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人Blakely
牛人的故事,就是美國幽默演說家、鄉村歌手、牛仔作家Doc Blakely的故事。Doc Blakely是我們沃頓鎮土生土長的牛仔,出道50年,紅遍歐美各國。
我一到沃頓,就聽說了這位牛人,從小鎮人驕傲的表情看,Doc Blakely是小鎮人很大的驕傲,你可以不知道德州州長,但你不可以不知道Doc Blakely。唐代劉禹錫有一句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小鎮人對Doc Blakely的感覺,就是這種仙龍之感。
我居住的沃頓鎮,是休斯敦郊外的小鎮,也被稱為“Ranchcountry”(鄉村牧場),盛產“牛人”,也就是牛仔。剛到沃頓時,菲裏普的一群朋友給我舉行歡迎派對,人人送我一件小禮物,都和牛仔有關。進門時我是個杭州婆娘,出門時,被他們修改成德州女牛仔:頭戴牛仔帽、腰係牛仔皮帶、腳蹬牛仔靴,就差牽頭牛了。
這個歡迎聚會,告訴了我牛仔文化在沃頓人心中的地位。牛仔,就是所謂的“美國夢”的象征,早年移民到美國的遊民,從一介牛仔起家,最後成為牧場貴族,並推動了美國文化。
以前在電影和書上看到對德州牛仔的描述——牛仔們狹路相逢,泥道古鎮,揚鞭策馬,浴血槍戰,保護牧場,搶奪心愛的姑娘。我心裏很崇拜牛仔這種鋼骨傲氣的。
到了沃頓小鎮,不可能見到電影上蕩氣回腸的情節,牛仔也不會成群結隊讓你看。當然想看牛糞和牛,一點問題也沒有。街上也能看到打扮成牛仔的人——牛仔帽,牛仔胡,牛仔靴、牛仔褲、牛仔背心。
但這其中很多假冒的,偶爾扮扮酷而已。
想要識別牛仔的真假,要看他的鞋底和開的車。真正的牛仔,開卡車,輪胎和車身、鞋底,總沾上點牛糞和幹草。很多人還在車後吊一對公牛的大睾丸,以示強大。當然扮酷者也會用牛糞和睾丸來當道具。
所以,識別真假牛仔,還得看他的眼睛。牛仔騎馬打獵,訓牛鬥牛,出擊時,他的眼睛看得很遠,看得很準,鷹一樣堅定而銳利,沒有一點猶豫不決,風吹日曬,他們臉上有刀刻一般的痕跡。
當然,要確定他是不是百分百牛仔,最好到他家去看看,牛仔的家,肯定是在一望無邊的牧場上,牧場有多大?一隻牛需要一英畝的草地,數一數,多少牛,就有多少土地。
Doc Blakely,出生於所剩無幾的牛仔家族,是一介正統牛仔,他的出道、成名,都體現出他的牛仔情結和草根本性。
二、丟給牛人10塊錢
第一次見識這位“牛人”,是在小鎮藝術節上。
沃頓每年10月都有這樣的藝術節,也叫紅酒節。酒商們在大小商店裏擺上紅酒,請居民品嚐,銷售紅酒,大大小小的商販也趁機蜂擁而至。平日少有人光臨的鎮中心,充滿了人群,男男女女拿著酒杯,高高興興地在大街上喝酒。這種商業味很濃的藝術節,和MarkTwain(馬克·吐溫)筆下那種古道馬車、啤酒音樂的粗獷小鎮文化已大相徑庭。
所以,當我和菲裏普走進一間咖啡店,看到在角落有個拉琴老頭,頗為新奇,站了下來聽。這個老頭戴著破草帽,穿著破牛仔褲,靴子很舊,上麵還沾著點牛糞。但老頭卻是紅光滿臉,帶著燦爛的笑容,一對雪白粗放的八字胡,和琴弓一起抖動,看上去很滑稽。老頭拉的是一把暗色小提琴,琴音歡快流暢,非常好聽。
我看見他放在地上的琴盒是空的,就走過去丟了10塊錢。老頭快樂地朝我做了個鬼臉,衝著我弓起背賣力拉琴,一曲終了,他換了把樂器,繼續演奏。我覺得他好厲害,也好辛苦,想再丟點錢,菲裏普卻拉住了我,在我耳邊說:“夠了夠了。”這家夥怎麼吝嗇了?他平時最喜歡幫助窮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