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道修行
道士的生活是最讓人好奇的,他們為什麼要穿道袍呢?是道士就一定要蓄發修行嗎?道士可以結婚生子嗎?怎麼樣報考道教學院呢?
●道士稱稱
道士之名源於戰國。秦漢時的方士,即有方術之士。道教創立之後,道士則專指從道修行的道教神職教徒。隋唐前後道士,習慣上男稱道士、黃冠;女稱女冠、女真。
較晚至今,則分別稱男、女道士為乾道和坤道。南北朝時代奉道之士增多,對在家修持的人,稱為火居道士,以區別出家道士。
在曆史上,隨著各朝代文化的影響,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詣,以及擔任的教職,配以相關的稱稱,擇要簡述如下:
天師:指張道陵或其嗣號之後裔。但後世也有個別道士稱“天師”,如寇謙之,隋焦子順,唐胡惠超等。
法師:精通經戒、主持齋儀,度人入道,堪為眾範的道士,叫法師。精通道法,能養生教化,為人師表者叫法師。
煉師:起初多指修習上清法者,後泛稱修煉丹法達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師宗師:各道派的創始人說祖師,各派傳道的首領稱之為宗師。
真人:通常尊稱那些體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黃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黃色,故世人根據道士衣冠顏色,稱道士為黃冠。
羽客:也稱羽士、羽人。以鳥羽比喻仙人可飛升上天,引申為神仙方士,進而專指道士。後世道士多取以自號。
先生:道士的尊稱或諡號、賜號。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眾。
方丈: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稱稱,也可稱住持。方丈是受過三壇大戒,接過律師傳“法”,戒行精嚴,德高望重,受全體道眾擁戴而選的道士。
監院:也稱當家、住持。由常住道眾公選,為道教叢林中總管內外一切事務者。當監院大任者,必須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義謙恭,寬宏大量,弱己衛眾,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
知客:負責接待參訪及迎送賓客,《三乘集要》記載:“知客應答高明言語,接待十方賓朋,必須以深知事務,通達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於齋醮科儀,善於踏罡步鬥,溝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災,拔度幽魂,主持齋醮法會的道士,是經師的首領。
道人:最初與方士同義,最早出現於《漢書·京房傳》。道教創立後,道人一詞曾專指道士。南北朝時代,則以道人專指沙門,而區別於道士。
唐朝以後,又以道人泛指有道術之人,或指道士。道長:是當今教外人士對出家道士的尊稱,而不是職稱。
●道士服飾
自劉宋陸修靜始,道教服飾有了規定。現在道裝有:
1、大褂,袖寬近半米,袖長隨身。
2、道袍或稱“得羅”,袖寬0.6米,袖長隨身;大褂為日常服。
3、戒衣,袖寬近一米,袖長隨身,黃色黑邊,受戒時穿;
4、法衣,花衣,或稱班衣、經衣,為無袖氅衣形狀。法衣是作法事或宗教大典時高功和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經師上殿、念經做法事時穿的繡花衣。
●道士道冠
道士的道冠有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伏魔冠、衝天冠、五老冠等。
●道士九巾
道士戴的帽子,稱“巾”,約有9種。“九巾”是: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遙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
●穿袍蓄發
道裝,又稱為唐裝或漢裝。道士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道服寬鬆、大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道士穿著道裝,以顯示其從事職業的傳統性和民族性。
道士蓄發留須,一是作為從道的標誌;二是為了順應自然規律;三是為了表示盡孝之意,胡須鬢發為父母所授,不得輕易毀損;四是為了養生保健,人蓄頭發,必須要經常梳理,經常梳理頭發有助於大腦血液循環。大腦為人身之主,大腦健康,人也少病,因此,道士常蓄須發。
●道士分類
北魏寇謙之改革天師道,規定道徒可在家立壇,朝夕禮拜,不必出家修道。金代時王重陽創立全真道,規定道士不許婚娶、茹葷,必須出家住叢林。這樣,道士遂分為出家的全真道道士和在家的正一道道士兩類。
台灣的道士一般是分為“烏頭道士”和“紅頭道士”兩大類。
●道士拜師
體悟大道,憑借經。經文蘊藏大道的玄理,常人難以自悟,須借師之引導而進入道之門牆,故而拜師極為謹慎而嚴肅。憑借自身之緣分,尋找與自己有緣的度師,由度師誦經諷咒,懺除自己前世今生之罪愆,授予三皈五戒之儀。俗家皈依者,拜師之後,必須研習道經,行善積德,做個道門的合格弟子。
●道士修道
神仙崇拜是道教信仰的一大特征,神仙是:在肉體上,擺脫生老病死、寒暑困擾、衣食所憂等諸多苦惱;在精神上,道德修養超越常人,極為高尚,人格完美,擺脫名利牽纏、恩愛之累,六根靜定的修行者。憑借道以契合神仙之境界,故而修道。
●早晚功課
玄門早晚功課,是道教徒早晚必誦的兩部經典,是修道者的基本法則。功課者,課自己之功,修自身之道。修道之士要認真習誦,理解經意,深悟玄理,腳踏實地按經旨行持。
道教講結三緣,《早課》誦清靜經,即分輕清之意,為祈求國泰民安,懺悔罪業,可結仙緣。《晚課》誦救苦經,超度鬼魂,可結鬼緣。《午課》誦三官經,可賜福、消災、解厄、赦罪,可結人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