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文明之謎5(2 / 3)

《太極圖》和伏羲

《周易·係辭傳》中有一段十分重要的話:“古者包牛羲氏(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事物之情。”同時又指明,伏羲時代,還是“作結繩而為網罷,以佃以漁”的時代。從考古學上看,這時期尚處於迫於自然力量、窮於應付的原始部落狀態。就是這樣一個時代,怎麼會有閑情逸致和技術手段去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作如此玄奧的八卦太極圖呢?這還得從伏羲的傳說談起。

伏羲大神

伏羲,又寫作伏犧、包窈、太昊、太白白本等。《帝王世紀》中說他是“大昊帝包犧氏……繼天而生,首德於木,為百王先。帝出於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主者,象日之明,是稱為太昊。

據今人考,伏羲的“伏”為表音字,按上古音應當讀為“溥”,“溥”就是“偉大”的意思。所以伏羲也就是“偉大的羲”,而這位“偉大的羲”又正是先秦典籍中的東方之神,也就是說,伏羲實際上可能和太陽或者東方的某一星座有關。從史籍上看,伏羲又與龍有密切關係。《左傳》上說:“太昊氏以龍紀。”《拾遺記》也說:“蛇身之神,即羲皇也。”正是從這一點上,我們找到了一個小小的突破口。

《史記·封禪書》記載:“有龍垂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龍乃上去。”據此,台灣飛碟研究協會會長呂應鍾先生提出了“龍就是飛碟”的看法。的確,龍(不是生物學上的恐龍)這種過去被視為神話傳說的動物,現在似乎應當重新認識。《說文解字》說龍是“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又解釋“鱗”為“魚甲”。現在看來,這種能暗能亮、能細能粗、能短能長而又披著硬甲的“龍”,和我們觀察到的雪茄型飛碟非常相像。

就目前所見,在7000多年前仰韶文化的陶飾圖案中就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像。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上古文化符號大都是象征性的,列維·斯特勞斯稱之為“緊鄰著感性直觀”。因此,我們是否可以考慮,所謂伏羲“蛇身人首”不過是一個象征性表述,它暗示著伏羲是一種半人半神的生命體,是直接和“龍”有關的生命體。何況,伏羲的出生也是很神秘的。《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他的母親“履大人跡於雷澤”而後生下了伏羲,而且“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太師。”如果伏羲就是“偉大的太陽神”,而他又是乘著“龍”來到地球上,在傳授了一些天文、地理知識以及一些神通後,由於上古民智未開,為了不使外星球高級文明失傳,留下了一幅整合性的《太極圖》讓後人去破譯。那麼,今天我們看到《太極圖》包羅萬象的內容就不奇怪了。

6、《太極圖》今說

從《太極圖》來看,具有濃厚的巫覡文化特征,是否能夠進一步假設,《太極圖》是中國上古巫覡文化的總綱,源頭?因為《太極圖》所顯示的陰陽、消長、動變、靈性信息等特征,無一不是構成中國上古巫覡文化的基本特征。

《太極圖》和天文學

《太極圖》同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可以說是一脈相承。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理論基礎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五行學說最早見於《尚書》,陰陽學說來源於《周易》和《太極圖》。《淮南子·天文訓》將陰陽原理對應日月星辰,認為陽氣凝聚則生火,火之精者為日;陰氣凝結為水,而水的精者就是月;所以又稱日為太陽,月為太陰。至於星則是從日月溢出的氣的結合物,它們由於稟受的陽精、陰精的分量不同而各異。以後,五行又配上五音、五色甚至五德,這就從天文發展到人事了。

這種以陰陽學說為基礎的天文學理論和“天人相應”的理論體係,也就是《周易》所說的“現象於天,觀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產物。這是巫術方法最重要的特征,它的整合性類比思維方式與氣功、特異功能完全一致,但與以後建立起來的自然科學卻完全不同。

另外,就《太極圖》本身來看,陰陽兩儀記錄著地球由於自轉和公轉而產生的晝夜之象和四時之序。此外,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麵和自轉的軌道平麵之間的交角為23度26分21秒。而從《太極圖》上看,陰陽兩儀的S形螺旋體夾角,也正巧在23度左右。所以有人認為,太極的具體模式就是地球。

在上古交通閉塞、工具極端落後的情況下,怎麼就已達到把地球作為一個模式來畫圖形的程度呢?這還得回到伏羲上來。《古今圖書集成》上的一段記載說,“上古伏羲時,龍馬負圖出於阿,……伏羲則之,以畫告八卦。”參考前述關於龍的假說,那麼“龍馬”也可能就是飛碟的象征表述。也就是說,一個與外星文明有聯係的“偉大的羲”,憑借著“龍馬”提供的數字密碼和模型,才畫出了八卦和《太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