來,《太極圖》的一個間接來源是道教,似乎是沒有太多疑問的。但是,它的源頭在哪裏呢?它是否真像《周易》和道教所說的那樣,是伏羲所作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