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未來

航天母艦“遐想”

目前地球海域上“個頭”最大的軍艦可謂是航空母艦了,有了航空母艦,可以使各種飛機從海上直衝雲霄,去完成各種戰鬥任務。航空母艦雖然具有多種作戰能力,但隻能使飛機飛入天空,而難於進入太空。於是大膽的軍事科學家們便想到了研製“航天母艦”。

“航天母艦”並非神話,世界各軍事大國已投入大量資金開始研究“航天母艦”,並取得了許多進展。目前,“航天母艦”的設想方案已大致有以下幾種。

宇宙飛船型航天母艦

這是航行在離地球36萬千米地球同步軌道上的一種巨大宇宙飛船。它的組成部分有一支包括4架航天飛機、2艘太空拖船、1個軌道燃料庫和一個太空補給站的航天艦隊,航天飛機可在航天母艦上自由起飛與降落。太空燃料庫、太空補給站和航天母艦對接供應完燃料後便自行脫離。航天飛機還可從航天母艦上往返地麵,從而大大提高了飛機的活動空間。

一個航天母艦也等於一個龐大的武器庫,它不僅擁有導彈、火箭,還擁有定向束能武器。這種武器靠加速器射出高速電子、質子、重離子等高速離子流,攻擊目標中的要害部位,使之軟化、變形、穿透、燒毀等。

操縱航天母艦的是“航天軍”,由幾百名宇航員組成。他們的指揮部設在航天母艦上,其他人員則分散於各個航天器上,他們在太空中訓練與作戰,可謂是一支神力無比的“天軍”。

飛艇型航天母艦

飛艇是一種沒有翼、利用裝著氦氣、氫氣和熱空氣的氣囊所產生的浮力而上升,靠發動機與螺旋槳的推動力而前進的一種飛行工具。早在18世紀飛艇問世後,就被用於軍事目的。它不但用於空中執勤,還用於巡邏、偵察、運輸、通信傳播、處理突發事件等。科學家們根據飛艇的特點,還想到今後讓它充當“航天母艦”的重任。

航天母艦所用的巨型飛艇長2400米,飛艇艇體由先進的蜂窩狀複合材料製作,厚度達3米。在飛艇頂部設有可供直升機和短距離起降飛機起飛的跑道,底部則有一個巨大的屏幕。巨型飛艇由160部發動機推進,時速可達160千米,所用電源由汽輪發電機、太陽能板和一套熱電轉換裝置聯合提供。由於飛艇實在太大,無法在地麵停降,於是它配有6艘可與母艇連接和分離的小飛艇作為地麵與巨艇間人員和貨物運輸的工具。飛艇內充有氦氣,故其十分安全。

飛翼型航天母艦

飛翼是一種無機身、無尾翼、僅有機翼的一種飛行器。其結構簡單,飛行阻力小,載重量大。於是有些科學家建議利用空中飛行的若幹個飛翼在空中對接而形成“航天母艦”。

從同一機場或不同機場起飛的若幹個飛翼,在指定空域進行快速對接後,連接成一個大飛翼。大飛翼規模可根據軍事需要,按照人們預先選定的最佳航線在空中長期飛行,航天飛機可以在其上起飛與降落。

地球上的“航天母艦”

在地球上起飛的飛行器,要想飛到太空去,就必須想辦法克服地心引力的束縛。而如果機場建在靠近赤道緯線上的話,航天飛行器的速度就會大大提高,這是因為在緯度為0的情況下,航天飛行器的速度等於火箭發射的速度上加上地球自轉的速度。

於是人們想到在赤道附近的國際海域上建造一條大噸位的可用於發射航天飛行器的軍艦,實際上這就是航天母艦,這一係統包括航天母艦,專家及有關人員居住、救生用的拖船以及負責供給和護衛的船隻。在地球海域上建造航天母艦,從技術和經費上都比利用航天及航空飛行器建造航天母艦要可行得多,隻不過它受到地域限製不可能每個國家都能利用罷了。

五千萬年後的生物

在人類出現在地球上之前的相當漫長的歲月裏,地球上的生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魚類進化為兩棲動物,兩棲動物又進化為爬行類動物,生物的活動範圍從水中擴展到幹燥的陸地。還有一些爬行類動物進化為飛鳥。由於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律,一些看起來弱小的生物在生存競爭中存活下來並成為自然界的霸主。曾在地球上橫行了2億年之久的恐龍,由於今天仍未完全弄清的原因突然滅絕,於是為當初在恐龍腳邊戰戰兢兢生活的哺乳動物的興起提供了機會。有些生物學家認為,人類就是現今地球上的恐龍,在恐龍滅絕後的6400萬年裏,人類繁榮昌盛起來,他們無所不在,甚至剝奪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我們不妨設想,又經曆了漫長的歲月,人類由於環境汙染和某些原因歸於滅絕,那麼到那時候肯定會有另外的一些動物脫穎而出,占據人類留下的空間。科學家們認為,這些動物極有可能是雜食性齧齒動物,比如老鼠。這一景像也許會發生在5000萬年之後,科學家們為我們描繪了那時的動物是什麼模樣,怎樣生活。那時,人類已經從大地上絕跡,地球上沙漠遍布,5000萬年前森林密布的景像已不存在。這種情況持續了50萬年,除了河流、海湖附近外,幾乎再也見不到肥沃的土地。這是一個難於生存的環境,但是在人類滅絕之後,鼠類動物中那些適於在高溫、幹燥環境中生活的部分品種,開始出現在荒漠之上,並迅速繁殖起來。這些鼠類的祖先當年曾廣泛分布於從熱帶到寒帶的廣闊地區,有極強的適應能力。

在人類主宰地球時期四處躲藏的袋鼠,現在也終於有了“出頭之日”。它們需要的水分是從植物種子中攝取的,需水極少,它們幾乎沒水也能生存。對它們來說,沙漠是理想的棲息地。我們不妨稱這時的袋鼠為“漠鼠”。漠鼠是夜行性動物,身體像樹葉一樣扁平,它用後背朝向太陽,以防身體發熱。再過了若幹年,又出現了一種後背皮膚像銀色反光板、後腳長得出奇的漠鼠。但是遺憾的是,它們最終沒有發展起來。

又過了漫長歲月,沙漠中又開始出現了植物,草原也開始出現了。在雨量充沛的地區還長出了森林。在又經曆了相當漫長的歲月後,地球上又出現了草原、凍土地帶、熱帶雨林和寒溫帶森林。

海洋中也出現了一些新動物。海洋是與沙漠完全不同的環境,漠鼠的後代比在草原和森林都更早地在海洋中安了家,走上了一條獨特的進化道路。漠鼠曾在荒漠上繁衍一時,現在它們的子孫又稱霸了海洋,變成了形形色色的海獸。其中數量多的我們稱之為“鼠鯊”,因為外觀像5000多萬年前的鯊魚,但卻長著一條像老鼠那樣的尾巴。它們體長約30厘米,專門捕食海洋中浮遊生物,是海洋中的哺乳動物。由於它們是漠鼠的後代,所以它們幾乎用不著飲水,浮遊生物體內的水分對它們就足夠了。它們的四肢已經退化,長著一根鐮刀狀的背鰭和一對腹鰭,在那條差不多與身體一般長的尾巴後麵,長著一段彎月般的尾鰭,體形十分獨特。它們在海水中能迅速遊動,一次呼吸能連續潛水4小時。它們遊動時張著嘴,鼠須演變成的捕食器能十分有效地把浮遊生物送入口中。它們成群遊進浮遊生物密度較大的海域,大量捕食。不過它們先是把食物存在像大口袋一樣的腮囊裏,完成捕食後再把食物送人胃中消化。在幾千隻鼠鯊離去後,這片海域幾乎再也見不到浮遊生物的蹤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