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
“星球大戰”計劃是美國1983年提出的一項研究多層次、多手段反彈道導彈計劃,其目的是為了消除前蘇聯戰略核導彈對美國本土的威脅。
根據設想,“星球大戰”計劃的核心是建立一個多層次、多手段,以天基設備為主的新型反導彈防禦係統。該防禦係統分為4層:第一層為助推段攔截,該段持續時間3~5分鍾。此時可用空間探測器探測到導彈尾焰產生的大量紅外線。擔任攔截任務的是432顆反導彈X射線激光衛星,據說一顆衛星可摧毀100枚以上正在升空的導彈。第二層為未段助推段攔截,當導彈的最末一級助推火箭關機並脫離彈頭時,導彈在向目標飛行中,仍然散發出易遭探測的大量紅外線,這一段持續時間約8分鍾,可以用激光武器或動能武器摧毀投放出的彈頭,和尚未投放子彈頭的母艙。第三層為中段攔截。從導彈投放完分導彈頭,到彈頭再入大氣層之前,稱為中段,持續時間可達20分鍾。該段彈頭數量很多,真假都有,攔截較難,可用動能武器(如電磁炮等)攔截。第四段為末段攔截。彈頭重返大氣層後;在擊中目標之前,可用攔截導彈、動能武器、粒子束武器等來攔截。據說,經過這種多層次的防禦攔截,總攔截效率可達99%以上。
“星球大戰”是美蘇爭奪太空的一項戰略計劃,其目的是取得製空權,變消極防禦為主動攔截,把戰場從地麵、海洋、大氣層內延伸到太空。因而是一個大縱深、多層次、攻防合一的戰略部署。
“星球大戰”計劃的實施是以各種先進的武器裝備為基礎的。“星球大戰”中的武器裝備多種多樣,各有高招。其中主要有定向能武器(如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等)和動能武器(如攔截導彈、電磁炮等)。
1962年7月,美國在約翰斯頓島上空爆炸了一顆氫彈,沒想到給地麵帶來巨大影響。在距該島幾百千米遠的夏威夷瓦胡島上發生了特大的停電事故。
太空中的核爆炸可以在瞬息之間使整個世界上的通信失靈,使衛星和通信係統、電子計算機失效。
有人設想在太空大戰中用核爆炸來反衛星。核爆炸產生的電磁脈衝能破壞幾千千米內衛星上的電子設備,還能幹擾無線電傳輸。但它對“敵方”和“友方”的衛星都起作用,因此不宜輕易使用。
針對美國的“星球大戰”,前蘇聯也不甘拜下風。前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發射地球衛星的國家。在航天活動中,前蘇聯創造過許多世界紀錄。前蘇聯的激光武器和粒子束武器的研製費用,據說是美國的好幾倍。許多軍事家認為,在太空軍事技術及星戰武器方麵,前蘇聯的發展水平和潛力足以和美國抗衡。前蘇聯為對付“星球大戰”計劃,曾擬定出許多方案。如設置“天雷”衛星破壞敵太空防禦係統;用地麵強激光攻擊敵太空防禦係統;用特殊手段(如核爆炸)破壞敵太空部署的薄弱環節,使其防不勝防;發射大量誘餌導彈,部署假導彈使敵難於防禦等。前蘇聯科學家認為隻需“星球大戰”計劃費用的百分之幾,就能對付它。因此,“星球大戰”計劃的效果究竟如何,值得進一步研究。
美國“星球大戰”計劃一提出,立即成為國際上爭論的一個熱門話題,並引起了美國國內讚成派和反對派的大論戰。又由於80年代後期,前蘇聯經濟每況愈下,超級大國地位降低,對美國構成的核威脅減小,再加上國際國內許多人反對耗資上萬億美元的“星球大戰”計劃,因此1989年美國又提出了一個“小星球大戰”計劃——“智能卵石”天基防禦係統。
“智能卵石”是一種智能化、小型化的天基武器。它能自動探測數千千米外的彈道導彈,還能自動啟動彈上火箭迎擊目標,並有一套高功能通信設備。這種智能攔截彈總長不到1米,直徑隻有03米,總量不足45千克。由於它小巧如卵石,又具智能,因此被稱為“智能卵石”。用一枚“大力神”火箭可以發射100餘枚“智能卵石”。假如用100枚“智能卵石”能對付1枚核導彈,則對付1000枚核導彈需要10萬枚“智能卵石”,再加上預警、指揮和通信係統,總費用據說隻有幾百億美元,隻有“星球大戰”計劃的百分之幾。“智能卵石”體積小,可大量部署,獨立作戰,可投放多枚誘餌,可部署在太空不同軌道上,又有較強的生存能力。
1991年前蘇聯解體之後,“智能卵石”將如何發展還有待研究。由於“智能卵石”完全可以安裝到核彈頭、作戰衛星、空間站和航天飛機上去,因此它的發展前途還是比較大的。
無論如何,發展外層空間武器,在未來戰場上進行太空大戰,爭奪太空製高點,開辟太空新戰場,已是必然趨勢。未來的太空
重返月球
1972年12月,“阿波羅17號”載人登月飛行結束。由於美國人民反對打著月球探險的幌子大肆擴軍備戰,原計劃10次登月飛行中的最後3次,即“阿波羅18號”、“19號”和“20號”飛行,被迫取消。
1/4個世紀來,對月球本身的探索,包括對月岩和月壤的研究,從來沒有停止過。1994年1月,還專門發射了“克萊門坦”宇宙飛船,其主要任務是在近距離處拍攝月球表麵照片。在其七十多天的繞月飛行期間,總共拍攝了150萬張各種各樣的照片,幾乎把月球的每一寸土地都拍到了,最大分辨率為8米。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們編製了從未有過的最精密的月麵圖。
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重返月球的呼聲越來越高漲。1989年,“阿波羅11號”登月飛行2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論點是有代表性的:宇航員們在月球上留下了人類的足跡,可是,他們也為科學家們留下了更多的棘手問題。
科學家們想重返月球的主要意圖是,利用月球所提供的極為優越的自然條件,建立科學考察和研究基地,特別是天文觀測和研究基地。
月球上不存在空氣,這對天文觀測十分有利,甚至可以說是求之不得的。不存在大氣幹擾的情況下,來自其他天體的輻射能不折不扣地到達月球,尤其是那些攜帶重要信息的輻射,將為科學家們帶來深化認識空間的寶貴信息。月球上的白天長達三百多小時,各項觀測都可以不間斷地長時間連續進行,這在地球上是無論如何辦不到的。由於月亮上沒有風雨雷電等現象,重力又隻及地球上的1/6,這裏可以建立比地球上大得多的望遠鏡和觀測設備,運轉係統等的結構可以大大地簡化,造價降低,使用和維修都方便,也不需要專門的可旋轉圓頂的觀測室,等等。
著名的雨海事件一直受到科學家們的關注,建立在月球上的基地肯定將把它列入首選的科研項目之一。大體在40億年前,一顆直徑隻有幾十米的小天體撞擊月球而形成了雨海,科學家們相信大量的原始記錄和資料一直很好地保存在現場和周邊地區,而對這些資料的研究,不僅會使我們更好地認識月球及其曆史,也將為進一步認識太陽和太陽係天體提供不可多得的信息。
更有一種見解,認為雨海連同其南麵的風暴洋,都是由同一顆“微型月球”般的小天體撞擊而形成的,時間大致在距今43億年前。無疑,最確切的結論是在實地考察這些地區之後。
向月球移民也是重返月球考慮的項目之一。從長遠來看,地球人口不僅越來越多,而且增加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據測算,從1990年算起,大約經過35年左右,到2025年,地球人口將在50多億的基礎上翻一番。如此這般繼續下去,地球不堪負擔是遲早的事情,當然問題的解決得在地球上,而部分移民到月球上,也是作了一定設想的。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向月球移民不可能是近幾十年內的事,而且,在移民試點之前,一定得把月球居民的衣食住行、生活必需,環境帶來的問題乃至危險,作最周密的安排。
已經提出來的開發月球的其他計劃,無論是近期的還是遠期的,可說是五花八門,如進行難以在地球上取得進展的物理學方麵的實驗,建立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內的完善的療養設施和機構,就地取材開采地球上欠缺而又非常需要的礦產,建立宇宙飛船專用的宇航港等,這裏就不一一羅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