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本管理的企業目標模式2(1 / 3)

綜上所述,所謂的“綜效”是指在某種文化背景下,對個人有益的事對所有人都有益。高度綜效的文化是安全的、有益的、高道德標準的。低綜效文化則不安全、相互對抗且道德標準低。

在理想企業管理理論中,綜效概念愈來愈重要,因為我發現太多的企業文化,是在犧牲他人的利益基礎之上,從而成就某位員工的成功。在我拜訪非線性係統企業期間,親眼目睹高度綜效的企業文化。這個由安德魯·凱依及其同事所辛苦營造的工作環境,使我想起了自己對印第安黑腳族的研究工作。

事實上,我對綜效這個製度的概念,大都來自印第安黑腳族的啟發,他們的文化無疑已是一種綜效協同文化。我也深深地意識到,現代文化和印第安黑腳族文化有著強烈的對比。

強調慷慨是這個部落最有價值的美德。累積資本和知識的人得不到任何讚美。隻有把自己的財富、知識分送給同胞的人,在族裏獲得名望與安全。

經過不斷的測試,對於更具競爭性的環境和生活方式來說,黑腳族人不會有自我懷疑以及自我意識的問題。然而身處競爭環境激烈的人,在這方麵卻時常受到困擾。弱小族人不會遭遇白眼、排斥,每一個族人都非常清楚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同胞們不但不會排斥這些缺點,反而會把缺點看成是正常人格的一部分。

在黑腳族裏,從年輕開始他們就很重視個人的責任感。父母親從小就以關愛和支持的態度,鼓勵他們的小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讓他們生活在愛和引導的環境中。

作為整體部落的需求,黑腳族輕易地把族裏每一個人的需求相互結合起來。

黑腳族需要的不是擁有總體能力的領導者,而是依據不同功能選擇不同能力的領導者。於是,他們會擁有不同職能的領導人,主持太陽舞的人選,並不一定是代表黑腳族與政府溝通的最佳人選。他們視工作的需要去挑選具有特殊技能的專業領導人,即所謂的存在型領導。選擇的標準完全取決於具體的任務而定。

領導者必須創造高度統合的組織,激發團隊協作的精神。的目標必須和員工目標相互結合。根據對統合文化的定義,我們是否低估了這項挑戰的難度?

假設組織內的員工都是健康的。

從數量的角度來講,健康的程度很難量化。但至少不能是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病、偏執狂、腦部受損、心智薄弱或過度熱心等等心理不健全的人。

假設團隊足夠健全。

為了評判組織的健全程度,必須有相對的標準來衡量。我不知道這個標準是什麼,也不知是否有人著手進行這份工作。不過,應該有人歸納出其中的原則,如果這件事還沒有著手進行,必須立刻進行。當然,某些基本原則必須與員工心理健康的原則重疊,不過兩者之間也不會完全一樣。從某種角度來評判,組織和員工是不同的,而且,我們也應該找出這些不同之處。

假設任何人都能客觀地、獨立地具備“崇敬的能力”。

比方說,以客觀和超然的立場欣賞別人,站在絕對客觀的立場,稱讚他人的能力和技術,同時包括對自己的能力和技巧的崇敬。

在這裏有一層特殊的意義,即不應有尼采式的忿怒,對自己沒有怨恨,對存在價值沒有敵意,不排斥真相、美麗、善良、公平以及法律、秩序等等;或在對客觀事實的認知和尊重方麵,至少不低於人類本性的最低限度,換句話說,就是對現實狀況有客觀認知,對這些事實有起碼的尊重。

在理想的狀況下,如果每位員工都很有智慧,都能以莊嚴神聖的態度對待別人,放棄利己主義,那麼以上的情境就可以輕易達成。這時我就可以很明確地說,史密斯比我更適合這個工作,因為他在學識以及其他各方麵都是最佳人選。我完全沒有嫉妒、受傷、自卑或其他痛楚的感覺。

當然,這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的,因為除了極少數的情況之外,大部分的人都無法達到這種境界。不過,至少這是一種限度,而且是傾向於理想管理的限度。我們必須提高這種客觀性,而不是降低人性的最極限。用我們的頭腦清楚地、客觀地分析,要客觀地看清哪些是對我們的尊嚴有害的,這樣做雖然有些困難,但在某種程度上是可行的。從過去無數次的心理治療經驗中我們了解到,很多人已經學會怎樣省視自己,進而從中獲益。

假設組織內的人並非隻想獲得安全需求的滿足。

在這種假定的情況下,組織內的員工不必焦慮、不再害怕。他們必須具備足夠的勇氣克服恐懼,必須能麵對不確定的未來並勇往直前,這些是可以被質化的。絕對有必要指出一點,關於開明管理與獨裁管理相互的對立,害怕和勇氣、退步和進步之間的對立,都可以成功地完成這項任務。

從某種意義上講,組織內的人一旦被恐懼所主宰,就不可能做到開明管理。在這一點上,杜拉克對於心理治療、軟弱以及不良衝動缺乏足夠的了解。杜拉克的理論對很多人是行不通的。關於人際關係以及人事管理等理論也存在同樣情形。他沒有想到有很多人並不適用那些理論,有些人已經病入膏肓,已無法在開明世界產生任何作用。還必須強調一次,杜拉克也忽略了員工差異的問題。

假設每位員工對於自我實現都有積極的傾向。

人們可以自由地實現自己的理想,選擇自己的朋友,和誌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同成長、嚐試、體驗、犯錯。

還是同樣的道理,隻有在此假設的前提下,心理治療或心理成長才有可能。我們必須假設人們願意追求健康與成長,而且可以具體地被看見,而不是像羅嘉斯心理治療理論般的抽象。

假設每位員工都喜歡好的工作團隊以及團隊友愛。

也許我們對自發與自我實現帶來的快感投入太多的精力,很少有人注意到,一個充滿愛的團體能夠帶給人的快樂,而且員工在這樣的團體裏可以找到認同感。對團體的認同,就好比高中男孩會因為加入學校籃球隊而自豪;大學學生也會因為學校的地位聲望高漲,感到自己的自尊也在提高;或是亞當家族的個人以身為亞當家族的一員而自豪,這種自豪感並非來自於員工的成就。可惜的是,關於團隊精神的相關研究資料非常少。

假設敵意是一種初始反應而非與生俱來的。

這種敵意來自於充分的、客觀的,隻存在於當下,有存在的原因,是有價值的而不是有害的,因此不能去抑製它,打擊它。

當然,自由地表達反應性敵意,能顯示出員工的誠實個性,也會改善很多狀況。若無法公開表達合理的憤怒或非理性情緒,將會造成長期的緊張、毫無理由的抱怨。例如,員工比較喜歡向友善的經理吐露自己對企業的忿怒和不滿。經理人越開明,員工向其表達的機會越多。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心理治療師和他的病人身上。對他們來說,敞開心胸暢談,遠比隱藏心裏的想法來得好。而太多性格上的敵意,例如,對過去事物的情感轉移、對某些符號象征有特別的反應,排斥的敵意等等,都會使一些良好的、客觀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一團糟。假設我是一個老板,但有人將普通的命令誤認為我是以居高臨下的態度責罵他,如果他不能區分兩者之間的差異,那我們兩個的關係就很難處好。

假設組織內的員工都有能力忍受壓力。

假設員工比外界評斷的更堅強,更具有韌性。你可以很容易就看出一位員工可承受多大的壓力。不過,這種壓力不能是持續性的。當然,通常人偶爾承受挑戰、壓力和緊張,可以從中受益。事實上,他們必須偶爾承受緊張的壓力,以免變得懶散或覺得無所事事。如果偶爾在音樂會演出或位居高位,生活想必有趣許多。我想每位員工都將因此樂意挑戰這種壓力。再說,許多人都想被折磨一下,承受一定的壓力。

假設人是可以被改善的。

幾乎沒有一位員工是盡善盡美的、毫無缺點的。不過,不能排除他們想要達成完美的希望。也就是說,他們可以變得比現在好一點。

假設每位員工都有尊重和自我尊重的需求。

很明顯,這個假設表明員工都希望感覺自己是很重要的、被需要的、有用的、成功的、自豪的、受尊敬的,而非被輕視、隨時可被替換、可被犧牲、不受尊重的掙錢工具,令人討厭、隻會花錢的家夥。

這確定了尊重與自我尊重的需求是天生的。

假設每個員工都願意尊敬自己的老板。

這是杜拉克所忽略的假設,這裏的尊敬已經遠遠超越愛我們願意尊敬或愛我們的老板,而不是憎恨或不尊敬他們;如果二者隻能選擇其中一種的話,大部分人可能會選擇尊敬而不是愛。

對於弗洛伊德的主張或支配-從屬關係的研究資料,也許我們應該作更深入地分析,針對強者與弱者的相互關係、身為強者與弱者的優缺點等議題,整理出符合共同需求的理論。特別是男性和女性之間的關係、成人和小孩之間的關係、勞方和資方的關係、領導者和被領導者之間的關係。此外,還必須深入探討懼怕老板及強者的內在動力,以及懼怕的原因。同樣的,強者的內在動力也須多加研究,尤其是身處強者身旁的人如何回應、如何受到影響等議題。

假設每位員工都不懼怕別人,但在特定的時間卻寧願懼怕老板而不是瞧不起老板。

也許沒有人喜歡強勢的人,例如像戴高樂、肯尼迪、拿破侖、羅斯福等,但我們卻情不自禁地尊敬他們,信任他們,而且在生活中或戰爭中得到有力的證明。強勢但能力卓越的領導者也許很容易招來別人的憎恨,不過卻比溫和但軟弱的領導者受愛戴,後者固然比較可愛,但卻可能因為太軟弱而將部屬帶入死亡的陷阱。

假設每位員工都願意成為積極的操控者,而不是被動的助理、工具,或是隨波逐流的軟木塞。

關於責任的問題,杜拉克談論了很多很多,並引述了各種狀況下的工業調查。這些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員工擔負責任時的表現比較良好。這的確是真的,但隻適用較成熟、健康的人。世上還有很多人害怕死亡。他們是一群怕死鬼,依賴心理特別嚴重,喜歡從事奴隸性的工作,而不願自己下決定。可參考關於獨裁性格的研究案例,以及在《卡拉馬助夫兄弟》裏的那位質問者。我們必須認識到這隻是一個前提,一項假設,隻適用特定的人選。

假設每位員工都願意改善周遭的事物。

在此項假設裏,我們認為每位員工都有這樣的傾向:周遭的事物,矯正牆上的扭曲影像,清理髒東西,把事情做對,讓情況變得更好,把事情做得更好。事實上,我們在這方麵了解的不是很多;完形心理學家在提出封閉性與連續性的作品當中,是有科學性論證的。我常常在健康的人身上觀察到此種傾向,我稱他們為完美主義,但我不知道這種傾向有多強烈,也不清楚在較不健康、較不聰明、較沒有人性的人身上是否也有此種傾向。但無論如何,杜拉克假設所有人都具有此傾向,他認為這是建立開明經濟的先決條件。

假設人在成長之際愉悅與厭倦是相當相似的。

孩童的成長就是愉悅與厭倦相互交替的過程。小孩總是喜歡尋求新鮮感,充滿好奇心,探索新事物,喜歡一切新奇的事物,久之後就會感到厭倦,而去找尋更新奇的東西或活動。這是一個非常穩當的假設,即理想化管理是對新鮮的事物、新挑戰、新活動、多元化的活動的前提,不能太簡單。但一切很快又會變得熟悉、無趣,甚至無聊,所以你必須再次提供更新鮮、更多元化、更高層次的工作。

假設每個員工都比較喜歡做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隻當一小部分、一件事物、工具或“一雙手”。

人們比較喜歡發揮自己的潛能,情願收緊他所有的肌肉;相反的,如果隻把他當作別人的一部分,他會覺得很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