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情感智力因素
一、情商EQ的科學與培養
1情商培養比智商培養更重要
IQ(智能指數)通常被用來作為代表聰明與否的指數。IQ的數字高則表示聰明,不過,近來IQ已開始受到教育界的質疑。
以前“IQ永生不變”的想法比較普遍,而且由於有“IQ永生不變”的想法,使IQ在教育界受到重視,導致父母親對孩子的IQ值感到憂心。IQ成為人類標注優劣的道具。
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原本應該是永生不變的IQ值,有的人卻隨著成長而提升20或30;或者有的人在幼兒園時代的IQ高達160,甚至被譽為未來天才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也不過是普通的人。種種事實證明,IQ數值並不是絕對的。
美國曾經對受過天才兒童教育的孩子們(IQ約200~220)進行過問卷調查,結果竟然發現80%的孩子曾經想過自殺。IQ值雖然很高,生存卻很痛苦,可見沒有健康樂觀的心理,智商再高也無法正常生活。
IQ不過是測量人類擁有的多種能力中的一小部分而已。而且,IQ和性格、意誌等毫無關係。也是說,IQ還不能根本解決孩子的能力,情商培養比智商培養更重要。
2情商EQ是通往成功的必備素質
情商EQ,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係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在1995年出版的《情感智力》書中提出的。實際上情商是指情感智力,“EQ”是“情感智力”的英文縮寫。
具體來講情商是指良好的道德情操,是樂觀幽默的品性,是麵對並克服困難的勇氣,是自我激勵,持之以恒的韌性,是同情和關心他人的善良,是善於與人相處,把握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等等。簡言之,它是人的情感和社會技能,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內容。
隨著世界步入網絡時代,人際交往的增多,情緒智商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它被人們普遍認為是通往成功的必備素質。丹尼爾教授認為個人的成功,智商的優劣占20%,情緒智商的優劣占80%。由此可知,如果要造就一個優秀的孩子,讓他將來事業有成,從小就要重視情緒智商的培養,使孩子從小就是一個可愛的乖乖寶寶。
3情商與智商能動地互相作用
智商曆來是社會科學家爭論的話題,這主要是在對智商的具體構成方麵存在分歧,但他們卻普遍認為智商可以由同一標準的測試來測定。
比如,韋氏智力量表就是其中測試的一種。它包含了語言和非語言能力、記憶力、詞彙量、理解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抽象推理能力、視覺驅動能力。構成智商的“一般智力因素”恰恰源於這些能力,並被認為在孩子滿六歲以後不再變化,且與其他諸如大學升學考試之類的測試密切相關。
然而情商的含義則模糊得多。薩洛瓦裏和梅耶最初把它定義為“社會智慧的子集,而社會智慧則包含控製自己和他人感情的能力,並對這種能力進行鑒別和指導其思想和行為的能力”。他們不認為情商和情感智力是同義詞,擔心這樣會使人們產生誤解,認為也可以準確測定出情商或幹脆認為情商的構成是可以測量的。事實是,盡管情商永遠無法測定,但它仍然是個有具體含義的概念。我們確實無法測定大多數社會行為和人的個性特征,比如仁慈、自信、對他人的尊重等。但是,我們能從孩子身上看到這些品質,並承認它們具有無比的重要性。
古爾曼先生的《情感智力》一書所受到的歡迎,以及新聞媒體所給予它的重視都證明了一點:我們在潛意識中理解情感智力的蘊涵及重要性,也認同情商就是它的同義簡稱,就像智商是認知智力的同義詞一樣。
情商並不是智商的反義詞,相反它們在概念上、在現實世界中都可以能動地互相作用。如果某人能夠在認知能力和社會情感技能兩方麵都出類拔萃,那麼便是最理想的,而高情商的偉大領袖更是比比皆是。
情商與智商相比,遺傳成分要少得多,這或許就是兩者最重要的區別了。也正是因為如此,父母和教育者們便得到了一次機會,來彌補孩子性格中的不足,為他們日後成功奠定基礎。
4情商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情感智力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但這是個複雜的問題,事先應該懂得一點有關情感神經解剖方麵的知識。
科學家們提及大腦的思維部分——大腦皮層時(有時也稱新大腦皮層),一般都認為與大腦的情感部分——大腦邊緣部分不同,但事實上,正是兩者的關係決定了情感智力。
大腦皮層是許多細胞組織的重疊,厚約3毫米,包住兩個大腦半球。大腦半球控製人體的大部分基本功能,比如肌肉運動、感覺等,但卻是大腦皮層賦予我們的所思所想。
大腦皮層,字麵上的意思即大腦的“思想帽子”,是它把我們人類推上了進化階梯的頂峰。盡管低級動物如貓、狗、老鼠等也有大腦皮層,也能根據經驗學習、交流甚至做出決定,但與人類的大腦相比,它們的功能簡直微不足道了。它們不會計劃,不會抽象思維,更不會擔心未來。
正因為巨大的大腦皮層是人類最重要的特征,所以與大腦其他部分相比,它受到最多的重視,最深入的研究。人受傷或生病,使醫學界對大腦皮層有了最初的認識。大腦皮層有四葉,不同的腦葉受傷,產生的問題也不同。位於腦後部的枕葉主要包含大腦的視覺神經,這裏受傷,因輕重不同會導致喪失部分視覺甚至失明。位於耳後的腦葉受傷會導致長時間的失憶症。知道了這些,我們便不難了解為什麼有的孩子非常聰明,而有的孩子卻是殘疾。為什麼有的在幾何上如魚得水,有的卻拚不出單詞。
盡管大腦皮層是大腦的思維部分,但它的作用還不止於此,它對理解情感智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大腦皮層使人類對自己的感情有所知覺,使我們具備眼光,有能力分析某種感覺的來源並采取措施。
大腦的情感和思維部分在行為功能上雖不一樣,但卻是相互作用的。情感部分反應更快、更強烈,當人們正處於憤怒中,即使還沒有斷定是何種憤怒,這個部分就能提醒我們引起注意。另一方麵,大腦皮層尤其是前腦葉,能充當調節閥的作用,在人們對某個情感情況做出反應之前,先進行分析並賦予其意義。不久前,神經外科大夫還認為割去大腦皮層的一部分,可以治療精神疾病,卻沒有意識到大腦的思維和情感兩部分是共存的。
大腦邊緣係統即通常所稱的大腦的情感部分,分布於大腦半球的內層,主要調節感情和衝動。它包括進行情感學習和貯存情感記憶的海馬回,還包括大腦的情感控製中心——扁桃核及其他結構。
雖然說大腦各部分有各部分的情感功能,但也隻有這些部位綜合起來才能決定人的情感智力,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一天晚上,你正準備上床,忽然門鈴響起,你的腎上腺素會突然大量增加,刺激扁桃核注意可能有危險。你非常警惕地開了門,發現你最崇拜的影星(作家、政治家、體育明星)正站在門外,告訴你他的車拋了錨,請求幫助。是海馬回讓你認出站在你麵前、使你無比興奮的人物,然後觸發扁桃核產生相應的驚奇、興奮、敬畏,甚至一種渴望。這時你的大腦皮層就會提醒你,你崇拜的對像有自己的名字,有來這兒的特定原因,並不是來看望你的。大腦皮層還讓你不說蠢話,考慮到未來,大腦皮層提出了一個主意,請他答應合拍一張照片吧。
實際上,神經係統與情感智力相聯係的部分是最為有趣,也是最微妙的,它通過生物化學方式將情感傳送到身體各個部位。該領域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過去15年中,科學家們已能鑒別出氨基酸家族成員——神經肽,他們認為它就是與情感相關的生化物質。神經肽一般貯存在大腦的情感部位,人產生情感時,它便被輸送到身體各個部位,告訴身體如何反應。每當人做出情感反應時,大腦都要向受體傳送一些化學物質,再由各受體傳遍全身。
5情商構成的五個重要方麵
人類智慧行為的心理結構十分複雜,有許許多多的因素可影響到它的功能,它雖然複雜,但仍然可以把它分為兩大係統:
認知性心理功能係統,即智力因素,包括感知覺、記憶、思維、想像等。
非認知性心理功能係統,它們不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及處理各種內外信息等具體操作,而是對活動的起始、維持、強化、定向、引導和調節起到一定的作用。
情緒智力的構成包括以下五個方麵:
自我意識
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評價和期望,這是情緒智力的基礎。“人有自知之明”,就是指自我意識。
自我激勵
每個人都想在學業、事業上有所成就,但是沒有熱情、幹勁、動力及昂揚的鬥誌是不可能達到上述目的,那麼,如何激發自己的熱情與幹勁呢?隻有自我激勵和受到他人的激勵,產生了“整體效應”,產生了一種內在的動力,朝向目標堅定前進,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情緒控製
一個人的情緒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而有所波動,得意時忘乎所以,悲傷時垂頭喪氣,而現在要求的是控製自己的情緒並保持情緒的平衡,同時還要求揣摩別人的情緒;要保持一種積極、樂觀、自信的心境,避免和消除不良的情緒,使自己不受憤怒、抑鬱的影響。
人際交往
人的一生有所發展是與他人的交往關係息息相關的。相反,人的悲傷、煩惱、失敗也是與人際交往有關。
挫折的承受能力
對失敗的承受能力也是情緒智力的重要部分。學業上、事業上有成就的人可能是一帆風順,但多數是經曆了重重挫折,跌倒了爬起來,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的,因為挫折可以使人消沉,也可能激發其潛力從頭開始,最後取得成功。
智力因素是保證人們有效地進行智力活動的心理能力,而非智力因素是保證人們有效地進行認知活動的心理條件,但是心理能力屬第一位,心理條件屬第二位。目前有的家長對子女的培養隻重視智力因素培養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顯然這種傾向需要糾正。
6孩子情商的主要六大特點
較高水平的情商,有助於孩子創造力的發揮,它是所有學習行為的根本。一項研究表明,要預測孩子在幼兒園、在學校表現的標準,不是看小孩子積累了多少知識,而是看其情感與社會性的發展。例如:是否具有足夠的自信心、好奇心,是否知道何種行為較恰當,並能克製不當行為的衝動……,這些都是情商的基本成分。一般來講,高情商的孩子有以下特點:
自信心強
自信心是任何成功的必要條件,是情商的重要內容。自信是不論什麼時候有何目標,都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有能力和決心去達到。
好奇心強
對許多事物都感興趣,想弄個明白。
自製力強
即善於控製和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有時是善於迫使自己去完成應當完成的任務,有時是善於抑製自己不當行為的發生。
人際關係良好
指能與別人友好相處,在與其他孩子相處時積極的態度和體驗(如關心、喜悅、愛護等)占主導地位,而消極的態度和體驗(如厭惡、破壞等)少一些。
具有良好的情緒
情商高的孩子活潑開朗,對人熱情、誠懇,經常保持愉快。許多研究與事實也表明,良好的情緒是影響人生成就的一大原因。
同情心強
指能與別人在情感上發生共鳴,這是培養愛人、愛物的基礎。
7父母傳統管教孩子的三大類型
父母對孩子的傳統管教方式雖然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無非有三種類型:獨裁型、縱容型、權威型。
獨裁型
獨裁型的父母設定了嚴格的限製,孩子必須遵守,他們堅信孩子必須“呆在該呆的地方”,反對他們發展自己的觀點。而許多情況下他們過分強調秩序和嚴格控製,反而成為孩子的負擔。
麥卡是個從小就生活在“條條框框”裏的孩子,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從小起,父母就給他製訂了一係列的條條款款,並從小培養他的服從意誌,讓孩子絕對服從父母意見。
比如,麥卡放學的時間,被父母限製在5:30,也就是說麥卡必須在5:30到家,而下課的時間為5:20。
又比如,麥卡每天必須向父母彙報他的所見所聞,對父母講述一天的經曆。
同時,除了老師要求之外,節假日中麥卡不能與夥伴們一同玩耍,隻能呆在家中,打電子遊戲或看電視。
這僅僅是麥卡必須遵守的規定中的極小極小的一部分。
30年後,麥卡過得並不好。他不快樂,離群獨居,難以信任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最低,最缺乏自信。
縱容型
與獨裁型相反,縱容型父母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想盡可能地接受孩子,盡力去培養孩子,但卻不能為孩子確定一定的限製,孩子不服從時也束手無策。他們對孩子沒有強烈的要求,甚至沒有明確的培養目標,相信孩子應該任其天性自然地發展。
有這樣一個事例:
小珠寶店的女售貨員和顧客都驚呆了。今天是假期裏最忙的一天。一名五歲的男孩正在大發脾氣,到處亂踢,亂扔東西。尖叫嘶喊,眼看他就要踢到貴重的珠寶櫃台了。
他的母親和他一樣,忘了周圍的環境,不顧其他人的一臉驚愕神情,還是安安穩穩地坐在一旁,兩腿交叉,對孩子說:“凱特,你不要光顧哭,告訴我出了什麼事,如果你隻顧哭,我就不知道究竟出了什麼事。我知道你情緒不好,但如果你希望我幫助你,你就得告訴我究竟什麼事讓你心煩。”
“我真想告訴你什麼事讓我心煩。”女售貨員低聲嘟噥了一句,不知道是否有勇氣和能力讓這母子離開。她最後隻是靜觀著,心裏在琢磨這位母親怎樣看待這次事件對孩子的影響。
這就是一位很典型的縱容型母親。她犯了一個錯誤,認為總該勸導孩子,給他機會,即使他的調皮搗蛋已經超出了社會的現有接受標準。
權威型
在這三種類型的父母當中,權威型父母是應該效仿的。他們既盡力為孩子創造標準的成長環境,又確定明確的限製。他們指導孩子,但並不意味著控製。他們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解釋,同時允許孩子有自己的主見。他們對孩子的獨立性很欣賞,同時又培養他們對家庭、同伴及社會的責任感,反對孩子的依賴性和幼稚的行為,鼓勵和讚揚孩子的能力。
顯而易見,權威型的父母必定更有可能培養出自信、獨立、想像力豐富、適應能力強、很受歡迎的孩子,這也就是高情商的孩子。
作為父母,應依照上述標準,客觀地核實一下自己,自己究竟屬於哪一類型的父母。
一般在實際生活中,家庭中父母的一方是獨裁型的,另一方是縱容型的。這樣,在培養孩子方麵,父母可相互彌補對方的不足。
希望父母從實際出發,對孩子進行EQ教育。
8情商EQ教育孩子的要點
道德情感
鼓勵孩子的同情心
要讓孩子關心愛護他人,親身經曆是必不可少的。某些了解中的情商技能,尤其是人際關係隻有通過親身經曆、體會才能有效地在情感大腦中發育出來。
盡管思維中的語言和邏輯能力對培養孩子的價值觀非常重要,但它們不能塑造孩子的行為,而這一任務隻有成為照顧幫助他人活動中的一員,擁有了自豪感和歸屬感才能完成。
誠實與正直
誠實和正直是必不可少的良好品德,所以,從小就應該教會孩子具備這兩種品德,而且要始終如一地要求下去。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對誠實的理解會有所改變,但標準不應該有任何改變。
孩子很小時,就可以和他共同欣賞某些圖書和電視節目,玩建立信任的遊戲,了解孩子隱秘內容的變化,並不失時機地與他們討論誠實和倫理道德問題。
培養負麵道德情感
羞愧感和內疚感不是壞的情感,隻要使用恰當,便能有助於培養有道德的孩子。
如何恰當使用羞愧感和內疚感,要根據孩子的性格而定,它們的恰當使用可以使全家成為一個新的整體。
情商思維技能
現實地看待、思考
現實地看待、思考是自我欺騙的對立麵。
正麵故事是培養孩子現實地思考能力的最好方式,不管是你自己編的,還是讀現成的。
如果你能現實地思考自己的問題,你的孩子也絕對能學會這種本領。不要向孩子隱瞞真相,即使那是件極端令人痛苦的事情。
培養孩子的樂觀主義
孩子們應該養成樂觀向上的性格,從而能更有效地對付憂鬱症等身心疾病。
隻有通過現實地思考、經曆過與自己年齡相適應的挑戰後才能養成樂觀性格。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必須樂觀一點,孩子們最容易學到父母的言行。
幫助孩子改變行為
6歲以上的孩子能夠自我對話,自我充當教練,可借此擴大注意廣度,提高能力。
要讓自我對話實用有效,必須通過不斷重複與強化訓練,使之成為孩子思想、行為的一部分。
可以選擇特定的意象法指導孩子對付身心痛苦。
越早教孩子這些技能,就越有效。
要讓孩子掌握這些技能,重複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應該以十足的熱情參與其中,使枯燥無味的工作變得饒有趣味。
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言傳身教,教會孩子解決問題
孩子們能通過自己的經曆學會解決問題。因此,父母應給他們出問題,並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不要總是插手其間。
通過家庭會議,在孩子麵前展示解決問題的技巧,從而在家庭中營造解決問題的氛圍。
要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語言
孩子到4歲以後,你就可以教孩子使用解決問題的語言。
從簡單的字詞遊戲入手,然後用這些簡單的字詞解決孩子的問題。比如教孩子做事情時說“就這樣……”或“就那樣……”還有“應該”、“能夠”等說法。
解決問題的方法訓練
孩子入學後,他們可以學會如何用多種辦法解決問題。
孩子到八九歲後,便能夠權衡各種解決方法的利弊,選擇最好的解決方法。
把注意力放在解決辦法而不是問題上,這樣有利於孩子克服障礙。
較大的孩子需要與父母建立支持性的關係,父母需幫助他們解決更多的問題,但隻能充當腳手架,為他們解決問題提供一個框架,決不能幹涉。
培養孩子的社會技能
教會孩子掌握說話的技巧
社交技能是可以學會的。
談話技能可以幫助孩子得到社交門票,從而為他們和社會接軌提前作好準備。
說話技能包括介紹自己的情況、詢問別人的情況、表達你的興趣和接受對方等等。
給孩子快樂的源泉——幽默感和愉悅感
幽默是處事的法寶,也是醫治傷口的一貼靈藥。
盡管孩子們講笑話和使別人發笑的能力因人而異,但每個孩子都有欣賞幽默的才能。
不同年齡,幽默的作用也不一樣,但它在人的一生中,自始至終都有助於與別人相處,應付一係列問題。因此,學會幽默是必要的。
教會孩子交友的技巧
交友對孩子來講,絕不僅僅是有同玩的夥伴那樣簡單,這為他今後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盡管大人不可強迫孩子與別人相處,但可以用實例來告訴他,朋友在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保證讓孩子有機會掌握與自己年齡相適應的交友技巧。
讓孩子在團體中發揮作用
與同伴、團體相處,是孩子發育過程中的重要一步,將會影響孩子進入少年和成人後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