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禮儀概論(1 / 3)

第一章禮儀概論

1.禮儀的起源

禮儀作為人類交際的表現形式之一,同其他諸如文字、繪畫等文明表現形式一樣,是人類不斷擺脫愚昧、野蠻,逐漸走向文明、開化的標誌和見證。

那麼,禮儀的含義何在?今日豐富多彩的禮儀,其最初的根源又是什麼?

禮儀的含義

在中文裏,最早的“禮”和“儀”是分開使用的。在古代典籍中,“禮”主要有三層意思:一是政治製度,二是禮貌、禮節,三是禮物。“儀”也有三層意思:一是指容貌和外表,二是指儀式和禮節,三是指準則和法度。而將“禮”和“儀”連用始於《詩經·小雅·楚茨》:“為賓為客,獻酬交錯,禮儀卒度。”

中國古代的“禮儀”從本質上更偏重於政治體製上的道德教化。

在西方,“禮儀”一詞始於法語Etiguette,它的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證”。古代法國的法庭為保證法庭秩序,把各種規則寫在進入法庭的通行證上,讓人們去遵守。後來,“禮儀”一詞進入英語,演變成“人際交往的通行證”,它同樣有三種涵義:一是指謙恭有禮的言談舉止,二是指教養和規矩,也就是禮節,三是指儀式、典禮、習俗等。

縱觀中外對“禮儀”涵義的理解,我們可以看出它有以下三個方麵的基本意思:

其一,禮儀是一種行為規範或行為模式,見了麵不自覺地要伸出手,臨走時下意識地要說聲“再見”。沒有人非逼著你這樣做,但你卻覺得隻有這樣才算合適和正確。

其二,禮儀是大家共同遵守的,當然,不可能全世界每個人都遵從同一禮節,但相對於偶然性的行為,禮儀卻是普遍的。現在,國際上通用見麵打招呼說“你好”。

其三,禮儀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的,如約束人類欲望,保證社會秩序,實現人際關係的和諧。當然,這是概念上的認知,和外在表現是有區別的。

禮儀的根源

關於禮儀的根源問題,古往今來一直是人們頗感興趣的,但至今並無定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樂山樂水,主要有以下幾種比較流行的觀點:

祭祖說即認為禮儀源於祭祖,它是原始人祭祀祖先的一種儀式規則,後來才逐漸發展為調整相互關係的風俗習慣。

風俗說即認為禮是由原始社會的風俗習慣演變而來的,進入文明社會後,由所謂的“聖人”加以改造,變成係統的禮。

父權製說即認為是為了劃分尊卑貴賤的需要,類似於家長製的說法。

需求說即認為禮儀是人類交往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是源於人際交往的需要。

我們認為,不能以某種行為或需要作為禮儀的最初起源,若從時間上分析,它肯定源於原始社會;若從緣由上分析,它是人性的要求。

關於握手的起源,就有很多有意思的觀點。

有人認為,在遠古時代,人類以打獵為生,不同部落的陌生人在路上相遇,為了證明自己沒有惡意,便主動丟掉手中所握的石塊或利器,並讓對方觸摸、檢查手掌,以表示對對方的信任和友好。這種禮俗沿襲下來,便誕生了見麵之時要握手的禮節。

還有一種觀點是,在中世紀的歐洲,騎士之間為了超越對手,證明實力,要進行格鬥,敗者摘下頭盔,甘拜下風,乞求勝者寬宏大量,饒其不死。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如果格鬥雙方勢均力敵,為了避免兩敗俱傷,使用動作來談判。他們把平時持劍的右手伸向對方,相互上下搖晃,直到達到滿意的協議才分開。這種騎士的規矩後來便傳播到廣大民眾中,而成了當今遍布全球的握手禮節。

據考古學、民俗學等方麵的材料證明,我國原始社會生活中已經形成了頗具影響的禮儀規範,宗教禮儀、婚姻禮儀等初具雛形。

禮儀起源於原始社會的說法,在一些保留著很多原始特征的民族中,可見一斑。

我國東北的鄂倫春族,在解放前仍沿襲著原始社會的一些禮儀規範,如相信萬物有靈,他們對熊的崇拜,正像某些漢族人對龍的崇拜一樣,十分虔誠。打獵歸來,若捕到了熊,大家都傷心地痛哭一場,吃完熊肉後,還要再哭一次,並對熊骨進行天葬。

在國外的某些民族,原始的禮儀形式同樣具有很強的約束力,但這種約束是自覺的。某些風俗習慣也很有意思。

在非洲喀麥隆一帶的西非龐圭人,往往瞧不起到他們那兒去的白人考察人員,認為他們“缺乏教養”,原因很簡單:這些人連“我要去拾點柴”或“我去看看捕獸陷阱”是暗示大小便的話都不懂。

這就是龐圭人的原始禮儀,忌諱直言糞便、尿液的排放。頗有禮貌的龐圭人來到其他村寨,首先便是婉言詢問“村長的住處”,或者問:“如果有人追捕我,我能到什麼地方去躲避呢?”上述說法概出自“講禮儀”的人之口,他們總是用其他詞句表達“上廁所”這一意思。

在西方,禮儀的演變與中國有相似之處,但又有很大的特殊性,這不僅表現在禮儀的具體形式上,還在於關於禮儀的哲學論述上。換句話說,孔孟與蘇格拉底、柏拉圖不一樣。

愛琴海地區和希臘是亞歐大陸西方古典文明的發源地。約自公元前6000年起,愛琴海諸島居民開始從事農業生產。此後,相繼產生了克裏特文化和邁錫尼文化。公元前11世紀,古希臘進入因《荷馬史詩》而得名的“荷馬時代”。

《荷馬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這部著名的敘事詩主要描寫特洛伊戰役和希臘英雄奧德賽的故事,其中也有關於禮儀的論述。如講禮貌、守信用的人才受人尊重。

古希臘哲學家對禮儀有許多精彩的論述。例如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率先提出了“美德即是一種和諧與秩序”的觀點;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前399年)認為,哲學的任務不在於談天說地,而在於認識人的內心世界,培植人的道德觀念。他不僅教導人們要待人以禮,而且在生活中身體力行,為人師表;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指出理想的四大道德目標:智慧、勇敢、節製、公正;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指出,德行就是公正。他說:“人類由於誌趣善良而有所成就,成為最優良的動物,如果不講禮法,違背正義,他就墮落為最惡劣的動物。”

公元1世紀末至公元5世紀,是羅馬帝國統治西歐時期。此間,教育理論家昆體良撰寫了《雄辯術原理》一書。書中論及羅馬帝國的教育情況,認為一個人的道德、禮儀教育應從幼兒期開始。而詩人奧維德通過詩作《愛的藝術》,告誡青年朋友不要貪杯,用餐不可狼吞虎咽,但追求情侶的男子,卻可以用手指蘸酒寫情書。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開始封建化過程,12~17世紀,是歐洲封建社會鼎盛時期。中世紀歐洲形成的封建等級製,以土地關係為紐帶,將封建主與附庸聯係在一起。此間製訂了嚴格而繁瑣的貴族禮儀、宮廷禮儀等。例如於12世紀寫成的冰島詩集《伊達》,就詳盡地敘述了當時用餐的規矩,佳賓貴客居上座,舉杯祝酒有講究……

14~16世紀,歐洲進入文藝複興時代。該時期出版的涉及禮儀的名著有:意大利作家加斯梯良編著的《朝臣》,《朝臣》論述了從政的成功之道和禮儀規範及其重要性;尼德蘭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1466~1536年)撰寫的《禮貌》,《禮貌》著重論述了個人禮儀和進餐禮儀等,提醒人們講究道德、清潔衛生和外表美。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年)指出:“一個人若有好的儀容,那對他的名聲大有裨益,並且,正如女王伊莎伯拉所說,那就‘好像一封永久的推薦書一樣。’”

17、18世紀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浪潮興起的時代,尼德蘭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相繼爆發。隨著資本主義製度在歐洲的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禮儀逐漸取代封建社會的禮儀。資本主義社會奉行“一切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原則,但由於社會各階層經濟上、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因此未能做到真正的自由、平等。不過,資本主義時代也編撰了大量禮儀著作。英國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家約翰·洛克於1693年寫作了《教育漫話》。《教育漫話》係統地、深入地論述了禮儀的地位、作用以及禮儀教育的意義和方法。英國政治家切斯特菲爾德勳爵(1694~1773年)在其名著《教子書》中指出:“世界最低微、最貧窮的人都期待從一個紳士身上看到良好的教養,他們有此權利,因為他們在本性上是和你相等的,並不因為教育和財富的緣故而比你低劣。同他們說話時,要非常謙遜、溫和,否則,他們會以為你驕傲,而憎恨你。”

西方現代學者編纂、出版了不少禮儀書籍,其中比較著名的如美國教育家卡耐基編撰的《成功之路叢書》等。

總之,禮儀的曆史演變到今天,各個國家和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禮儀文化和禮儀規範。英國人的紳士風度、法國人的浪漫情調、美國人的灑脫自由、日本人的男女有別等等,已為世界所共知。但另一方麵,當今世界也形成了一些被普遍認可和接受的禮儀慣例。個性與共性並存,特色與慣例同在,共同構成了當今世界禮儀的亮麗風景。

2.禮儀的特點

禮儀的本質特點是它的文化性,隸屬於上層建築的範疇,由經濟基礎製約並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一般而言,禮儀具有五性:時代性、地域性、具體性、操作性、理智性。

時代性

西藏在和平解放前基本上是農奴製社會。那時,農奴主外出,農奴既要備馬,還要跪伏在馬的一側,供主人當“階梯”。對當時的所有人而言,這就是天經地義的禮節。

農奴主根本不會對農奴的尊嚴、人格有絲毫的牽掛,從農奴的背上上馬,耀武揚威,非常合乎禮節。而農奴製一旦被推翻,日月換新天,就不可能再有這樣的禮儀,若再有,在法律上違法,在禮儀上將被視為“無禮”。

這就是時代變遷的結果,“世移事異,變‘禮’宜矣”。

20世紀初,在歐美如果有一位少婦外出遛狗,將被視為極大地喪失風度,有辱禮節。即使那隻哈巴狗很有“教養”,同樣證明少婦是沒教養的,周圍的異樣眼光將使她陷入尷尬境地。

但是20年之後,歐美遇狗成風,成為最有風度的少婦最有風度的行為。在人們羨慕的眼光裏,這不但符合禮節,而且是一種上層生活的表現。

由上可見,禮儀作為一種行為規範,必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曆史的進步而進步,不可能一成不變,所以後人對前人的禮儀規範也沒必要墨守成規,要正視禮儀的變異性、現實性,正如黑格爾所說:“傳統並不是一個管家婆,隻是把它所接受過來的東西忠實地保存著,然後毫不改變地保持著傳給後代。它也不像自然過程那樣,在它的形態和形式的無限變化和活動裏,永遠保持其原始的規律,沒有進步。”

曆史的長河奔流不息,“逝者如斯夫”,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與之相適應的禮儀。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未來更高階段的禮儀,必然適應更高度的義明,從而更能為所有的人自覺遵守。

地域性

俗話說:“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不同的國家、民族,同一國家的不同地方,也都有著不同的禮儀,甚至截然相反。

中西禮儀的差距是共知的,它基於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別,呈現了各有的地域特色。

中國人崇拜龍,就是從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開始的,進入君主時代,龍又成了“真龍天子”的象征。到今天,龍又成了吉祥喜慶的代名詞。然而,在英國以至整個西方世界,龍是凶殘陰險的標誌,人人懼怕,人人厭惡,而且很多關於龍(蛇)的故事中,它總是落個被宰殺的下場。所以,聖誕節給中國人送龍的賀卡(當然,送“龍卡”的還不多),則很適合中國人的欣賞口味,若對英國人也如此,則是大大的失禮了。

關於“老”的理解,中西也是毀譽不一。

在我國,雖然有“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的感歎,但是人們依然尊敬地稱呼上了歲數的工人為“老師傅”,稱德高望重的老師為“吳老”、“錢老”,稱年事已高的先生為“老伯”或“老大爺”等。“老”象征著經驗豐富,“薑還是老的辣”。而老當益壯者更是令人欽佩。不過,假如我們滿懷敬意用“老”字稱呼一些西方人,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在美國,就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美國一所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在歡迎校長的母親光臨時,尊稱她為“老夫人”,結果“老夫人”竟拂袖而去。對她來說,“老”意味著“魅力喪失”,“風韻不存”。無獨有偶,一群歐洲遊客在北京附近登長城時,熱情的導遊想攙扶一位外國老人,卻遭到老人的“白眼”。“我不是‘老先生’,我自己能行”。在西方,“老”意味著“精力不濟,走下坡路”,“老”有時就是“不中用”的代名詞。誰願意被人瞧不起呢?而獨立意識強、不願麻煩別人、不想拖累子女的西方老人,更是不言老,不服老,自然也不樂意被別人尊稱為“老人”。故此,當我們與西方老人打交道時,要充分理解和尊重他們的意願。

在宴請語言方麵,更是有趣。

宴請是一種聯絡感情、增進友誼的方式,東西方人士都樂於此道。但是,同樣是請客,中國主人和西方東道主致辭的風格卻截然不同。

中國人請客,主人動筷子時,往往客氣地說:“沒什麼菜,請隨便用。”一些西方客人聽了此話好生奇怪,明明是滿滿一桌子菜,主人怎麼說沒什麼菜呢?西方客人之所以疑惑不解,皆因不熟悉中國人的生活習性。中國人一向認為,“滿招損,謙受益”,因此,視謙虛為美德的中國人說話時十分謹慎,甚至過分謙虛。

相比之下,西方人請客時很少上許多菜,但卻振振有辭:“這是我的拿手好菜。”或者熱情洋溢地說:“這道菜,是我夫人特地精心為你做的。”在中國人看來,這些西方人似乎有點狂妄,真不知天高地厚。但這則恰恰表現出西方人的熱情與直爽。這裏順便指出,中國人請客時,桌子上的食物若被客人一掃而光,主人的麵子會很不好過。因為,這表明飯菜不夠豐盛;而西方女主人見此情景,定會感到歡欣鼓舞。她若瞧見盤子裏還剩下不少菜,反而會垂頭喪氣,因為剩菜說明其烹調水平有待提高。

禮儀的這一特點,要求在社交和禮儀活動中,我們既要注意各民族、國家、區域文化的共同共通之處,又應十分注意謹慎地處理相互間的文化差異。既要保持自尊,又要尊人,科學恰當地處理禮儀活動中不同文化的碰撞問題,把地域差別作為交流、互補的條件。

具體性

這也可稱為禮儀的階級性,即禮儀並非都是符合人們所設定的美好理想,人類所追求的東西並非都能在禮儀中反映出來。

特權社會必然以掌握稀缺資源的階級為核心,禮儀很大程度上包含著他們的利益和需求。

《禮記·曲禮上》有一句名言:“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意即“禮”所賦予的各種待遇、權利是奴隸們根本不能享受的,而“刑”所規定的各種罰則,與君王、王族、達官、貴人是無緣的。禮、刑與階級地位如此緊密地連在一起,其階級性何其鮮明。

但是,我們不能由此而斷言“禮儀都具有階級性”。試想,原始社會還沒產生階級,但有禮儀,那麼禮儀的階級性從何而來?

《禮記·曲禮上》中有兩個例子: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誌不可滿,樂不可極。”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其他如西餐具的擺法、用法;給老人讓座;別人幫助了自己說一聲“謝謝”等,給這些日常禮儀形式帶上階級性的帽子,恐怕就荒唐可笑了。其實許多禮儀都是不帶任何階級色彩的。

那麼,是不是就可以說禮儀是超階級的呢?當然,也是不準確的。

禮儀既有階級性,又沒有階級性,這種兩重性是由於它的形成和發展的兩個驅動力不同而產生的。一是全地區、全民族指導、協調人際關係的需要。這種驅動力是約定俗成的、自發的。另一個驅動力是統治階級利用禮儀、改造禮儀,把禮儀納入本階級的思想觀念之中,用以維護本階級的統治。這個驅動力是有意識的、自覺的。

對禮儀的階級屬性問題應當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由於禮儀的雙重性,對於某個禮儀的屬性問題,更應慎重對待,準確把握,絕不能把一切事物都打上階級烙印。

畢竟,禮儀的表現形式受時空的限製,它不可能超越現實為未來人服務。禮儀的階級性意味著在禮儀行為的處理上,要真切地把握禮儀的具體性:背景環境、類型規範、目的內容等等。

隻有處理好具體性,才能在行為上獲得最佳效應。孔子先生就是一個榜樣型人物,他在本鄉本士上十分恭順,好像不能說話的樣子;他在宗廟、朝廷上,有意見便明白而流暢地說出來。上朝之前,若君主沒來,他同下大夫講話,溫和而快樂;他同上大夫講話,正直而恭敬,君主已經來了,恭敬又不安,表現出行步安祥的禮節。

操作性

切實有效,實用可行,規則簡明,易學易會,便於操作,是禮儀的一大特征。但並非所有的禮儀都是如此,宮廷、官衙中的某些禮節十分煩瑣,所以很難推廣,是特權意識的表現。

禮儀不該是紙上談兵、空洞無物、不著邊際、故弄玄虛、生編硬造。“禮者,敬人也”,這是禮儀的精義。該怎麼樣,不該怎麼樣,就看能不能敬人、敬大多數人,而不能為虛偽而禮儀,為造作而禮儀,為禮儀而禮儀。

所以,要對禮儀的實質作具體化的規範,但絕不能無中生有,畢竟,現代人的時間非常珍貴,“效率就是生命”,“扼殺對方的生命”總是不好的,於己也不方便。

總之,要促使禮儀簡便易行、容易操作,“言之有物”、“行之有禮”是最佳的選擇。

理智性

禮儀,實際上是以對美、善、真的人性追求為基礎,它將處理人際關係的經驗加以概括提煉,然後規範化而成為行為活動的模式。它體現著對人性的關懷,它滿足人性的饑渴,是做人做事的自覺和理智。

因為它並不能遺傳,所以必須通過後天理智地學習才能獲得,也隻有通過實踐,才能日趨合理。

若不懂裝懂,就可能鬧出笑話,如:

李鴻章第一次請幾位法國客人吃中國餐。那幾位法國客人從來沒有吃過中國餐,於是他們就想,李鴻章怎麼吃,他們就怎麼學。李鴻章先用筷子夾了一個餃子,一不小心,餃子掉到酒杯裏,李鴻章夾起來放進嘴裏。

法國客人看了,都學著李鴻章的樣子,用筷子把餃子夾起來,然後掉到酒杯裏,再夾起來吃。李鴻章接著吃麵條,他想到剛才法國客人學他吃餃子的樣子,心裏覺得好笑,忍不住笑,半根麵條從鼻孔裏噴出來,法國客人看了,連聲讚歎道,中國餐的吃法太奇妙了,這一著他們學不來。

假如這些法國客人懂得吃中國餐的禮節的話,大概就不會有這個笑話了。

可見禮儀是在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個人知道怎麼做是有禮的、規範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從而才能在實踐活動中更自覺、更好地約束自己的行為,使之很好地符合禮儀。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每個人的禮儀素質的提高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這是個長期的係統過程,需要掌握禮儀知識,在實踐中去琢磨,去推敲,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持之以恒,才能養成習慣,使你一言一行、一舉手一抬足都彬彬有禮,以實際行動推動社交規範化,為社會環境的更加文明盡一己之力。

3.禮儀的原則

禮儀的原則,是指行禮致儀時應遵循的一些基本要求。具體的禮儀規範內容龐雜,又因民族、地域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異。但無論何人、何時、何地,在行禮致儀時都有些需要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則。現實生活中,不合乎某地域、某民族風俗習慣的禮儀規範常能為人們所諒解,但如果違反了禮儀的基本原則,則可能會引起對方的不滿甚至抗議,導致關係的惡化。因此,禮儀的原則是禮儀研究中的一項重要課題。

平等原則

現代禮儀的平等原則,是指以禮待人,有來有往,既不能盛氣淩人,也不能卑躬屈膝。平等原則是現代禮儀的基礎,是現代禮儀有別於以往禮儀的最主要原則。

傳統社會是等級森嚴的社會,有形或無形的等級製度將人們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古代印度把人分成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中國周代將人分成天子、卿、大夫、士、庶人五個等級。禮儀成了維護等級秩序的有力武器。

近代資本主義的興起,瓦解了舊的等級社會存在的基礎,平等成了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洞察了曆史的需要,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主張人生來平等,這就為現代禮儀的產生打下了思想基礎。

心理學家證明:人都有友愛和受人尊敬的心理要求。人們渴望自立,成為家庭和社會中真正的一員,平等地同他人溝通。與人交往,隻有既不盛氣淩人、高人一等,又不卑躬屈膝、低人一頭,才能愉悅地溝通,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

英國著名戲劇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蕭伯納有一次訪問蘇聯,在莫斯科街頭散步時,遇到了一位聰明伶俐的蘇聯小女孩,便與她玩了很長一段時間。分手時,蕭伯納對小姑娘說:“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同你一起玩的是世界有名的蕭伯納。”小姑娘望了望蕭伯納,學著大人的口氣說:“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同你一起玩的是蘇聯小姑娘安妮娜。”這使蕭伯納大吃一驚,立刻意識到自己太傲慢了。後來,他常回憶起這件事,並感慨萬分地說:“一個人不論有多大的成就,對任何人都應該平等相待,要永遠謙虛。這就是蘇聯小姑娘給我的教訓,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她?”

平等原則的適用範圍非常廣泛,從家庭到組織,從親朋到公眾,從國內到國際,都存在著平等問題。夫妻平等、長幼平等,同事之間、領導和群眾之間、上下級之間,都應當平等相待,既要反對上級對下級的頤指氣使,也要反對下級對上級的阿諛奉迎,低三下四;在親朋中,應以禮待人,禮尚往來,反對排定座位,論等分級;在公眾形象中,應自尊而不自傲,自信而不強奸民意;在國內事務中,堅持平等的人際關係;在對外交往中,堅持平等互利原則,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