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麗萍是淇縣供電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2005年6月被河南省委組織部評為“五好”黨員。
說起她的這一對“編外”兒女,不能不提一下她的家庭背景。與一般人相比,她是幸運的,從小生長在幹部家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丈夫是一名科級幹部,而夫家在淇縣也是相當顯赫,經營的中美同濟集團擁有上億資產,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設有十幾家醫院。女兒就讀於北京化工大學,乖巧懂事、品學兼優。在淇縣這個小縣城裏,她的生活可以說是讓人十分羨慕的。
但是,焦麗萍是一個性格要強的人,她始終認為幸福生活要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所以對自己的經曆,她說,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簡單的是,本鄉本土,踏踏實實,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複雜的是,從紙廠到供電公司,經營、技術、管理各個崗位都幹過,工作中、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嚐過。她慶幸有這樣的寬鬆環境讓她一心投入工作,但是她卻從來沒有依賴於這種顯赫的家庭背景。
中美同濟集團的董事長、她丈夫的哥哥陳永先生曾多次邀請她加入集團,並許以百萬年薪。高薪聘請,不能說沒有讓她動心,但是對供電公司多年的感情以及工作上的輕車熟路,最終讓她放棄了離開的念頭。
但正是這幾次邀請,使焦麗萍對中美同濟集團有了深入的了解,特別是對集團收養的孩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女兒陳宇飛和兒子陳龍飛就是這些孩子中的兩個。
1998年,與其他幾個年齡稍大的孩子一起,還在繈褓中的陳宇飛被中美同濟集團收養。在婆婆家裏,焦麗萍第一次看到了孩子,粉嫩的小臉,黑亮的眼睛撲閃著,似乎在訴說著什麼。她將孩子抱起來,看到孩子的小臉上竟然露出了淺淺的笑,潛在她心底的那種憐愛之情不由地浮了上來。也許是前生有緣,也許是一時衝動,也許是親生女兒已經長大,說不清的原因,讓她決心帶這個孩子。當時,女兒陳健正在讀中學,雖然在富裕的家庭中長大,但由於從小被母親刻意製造的艱苦環境鍛煉,陳健乖巧、懂事、獨立、勤儉。有了成功教育的範例,陳永先生也非常放心將這個孩子交給焦麗萍來撫養教育。
丈夫的工作十分繁忙,照顧家庭和孩子隻能靠焦麗萍一個人。雖然請了保姆照顧孩子的日常起居,但焦麗萍仍然會每天早早起來,給孩子穿衣洗漱,陪孩子一起吃早餐;隻要按時下班回家,她會帶孩子一起做遊戲、散步;半夜還要起來觀察孩子的睡眠情況,給尿床的孩子換上整潔的被褥。她就像照顧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樣盡著母親的義務,而陳宇飛也在這個家裏盡情享受著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
看著媽媽對陳宇飛所做的一切,陳健最初十分不解,甚至有過敵對情緒和排斥心理,不讓媽媽抱著宇飛睡,不讓媽媽喂宇飛吃飯。焦麗萍告訴女兒:“母愛是博大的,是無限的,媽媽不會因為妹妹,而減少對你的愛,相反我們把自己的愛都奉獻出來,咱們這個家會更加溫暖!”
看著焦麗萍忙完工作忙孩子,許多同事和朋友也不理解,說她有福不會享,好不容易把自己的孩子帶大了,又弄了這麼個寶貝回來。焦麗萍沒有過多地解釋,她隻是用自己的行動向社會詮釋著愛的博大。
再次為人母,焦麗萍深深地知道,僅僅付出濃濃的母愛是遠遠不夠的,還有更多的責任和義務。為了讓陳宇飛成為一個性格獨立、生活自理、勤儉節約的孩子,從上學前班開始,焦麗萍就不再接送她,讓她自己上學,自己回家;非常注重她的飲食營養,但從不給她零花錢。一開始宇飛經常問媽媽:“別的小朋友都有人接,咱家有車,為什麼你也不接我?”“有的小朋友放學就去買東西吃,你怎麼不給我錢?”甚至宇飛還耍小聰明,偷偷地讓司機送她,和奶奶姑姑們要錢。焦麗萍知道後,對家人和司機交待,不能給孩子搞特殊化;也告訴宇飛,隻有靠自己雙手得來的東西才能心安理得地享用,靠父母靠別人去享受的人都是沒有出息的。
焦麗萍說,可能有時候過於嚴格了,畢竟孩子還小,曾經有一段時間陳宇飛非常怕她,以至於開家長會都不敢告訴她,而是求司機代替媽媽去。焦麗萍知道後並沒有衝孩子發火,回家後帶著孩子出去散步,和宇飛談心,讓宇飛知道媽媽對她嚴格要求的苦心。此後,焦麗萍就經常與孩子一起看書、看電視,討論問題,培養共同語言,讓孩子也有參與意識,發表不同見解,使母女之間的感情更加深厚,關係更加融洽。
和當初教育陳健一樣,焦麗萍把宇飛當成自己的親生孩子來對待,不會因為多了一份憐愛就過分溺愛!有人說焦麗萍太苛刻,但是她說良好的習慣都要從小培養,不是自己狠心,而是必須下這樣的決心,有這樣的恒心,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陳宇飛是個性格外向的孩子,對媽媽的愛就寫在臉上。平時隻要媽媽回到家,宇飛一定會第一時間給媽媽拿來拖鞋換上,給媽媽遞上一杯水。焦麗萍說,在生活上關心孩子的同時,也要讓孩子學會關心別人,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體會父母的辛勞。
2005年年初,3歲的陳龍飛也走進了這個家。小家夥兒穿著漂亮的衣服,用陌生的眼神打量著這個陌生的家。焦麗萍內心湧上陣陣酸楚:同樣是孩子,卻沒有父母去愛他。為了消除孩子的陌生感,她晚上和孩子一起睡覺,給他講故事,陪他做遊戲。如果歇上一個周末,龍飛會不停地讓她抱著,摸著她的手,幾個小時一直這樣膩著。慢慢地,龍飛還會高興地唱歌、表演,逗得全家哈哈大笑。
孩子的增加和工作的繁忙,也曾經讓焦麗萍感到疲憊。但是每當看到孩子天真無邪的笑臉,聽到一句甜甜的“媽媽”,就什麼煩惱都忘記了。作為男孩兒,陳龍飛相對調皮一些。剛上幼兒園時,龍飛總是與小朋友處不好關係,焦麗萍就教育她欺負別人不是好孩子,能和小朋友相處好才是真正了不起的。最近一段時間,陳龍飛成為班上得小紅花最多的小朋友。而陳宇飛在學校表現也很好,很受老師和同學的喜歡,前不久還在全縣小學生鉛筆字和繪畫比賽中分別獲得一等獎和三等獎。不管是宇飛還是龍飛,焦麗萍都會經常與學校聯係,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日常表現,與老師合作,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快樂對於孩子比什麼都重要。不管工作再忙,焦麗萍也會抽出時間和兒女們交流,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她要讓孩子正常、快樂地成長,把失去父母的遺憾在這個家裏補回來。
在我采訪就要結束的時候,在寄宿學校讀書的宇飛給媽媽打來電話:“媽媽!我一回到學校就開始想你,媽媽,你工作忙,要注意身體呀!”
一個人付出愛的同時也就得到了愛。在采訪焦麗萍之初曾被她婉言謝絕,她說雖然這兩個孩子一直由她帶在身邊,視如己出,但是在經濟上是由中美同濟集團提供的,自己並沒有付出多少,所以不想去宣傳自己。但是在這一對兒女身上,焦麗萍多年的付出豈能用金錢衡量?這種付出愛又得到愛的過程,是多少金錢也換不來的幸福!
編後焦麗萍謝絕了同濟集團的高薪聘請,卻認養了該集團收養的兩個孤兒。這一拒一收,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和一位母親的博大胸懷。
大愛無言。宇飛和龍飛的故事讓人頗多感慨,焦麗萍和同濟集團的義舉令人肅然起敬。焦麗萍和同濟集團這樣的個人和企業越多,我們的生活就越美好,我們的社會就越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