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中貫徹平等原則,不僅需要具有平等觀念,而且還要講究藝術。
一位教授回憶在延安見毛澤東時的情景說:“我去見主席,主席拿出紙煙來招待我,可是不巧紙煙隻剩下一支了。我想,主席怎麼辦?他自己吸不請客人吸,當然不好;請客人吸自己不吸,客人肯定不同意。而主席將這支煙分成兩半,給我半支,他自己半支。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主席的隨和、誠懇、平等和親切,這使我很感動,終生難忘。”毛澤東就是這樣把別人看似非常尷尬的事情,藝術地處理好,既禮貌,不擺架子,又給人以親切、誠懇的感覺。
比如,按照中國人的習慣,長者對年幼者可以直呼其名,而年幼者對長者也直呼其名則被視為無禮;介紹客人要同時介紹幾位客人,介紹者應先將社會地位高、年齡較大、女士介紹給相對應的人;拍照合影,如果是家族成員合影,輩份高或年齡大者應安排在中間。改革開放後,中國又接受了西方國家盛行的女士優先的禮儀,發表演說,稱謂上應先女士,後先生;男士應主動邀請女士跳舞;待客時,主人應首先征詢客人的意見。這些禮儀形式的差異以及禮賓過程中的先後順序,並非“看人下菜碟”,而是平等原則的必要補充。
此外,禮儀中的優先,與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有很大關係。以“女士優先”原則為例,在一些國家如巴基斯坦,講究男女授受不親,在公共場合,如果男女出雙入對,卿卿我我,則被認為是不合禮儀。但是,在這個國家裏,男士非常尊重婦女,對待女士謙遜有禮,見了女性,一般不得主動握手,除非女士先伸手。盡管公共汽車非常擁擠,男士也會讓女士們先上車,車上的座位分得很清楚,女性坐前麵,男性坐後麵。餐廳的情形也一樣,男女桌位分開,一般的餐廳裏都設有“女人巴”或“家庭巴”,陌生的男士們是決不可以隨意過界或上前搭訕的。在任何時候排長龍,女性都可直接走到隊伍的前端去。在中國古代,則是男士優先的傳統,這反映了當時男尊女卑的社會現實。在現代,應當提倡尊重婦女,因為婦女從整體上講,仍然處於社會生活的弱者地位。在目前,沒有女士優先,就不會有男女平等。所以,女士優先是實現男女平等的一種有效途徑。
互尊原則
古人雲:“敬人者,人恒敬之。”隻有相互尊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會融洽和諧。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們對尊重的需要分兩類,即自尊和來自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對獲得信心、能力、本領、成就、獨立和自由等的願望;來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承認、接受、關心、地位、名譽和賞識。一個具有足夠自尊的人總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然而,當缺乏自尊時,就會感到自卑、無望,甚至可能導致絕望和神經失常的行為。而最穩定的,因而也是最健康的自尊是以別人給他應得的尊敬為基礎的,而不是來自外部的名聲、榮譽和誰諂。
上海國泰電影院曾發生這樣一件事:年末,電影院經理把員工包括離退休人員及其家屬都請到電影院來參加一個茶話會。會前,專門製作了這些離退休人員和在職職工的生活錄相片,會上放給大家看。每個人,尤其是離退休職工非常感動。原因很簡單,這些人一輩子幹的工作就是給別人放電影,從來未感受到自己上銀幕是什麼滋味。今天他們有機會在給人們放了一輩子電影的電影院裏,看自己走上了銀幕,感到國泰影院領導沒有忘記自己一輩子的辛苦,他們能不感動嗎?因而很自然地加深了對自己單位的感情,同時也使在職職工感到振奮,團體的凝聚力大增。
互尊是禮儀的重要原則。與人交往,不論對方職務高低,身份如何,相貌怎樣,才能大小,隻要與之打交道,首先就應尊重他人的人格,做到禮遇適當,寒暄熱烈,讚美得體,話題投機,讓人感到他在你心目中是受歡迎的和有地位的,從而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到與你交往的心情很愉快,這樣才可能深入溝通,建立感情,達到目的。
要想在與人交往中通過禮儀的形式體現出對對方的尊重,就應從以下幾個方麵做起:
第一,與人交往,要熱情而真誠。熱情的態度,意味著對別人的隆重接納,會給人留下受歡迎、受重視、受尊重的感覺,而這本來就是禮儀的初衷和要旨。當然,熱情不能過火,過分的熱情會使人感到虛偽和缺乏誠意。所以,待人熱情一定要出自真誠,是尊重他人的真摯情感的自然流露。如果心存不敬,卻又要故意表現出熱情,隻會讓人感到做作,引起反感。
第二,要給他人留有麵子。所謂麵子,即自尊心。即便是一個毫無廉恥之心的人,也存在著一定的自尊心。失去自尊,對一個人來說,是一件非常痛苦、難以容忍的事情。所以,傷害別人的自尊是嚴重失禮的行為。如果是故意而為,那就更不道德了。我們中國人愛麵子,講麵子,古人有“寧折勿彎”的訓誡,說到底都是自尊心的問題。維護自尊,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所以,與人交往,一定要避免有可能傷害他人自尊心的言行。比如,談話中不要涉及他人的隱私;不要提到對方的生理缺陷,更不能拿別人的生理缺陷開玩笑;對他人做錯的事,要善意地委婉指出。
第三,允許他人表達思想,表現自己。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思想、表現自身的願望。社會的發展,為人們弘揚個性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豐富的個性色彩和多元思想的共存,是現代社會區別於傳統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征。因此,現代禮儀中的互尊原則,要求人們必須學會彼此寬容,尊重他人的思想觀點和個性。與人交往,就應給人表達自己思想、表現自己個性的機會,應尊重他人的這種權利。當他人與自己的意見相左時,不應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與個性特征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交往,應尊重對方的人格和自由。
誠信原則
誠信原則是指遵時守信,“言必信,行必果”。取信於人在人際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
《韓非子》中記載著這麼一則寓言:有一戶有錢人家的圍牆被大雨衝塌了,隔壁的鄰居提醒他:“要及早修複,免得盜賊侵入。”有錢人家的兒子也同樣說道:“爸爸,及早修理吧,不然小偷會來的。”結果當天晚上小偷果然來了,偷走了不少東西。有錢人家的反應是:兒子預先說在前,意見很對,有先見之明,心裏卻對鄰居起了疑心,懷疑鄰居就是小偷。
原因很簡單,一方麵,中國人自古以來是家天下,血緣關係是親不可分的紐帶,影響了人們對客觀事物公正的判斷;另一方麵,就是人的心理反應,產生“自己人效應”,更易於相互吸引。當你信任一個人的時候,就會想:既然是這個人說的,大概不會錯的;你不信任一個人的時候,就會想:既然是這個人說的,靠不住。所以,常常是別人信任你,才認為你是對的。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你必須博得人們的信賴,才更有利於你的成功。
要想取信於人,應做到言行一致、遵守時間、一諾千金、誠實、自信以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自信也是獲取信任、取信於人的方法。一個人要對自己有信心,不要因為曾經有過這樣那樣的失敗或小挫折就以為自己不討人喜歡了,從而失去自信,放棄了自己。其實,一個人有失敗並不奇怪,世界上沒有常勝將軍,關鍵是要有勇氣,跌倒後還能爬起來,還能保持自信,自信自己能努力做到最好。西方有句諺語:“上帝隻幫助自助的人。”人必先自助而後人助之。孟子也曾說:“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有人說過,一個人別人是打不倒的,除非你自己倒下。一位科學家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自信心並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樹立自信心,需要平時訓練和培養,也需要一定的實力作後盾。這種實力包括文化水平、家庭和本人的地位、財產、智力、能力以及身體狀況等。
寬容原則
寬容就是心胸寬廣。“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能原諒別人過失,也是一種美德,被作為現代人的一種禮儀素養。
法國有句諺語,“了解一切,就會寬容一切”。人性中必定有惡的成分,但人又追求善,通悟了這一點,還有什麼不好解釋的呢?
宋代宰相呂端也有句名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所以,不能鑽牛角尖,隻要原則上不出現過錯,許多現實中的小過失都可以一笑了之,沒必要斤斤計較。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要看你的修煉了。
芝加哥人茅談在林肯競選期間頻頻發出尖刻的批評,可謂修煉得不到家。而林肯當選總統後,卻為茅談在大飯店舉行了一個歡迎會,雖然茅談大聲辱罵過林肯,但林肯仍很有風度地對茅談說道:“你不該站在那兒,你應該過來和我站在一塊。”
當天的歡迎會十分熱鬧,寬容的林肯給了不夠寬容的茅談極多的榮耀,之後,“茅”便成了“林”的“死黨”了,成為了好朋友。
那麼,如何在禮儀中體現寬容原則呢?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麵做起:
第一,要做到“入鄉隨俗”。如中東一些國家,受宗教信仰的影響,禁止女性向家庭成員以外的男人裸露肌膚,嚴格講究男女授受不親。去這些國家訪問做客,就應尊重他們的禮儀規範。事實上也是如此,一些國家的有關部門在外國記者、使者入境時甚至直接告知她們“穿好衣服”。
第二,理解他人,體諒他人,對他人不求全責備。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現實生活中的人,沒有十全十美的。表現在禮儀方麵,有些人擅長於禮儀交際,說話辦事滴水不漏;有些人則不熟悉禮儀知識,形似粗俗。
有一個小品節目,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農民到城裏來看望一名因病住院的退休局長。這位農民一身鄉下人的裝束,穿著帶有泥土的鞋,衣帽上布滿塵土,進門後非常實在,將帽子摘下用手拍打起帽上的塵土,女主人拿來拖鞋讓他換一下鞋又遭拒絕,弄得女主人哭笑不得,欲趕不能,欲留不成。但當女主人得知,這位農民是那位退休局長當年下鄉時的老房東,而局長在位時,這位農民從未來打攪過。現在聽說局長退休後病倒住院,特意帶著禮物前來看望。女主人不禁深為感動,對這位老農民肅然起敬,剛才的氣惱煙消雲散,並為自己的失禮表示歉意。
第三,虛心接受他人對自己的批評意見,即使批評錯了,也要認真傾聽。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了過錯後允許他人批評指正,才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尊重。有時,批評者的意見是錯誤的,但隻要不是出於惡意,就應以寬容大度的姿態對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特別是在工作中,更應注意這個問題。
例如,某消費者從某公司買了一輛摩托車,由於行駛中操作不當,在公路上翻倒。這位消費者怨氣衝天地來到公司,說摩托車的刹車有問題,公司不負責任,置消費者的生命安全於不顧。負責接待的公司公關小姐聽完消費者的指責後,並沒有發怒或還以顏色,而是連忙關切地問:“人摔傷了沒有?摔著了要到醫院檢查一下。”小姐的一席話,馬上緩和了氣氛。接著,兩人就摩托車的操作問題平心靜氣地進行了交談,越談越融洽。最後,這位消費者對自己的言行深感慚愧,並對小姐的態度表達了敬意。
自律原則
禮儀宛如一麵鏡子。對照著它,你可以發現自己的品質是真誠、高尚還是醜陋、粗俗。
《禮記·典禮》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是“毋不敬”,但這又是造作不來的。真正領悟禮儀、運用禮儀,關鍵還要看你的自律能力。
日本是個經濟大國,也是個高度注重文明的國度。當1997年亞運會在日本廣島結束的時候,6萬人的會場上竟沒有一張廢紙。全世界的報紙都登文驚歎:“可敬可怕的日本民族?”就因為沒有一張廢紙,令全世界驚訝。
1998年世界杯足球賽在法國舉行。據報道,因為賽會方麵的球票醜聞,日本數千名交了錢的球迷抵達圖魯茲賽場後卻無票進場,但他們不罵不鬧,服從東道主安排,在體育館內通過大屏幕觀賽。更令人感動的是,轉播結束後,工作人員清理現場時,同樣沒有發現一點垃圾,所有的棄物都被日本人裝進自備的塑料袋帶走了。日本隊在第二場比賽中以0:1輸給克羅地亞隊後,在場的日本球迷邊流著傷心的眼淚,邊向法國工作人員鞠躬致謝,沒有一個人泄忿鬧事。
另據報道,德國隊對南斯拉夫隊的比賽期間,一群德國足球流氓聚眾鬧事,殘暴地把一名法國憲兵毆打至重傷,受到國際足聯和全世界輿論的譴責。
再看看中國,在國慶節升旗後,人群散去,整個廣場是滿地的廢紙,被風刮起,四處亂飛。就這一個現象,就說明人們沒注重自己的禮節,這樣的人不配在國慶節看升旗。
有些事,我們總覺得應該做,總覺得那樣做才是正確的,但我們往往做不到,為什麼?內心修養和素質不夠!
通過禮儀的教育和訓練逐漸使人們樹立起一種內心的道德信念和禮貌修養準則,這樣就會獲得一種內在的力量。在這種力量下,人們不斷提高自我約束、自我克製的能力,在與他人交往時,就會自覺按禮儀規範去做,而無須別人的提示與監督。如果自覺依據這些規矩來待人處事,就能使大家相處和諧、愉快,反之,就容易使人產生反感衝突。因為,誰都喜歡和一個彬彬有禮的人相處,而不願意和一個粗魯無禮的人接近,可謂“禮多人不怪”。
社會生活中的禮儀細節並非人人都能全部學到,但隻要我們把禮儀的原則銘記在心間,貫穿於言行,那麼,禮儀這種文化現象就能在社會生活中發揮它應有的功能。
4.禮儀的作用
中國古代的顏元曾就禮儀的價值作過如下描述:“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正,心尚禮則心泰。”禮儀作為一種行為規範或行為模式,在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禮儀使我們的生活更有秩序,使人際關係更為和諧。禮儀不僅是社會生活的要求,也是一個人甚至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體現。盡管在漫長的人類曆史長河中,禮儀的內容和形式一直在發生著變化,但它始終是人類社會生活須臾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禮儀與人際交往
禮儀的產生和存在,並沒有憑借外力,或者說它主要還是取決於人類的自覺。這恰是因為它的重要作用。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人際交往之初,由於交往的雙方相互之間還不是十分了解,因此不可避免地會彼此產生某種戒備心理或距離感。如果交往雙方在交往之初都能做到施之以禮、還之以儀,則可以消除當事人之間的心理隔閡,拉近雙方的距離。
注重交往禮儀,無疑會增加對方的好感,從而為以後的進一步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礎。“圮橋進履”的故事便是這方麵的一個生動例子。
張良輔佐漢高祖劉邦,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據傳是因為得《太公兵法》一書之故。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在博浪沙謀刺秦始皇未成,逃匿到下邳。一天,張良信步在圮水橋上,見一穿著十分寒酸的老人當道,張良出於尊老的想法欣然讓路。繼則,老人又故意將鞋丟落橋下,並以命令的口氣要張良將他的鞋子撿回來。麵對如此無理的要求,張良一想他年事已高,尊老忍讓為上,便下橋拾鞋,拂去灰塵,跪下給老人穿好。老人有所感動,隨即約張良五天後一早原地見麵。張良感到事有蹊蹺,跪下答應而退。五天後張良大亮時赴約,見老人已先在橋頭,老人指責張良:“小人,赴老人之約,為什麼遲到?過五天後早點來?”五天後,張良三更雞鳴便去,無奈又落在老人的後麵,老人告訴他,五天後再來。又過了五天,張良不到半夜就趕去,等了一會兒老人才趕到。老人見張良先己而到橋頭,顯得很高興,感歎說“孺子可教也”,這才把《太公兵法》交與張良。獲此兵書,張良潛心研讀,如虎添翼,不僅成了一位大軍事家,而且成為一位大智謀家。他擔任劉邦的首席謀士,為破秦滅楚,建立強盛的漢王朝立下了奇功。
“圮橋進履”帶有明顯的傳奇色彩和演義成分,但其中的道理對今天的人們不無教益。
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之一是人有感情。寬容待人,通情達理,才能化解矛盾,增進友誼。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現代社會裏,人際關係日益複雜。由於利益的衝突,人際交往中發生一些矛盾和紛爭是不可避免的。出現矛盾紛爭以後,首先應當發揚“禮讓”的美德。如果個屬於原則問題,當事雙方應相互謙讓以化解矛盾、平息事態。即便是原則性問題,也應以理服人,以禮感人。我國民間向來就有利用節日或喜慶典禮等時機化解矛盾、消除隔閡的習俗。如平素兩人有矛盾,互不往來,到春節時,甲到乙家給乙拜年,乙方感激而還禮,雙方從此就可能言歸於好。人們耳熟能詳的“將相和”的典故,便是一個古人講究禮讓、調解矛盾的典型例子。
戰國時,趙惠文王因懼怕強敵秦國的入侵,不拘一格,重用了出身卑微但卻有雄才偉略的閵相如。由於閵相如西入強秦,出色地完成了“完璧歸趙”的任務,趙王破格任用閵相如為上卿,位居老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對此不滿,便說:“吾有攻城野戰之大功,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吾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此話傳到閵相如耳朵裏,他不以為意,相反卻顧全大局,每次出門,總是避讓廉頗,還時常以生病為由不上朝,以免與廉頗因排位次序而發生衝突。閵相如謙讓有禮、坦蕩大度的胸懷與行為,終於感動了自命不凡的廉頗老將,他“負荊請罪”,登門向閵相如請罪。從此二人結為“刎頸之交”,將相和睦,一心報國,使秦國長期不敢冒犯趙國。
禮儀與公眾形象
一個人以何種形象呈現給公眾,歸根到底是由他在公眾場合的具體作為決定的。要贏得別人的尊重,自己先要尊重別人。所以,舉止得體,以禮待人,才能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贏得公眾的好感和尊重。
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就是這方麵的典範。
1912年3月1日,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在舉行盛大的就職典禮以後,他親自把代表送到大堂階下。代表們請孫中山留步,他說:“我是國民的公仆,諸位是國民的代表,所以就是主人,我應當送你們到大堂階下。”
一位年高八旬的鹽商肖先生,專程從揚州到南京求見大總統,孫中山立即把肖老先生請到辦公室。肖老先生一進門就行三拜九叩禮,孫中山立即把老人攙扶起來,並說:“總統在職一天,就是國民的公仆,是為全體國民服務的。”老先生問:“總統離職後呢?”孫中山答道:“總統離職,就和老百姓一樣。”大總統如此平易近人,是老先生始料未及的,他感慨萬千地說:“今天我總算見到民主了。”
又有一次,孫中山去國民黨黨部演講,門口的衛兵攔住他不許進去,說道:“今天孫大總統來,不許別人進去。”孫中山說:“孫大總統不也是個普通人嗎?他不過是百姓的公仆。”然後把名片拿出來,那個衛兵看後,不勝驚慌,但孫中山毫不介意,微笑著走了進去。孫中山的言行舉止,體現了一代偉人的風範,樹立了良好的公眾形象。這種公眾形象,與他成為中國革命的先驅,受到舉世尊重與愛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除此之外,禮儀還是公共場所文明的標誌。
公共場所是社會組織開展各種公共活動的場地,也是人群相對密集的地方。隨著社會的發展,公共場所的範圍越來越擴大,從而大大拓展了人們的活動空間。由於公共場所中人群比較集中,增大了發生衝突的可能性。這就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要加強禮儀修養,在公共場所中盡量做到講禮重儀,互諒互讓,和諧相處。否則,不僅有失體麵、傷風敗俗,還可能會引發紛爭。從這個意義上講,公共場所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檢驗地。公共秩序如何,代表和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下麵這個真實的故事或許能給大家以某種啟迪。
1996年的一天,某地的一家醫院在市內一廣場舉行糖尿病義診,並免費贈送價值約60元的藥品。是日,廣場上人山人海,擁擠不堪。許多人不顧起碼的禮儀,爭相拿藥,毫無秩序,擺放的義診桌椅被擠得歪歪斜斜,參加義診的醫生根本無法開診。取藥處更是擁擠不堪,一名中年婦女被擠倒在地,哭喊著,但無人理睬。最後,舉辦單位隻好草草收兵。麵對這樣的場景,任何一個稍有禮儀修養的人都不免會產生一種深深的悲哀感,不文明的行為舉止,嚴重地損害了所在城市的形象,使之蒙受了恥辱。
禮儀與國際交往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之間的交往增多,所以禮儀也超越了一地、一國的範圍,在國際交往中,必須注重更為講究的禮儀。隻要你做到了,就肯定能“有‘禮’走遍天下”。
美國前總統羅納德·裏根連任了兩屆總統,具有十分豐富的政治經驗與管理能力,同時,他那談笑風生、幽默平易的形象也使美國公眾為之傾倒,為他當選及連任總統贏得了選票。
實際上,裏根總統的良好形象並非與生俱來。在他競選總統及任職期間,就有一整套人馬在盡職盡責地為他服務,精心設計著他的服裝、發型、表情、動作、手勢等所有與他的形象有聯係的因素。
1984年,裏根決定在他第一任總統期滿、即將開始競選連任時訪問中國。美中關係是自雙方建交以來,曆屆美國總統都十分注重的問題。裏根總統訪華能否成功,直接影響著中美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關係著裏根本人在美國本土與國際社會上的聲譽和形象。
針對中國是一個以平民為主體的東方大國,裏根決意要在中國公眾麵前樹立一個“平民總統”的形象。於是,在來華之前,總統的顧問們為他進行了精心的策劃與設計,決定訪華的內容除了正式的國事活動外,總統還將攜夫人在北京街頭散步1小時,並以平等的姿態與北京市民隨意交談,以及訪問上海時到複旦大學作一次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