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多彩的未來鞋(3 / 3)

空中天梯並不是真正的梯子,它是一種不密封的通行電梯的管道。管道的四壁用電磁材料組成,利用電磁力推動電梯克服重力上升。電源由衛星太陽能發電站供給。電梯是一個很大的密封車箱,可以乘人、運貨,整個的衛星和飛船也可以裝在裏麵。電梯上升的同時,跟隨大梯一起繞地球轉動,越升高,重力越小,上升就越省力。當電梯帶著人返回地麵時,它靠重力作用自動下降,隻消耗很少的電能。

飛向火星

自從1969年7月21日格林威治時間3時51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乘“阿波羅”11號飛船登上月球成功以後,人類又開始了向與地球最相似的行星——火星前進了。

1964年11月5日,美國發射了“水手”4號,它是人類第一個發射成功的火星探測器。

1971年5月10日,美國發射的“水手”9號,成為第一個環繞火星運行的人造天體。

1976年,比“水手”號更出色的“海盜”1號、“海盜”2號在火星上著陸了。傳來的消息告訴人類,在目前的條件下,火星上任何時候都不大可能存在液態水,不過火星大氣中水蒸汽的含量大大超過了預料。“海盜號”還破天荒地在火星上發現了少量的氮——對生命而言,這是至關重要的元素。

人類要登上火星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離開地球到月球去,不過幾天時間,而到火星,航行單程就需要200—300天,往返需要600多天。在長時間失重條件下,宇航員如何保持身體健康是相當重要的。火星飛船要攜帶長時期宇航員所需要的水、氧氣、食品、燃料等,再加上飛船自身的重量,可達1500噸,這樣重的飛船在地麵用火箭發射是很難想象的。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之一是建立永久性的航天飛機逐次送到航天站,在航天站,把在地球上製造好的火星飛船模塊、構件以及食品、燃料等,由航天站內組裝好火星飛船,再從這裏把它發射出去。另一種辦法是設法把火星飛船變為一個封閉的小天地,建成一個閉合的生態係統,猶如我們地球的生物圈一樣,能進行自然的物質循環,製造氧氣、水、食物等,以大大減少火星飛船上宇航員生活給養的負荷。

發射火星飛船已不是遙遠的幻想。當然,在人類乘坐火星飛船登上火星之前,還需要先發射一個能返回地球的火星探測器。它上麵載有“火星車”和“火星飛機”,這些“助手”可以四出奔走,采集各種樣品,由火星探測器帶回地球進行分析,然後再發射火星飛船。

現在,美國加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三位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大探索”計劃,耗資100億美元,曆時8年,即在本世紀內完成載人登臨火星的宇宙航行。他們認為如果能提供必需的條件,就能完成下列的時間表:

——兩年內在低地球軌道建立一個可居住人員的太空“加油站”;

——第四年以前建成一個以液態水為原料製取低溫燃料(液氧和液氫)的軌道電解工廠;

——第五年建成擁有月球燃料工廠的月軌道“加油站”;

——第六年建成火星探險的前沿陣地。

——第七年在火星上建立火星研究基地。

盡管困難比想象的多得多,盡管“大探索”計劃還未能得以實施,但人類登上火星的決心不會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