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情感智力因素(2 / 3)

確保孩子有機會與年齡相適應的、興趣特點相近的同伴相處,以便能掌握與同伴相處的技巧。

告訴孩子,彬彬有禮至關重要

孩子舉止的文明禮貌至關重要,孩子的行為舉止就是別人評價他們的標準,隻有父母才能培養孩子好的舉止。

文明舉止是一項很容易學會的技能,並對孩子日後的成功產生深遠的影響。

自我激勵是獲得成功的一部分

期待成功

事實證明,父母越是對孩子抱有希望、抱有信心,孩子對自己的期望值也就會越高,而這無疑對孩子的生長是極有好處的。因此父母應要求孩子勤奮學習,多花時間做作業、幹家務,閱讀書籍以及了解外麵的世界。

為孩子提供機會,使他們掌握自己學習的方方麵麵。

教會孩子如何分配時間,合理地利用時間。

如果孩子上學後未能達到與之能力相稱的水平,那麼要與老師配合,把孩子的學習任務分解成許多小步驟完成。在為孩子確定目標、衡量進度時,允許他有發言權,並通過藝術、音樂、實地學習等多種方式教育和幫助他們。

不要一味地譴責學校做得不夠,父母應該在自己的孩子教育問題上多花時間。

教會孩子電腦,電腦可以為孩子提供無盡的學習機會。

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大多數孩子對努力和能力概念的理解有所偏差,他們會錯誤地認為隻有能力強的人成功機會多,努力是沒有用的。對於這個錯誤觀點,父母要給孩子講明,並培養他們持之以恒的精神。

管理時間的能力是情感智力的重要內容,會使孩子終生受益,教會孩子這些技能永遠不會嫌早。

業餘愛好包含好玩和學習雙重特點,這也是培養勤奮學習品性的獨特方式。

直麵困難,戰勝困難

孩子到了十三四歲時,如在能力方麵非常脆弱,則會將能力看作成功的決定因素,因而為了不被看作是失敗者,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哪怕看上去很愚蠢的辦法)表現自己。

應該教會孩子注重努力學習,而非注重結果,這樣便可以彌補上述發育過程中的缺憾。

教會孩子懂得成功是建立在失敗的基礎上的。

幫助孩子在團體的合作中得到成功感而非在個人成就中得到滿足。

情感能力

情感的意識和表達

父母要隨時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並要求孩子把自己的情感需求表達出來,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大有好處。教會孩子積極傾聽的技能,以幫助他們發展有益的情感關係。

掌握語言交流的技能

教會孩子閱讀非語言性情感,使他們理解情感交流的每個微妙之處。

情感交流需要對別人和自己的語言方式,如體態、身體語言、麵部表情、語氣等了如指掌。

情感交流也包括人們的說話方式。有的孩子在這方麵比較欠缺,需要幫助才能理解語氣、講話速度等所表達的情感。

情感控製

孩子應學會控製自己情感,特別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憤怒情緒和侵略性。

特別是孩子在遊戲時都比較好打鬥,這容易滋生孩子的暴躁易怒的脾性,應該控製孩子這類遊戲,讓脾性得到良性發展。

幸運的是,有許多辦法可以刺激大腦的思維部分,來幫助孩子抑製憤怒。

通過協商和調解的方法解決矛盾的技能,應該成為孩子教育的一部分內容。

治療精神創傷

大腦的治療能力大部分未得到開發利用。

研究表明,通過刺激大腦產生的特定的生物化學物質,能使孩子們掌握各種精神與身體的治療方法。

為孩子創造好的生活方式,增強他們免疫係統能力,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孩子都會受益無窮。

電腦與情商

利用軟件提高情商

軟件可以刺激大腦情感和思維部分的活動,從而教會孩子許多情商技能。

軟件對孩子極有吸引力,又具備不斷重複的優點,因而對教會孩子情商技能有重要作用。

鼓勵創造性和現實思考的軟件數量日益增多,這能培養孩子價值觀,給孩子以身臨其境的感覺,並提高孩子應付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

電腦在世界孩子中的情商

互聯網絡和有線服務為孩子開辟了學習和交往的新領域。現代科技的發展不是把孩子們隔離開來,相反它打破了地域和偏見的界限,從而把全世界的孩子聯係在一起。

盡管電腦對孩子們存在一定的危險,父母應該予以監督,但它的優勢遠遠超出了它所帶來的問題。

孩子最大的危險是不能接觸問題,而是被新的科學技術甩在身後。二、情商EQ的主要因素和培養方法

1重視孩子德育培養的重要性

情商EQ的根本因素是道德品質。道德品質一般包括道德觀念、道德判斷、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嬰幼兒的道德情感處於萌芽狀態,各種道德行為也隻是剛剛產生,但也逐漸出現最初的一些道德習慣,並逐漸發展成為道德觀念形態。

道德觀念

嬰幼兒的良好行動會產生直接的影響,特別是父母親等人會顯出愉快的表情,並且用肯定的詞,如“好”、“乖”等給予正強化;當他們做出不良的行為時,則成人顯示出不愉快的表情,並且用“不好”、“不乖”的詞給予負強化。嬰兒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為,並形成各種道德習慣。若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嬰兒便會毫不遲疑地做出合乎要求的行為來,對不合乎道德規範的行為,也會采取否定或克製的態度。當然,2~3歲嬰兒的道德觀念,還隻是最初的表現,還處於形成階段,要創造寬鬆的環境,有益於道德觀念發展。

道德判斷

嬰幼兒的道德判斷比較簡單,而且具有很強的依賴性,一般來源於與成人的交往中,有意思的是嬰兒先學會的是對他人的評價,繼而學會的才是對自己的評價。在評價自己的行為時,先是模仿成人對自己的評價,以後才逐步學會自己評價自己的行為。但是,由於嬰兒生活範圍狹窄,生活經驗缺乏,同時也由於認識和意識水平的限製,評價他人和自己的行為時,並非服從於一定的道德標準,往往受到自己意識的影響。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在掌握道德觀念的基礎上產生的,如同情心、責任感、互相感等。這個時期的孩子已能關心別人的情緒和處境,因他人高興而高興,因他人難受而難受,並想到要安慰幫助別人。在成人的教育下,隨著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嬰兒對他人和自己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就產生了最初的體驗。如當自己和別人的言行符合道德規範受到表揚時,嬰兒便會產生高興、滿足、自豪的情感體驗;當自己和別人的言行不符合道德規範受到批評時,嬰兒便產生羞愧、難受、內疚的情緒體驗。同時,也出現了最初的愛與憎。例如,當看到小人書上的大灰狼、灰狐狸時,就用手、拳頭去打它;而當看到小白兔戰勝了大灰狼、灰狐狸時,便高興得拍手大叫。當然,這時嬰兒的道德情緒體驗還是比較膚淺的、短暫的不具有固成的形態,也缺少自我意識,是不完整的道德情態形態。

道德行為

嬰幼兒的道德行為也是處於原始狀態,他們的行為是極不穩定的,常常受情緒和周圍環境的影響。比如,孩子一起玩時,知道應該相互友好,但真正玩起來時,又常常要去推人、搶別人的玩具等。又如,他們知道“好孩子不能摘花”,可是過一會兒自己看到好看的花也忍不住摘了。因此,對孩子的行為、品質不能妄下斷論,而要經常地給以提醒、鼓勵和要求,給予積極的適當引導,使之發展成為良好的道德品質。

2孩子原始道德品質的發生發展與培養

目前中國的獨生子女人數比例正愈來愈大,而地球村意識日益增強——世界各國曆史文化、價值體係、意識形態的交流與融合日益增多,中國傳統的品德教育、倫理價值標準也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發生了變化,在此背景下,對幼兒進行科學合理且適合於其未來生命發展的品德培養也就成了當務之急。

嬰幼兒的品德伴隨著出生就開始了萌芽,它的產生需要許多條件,有三個必備環節:社會性的發生、自我意識的發生、品德的發生。在這三個環節中,兒童的社會化及自我意識的發生是兒童品德發生和發展的基礎。

嬰幼兒的品德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在與父母、他人不斷接觸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嬰兒初到人世,與大人的關係主要是生理上的照顧關係。這時的嬰兒對各種非社會性和社會性刺激的區別是不明確的。

許多研究者和心理學家,把嬰兒最初的笑稱為“前社會性”的笑、“原始的笑”。從4周到6周起,嬰兒對周圍的事物開始有所區分,父母及其他人的接近能引起他們的某種情緒反應;從第一個月末到第二個月初始,已明顯出現了與成人交往的需要。因此,人們把這時期嬰兒的微笑稱為“社會性的微笑”。4個月之前的嬰兒對人的反應還是不分化的,但4個月之後,嬰兒就開始對人有了選擇性反應。這種反應的分化性是嬰兒社會性發生的進一步表現。從這時起,嬰兒隨著交往的擴大和機會的增多,除了對母親的依戀外,逐漸形成了對他人的依戀。

在嬰兒與成人的交往中,不僅滿足了嬰兒的交往需要,如撫慰、快樂等,而且還學會了各種動作、語言、與人相處、對人評價等。嬰兒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人類的行為方式和道德規範,並貫穿於自己的行動之中,逐漸形成了道德品質。

當然,嬰幼兒的品德並非完全是受某方麵因素影響而產生的,也是部分形成於自我意識,是兩者的融合形成的。嬰幼兒在一年內,還談不上什麼自我意識。隻是在1歲左右,嬰兒才開始出現自我意識的最初表現,如把自己的動作與動作對象加以區分。但這時嬰兒的自我意識,還隻是一種自我的感覺。隨著嬰兒語言的產生和發展,從第二年開始才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感覺和行動,並告訴成人,這就說明了嬰兒自我意識的出現,在以後的進一步交往中,嬰兒不再把自己看作一個客體,開始對自己認識,如知道自己的名字、形象等,嬰兒的自我意識發展到新的階段,標誌著自我意識的真正發生。隨著嬰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道德品質也伴隨著發展,兩者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

嬰幼兒的品德發展受著許多因素製約,其進展程度受其認知和意識發展程度的高低所限製。嬰兒在1歲前還不可能做出道德判斷,也不可能有意地做出道德行為,因而無所謂道德與不道德。一歲半左右,嬰兒在父母及周圍人的影響下,隨著自我意識的形成,逐漸出現了最初的道德觀念、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嬰兒在不斷與成人交往中,不僅逐漸理解、接受成人以自己的言行傳授給他們的道德行為準則,而且努力產生合乎這些道德要求的行為方式,但是,這個時期嬰兒的品德發生具有其自身的許多特性,主要表現在:

社會適應性

嬰幼兒受到人類因素的影響,開始學習人類的行為方式和道德規範,以適應現實社會的需要,努力使自己的行為、願望與現實的行為規則、道德規範相互一致和相互協調,並產生了合乎這種道德規範的行為和願望,並努力適應社會。

簡單兩義性

嬰幼兒認識社會是非常簡單的,一般簡單地把事物和他人的行為和自己的行為區分為“好”與“不好”、“對”與“不對”兩類,其間不再具有更細、複雜和相對的區分。他們甚至把人也簡單地區分為“好人”與“壞人”、“好孩子”與“壞孩子”。這與他們的認識水平思維水平密切相關。隨著身心的成長與發展,其認識水平也會相應提高,逐漸變得複雜起來。

標準從他性

嬰幼兒沒有自己的觀點和思想,所適應的社會規則、規範,以及他們判斷事物和他人行為的標準,都來自於父母和周圍成人。父母及周圍成人讚美的,就認為是好的;反之則認為是不好的。這是因為,這時的嬰兒還處於初步適應現實社會的階段,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還不能獨立地依據自己內在的標準來評判和調節自己的行為。因此,這就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樹立幼兒的道德意識。

3重視孩子情緒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可以幫助孩子理解他們的感情。使孩子了解他們有什麼樣的感情,要比使他們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情重要得多。他一旦知道他有什麼感情以後,心裏就越不容易產生“混亂”的感情了。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認識他的感情?父母可以把自己當做孩子的“感情鏡子”。孩子可以從父母的反應上,知道他的感情是什麼樣子。

鏡子的功用是把一件事物不加任何誇張或刪改的方式,原本原樣地反映出來。我們不需要一麵鏡子對我們說:“你的樣子很可怕。你的眼睛充滿了血。你的臉是氣鼓鼓的。你的樣子一團糟。”像這種鏡子,我們照不了幾次,以後就會像躲傳染病似地躲著它不去照了。我們所需要的鏡子隻是要它能反映出一片影像,而不是要它訓斥。我們可能不喜歡鏡中的影像,但是我們卻會決定下一個步驟,用什麼方法來美化它。

“情感鏡子”的功用是毫不失真地反映出實實在在的“情感相貌”來。

“看起來,你好像是氣得不得了。”

“聽起來,你好像是恨死他了。”

“好像你對於這件事的全部安排都不喜歡。”

對具有對立感情的孩子來說,用這種方法來指明他的感情,對他非常有幫助。因為這樣一來,明晰地指出了他們的感情是什麼樣。明晰的影像,不管是從透鏡裏看到的,還是從“情感鏡子”裏看到的,都會給孩子們提供自覺、自發、自動去修改的機會。

4重視孩子最初情緒情感的發展特點

情商EQ的核心因素是情緒情感。情緒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態度的體驗。客觀事物符合需要時,產生積極肯定的情緒情感,如高興、滿意、愉快、愛等;否則,便產生相反的情緒情感,如痛苦、不滿意、憤怒、恨等。人的情緒情感根據客觀事物是否滿足人的各種不同需要,需劃分出各種不同的種類。

幼兒出生時就存在最原始的情緒。這是與生俱來的遺傳本能,是與生理性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直接聯係的,如饑渴會引起哭鬧等不愉快的反應。2個月起開始出現對人臉的積極情緒反應,6~7個月時出現對母親或撫養人的依戀情緒,這都是幼兒情感社會性的最初表現。1歲以後出現對人、對物的關係的體驗,如與熟悉的成人在一起的喜悅感和離開時的痛苦感或怕見生人的害羞感等。2~3開始產生與社會性需要相聯係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級情感的萌芽,如對故事中正反麵人物的愛或憎等。幼兒期的情緒情感繼續不斷發展,特點有兩個:

情感的穩定性和有意性逐步增長

幼兒前期,情緒情感不穩定,有意性也很低。一個表現是富有易變性,極其容易受外界事物支配,特別是新鮮的事物立即能引起強烈的情緒情感;還極其容易受感染,一個幼兒哭,大家都會跟著哭起來。另一個表現是富有衝動性,不善於控製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情感,破涕為笑的現象經常發生。從幼兒中期到末期,穩定的情緒情感不斷增強,如對父母及幼兒園老師、小朋友的愛和依戀是不大容易變化的。情緒情感有意性提高,這通過幼兒多少已經能夠有意地控製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現(如故意不哭)體現出來,甚至通過控製情感本身體現出來。

社會性的高級情感逐漸發展起來

幼兒前期,情緒情感主要受生理性需要支配,社會性的高級情感剛剛開始萌芽。在正確教育下,到了幼兒中、末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明顯開始發展。

道德感是關於人的思想、意圖、言論、行動是否符合人對道德的需要而產生的情感。這時的幼兒已能逐漸分辨一般的是與非,知道什麼是好和不好,而且逐步學會評價別人和自己的行為,同時產生喜歡或痛恨的情感。理智感是關於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對某種認識或追求真理的需要而產生的情感。

幼兒從5歲左右開始,理智感主要表現為求知欲顯著發展起來,他們特別好問、愛動腦筋,這種迫切求知的需要能否得到滿足會引起強烈的情感反應,此時期有“發問期”之別稱。

美感是關於客觀事物或人的思想、意圖、言論、行動是否符合人對美的需要而產生的情感,同時也會逐漸掌握對美進行評價的準則和要求,培養起了一定的審美能力。

5重視孩子最初心理素質發展的特點

情商EQ的主要因素是心理素質。幼兒心理的發展,是在生理發展所提供的物質前提下和在幼兒前期心理發展的基礎上繼續進行的。

幼兒心理發展總的特征有以下兩個方麵:

具體形象性和無意性

由於幼兒知識經驗貧乏和第二信號係統發展不夠的原因,使得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很差,邏輯思維水平很低,主要依靠感知覺和直觀表象去認識外界事物,這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幼兒有意識地調節、控製自己的能力也很差,有目的的獨立思考能力有限,他們極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和支配而改變原來活動的方向,因而心理活動和行為帶有明顯的不穩定性。

開始形成最初的個性

由於幼兒大腦皮層抑製過程的增強和第二信號係統的初步發展,使得他們行為活動的自覺性得以逐漸發展,這為個性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礎。又由於幼兒生活範圍的擴大,與周圍人們頻繁的交往,從事以遊戲為主要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尤其是受到有目的、有計劃、有係統的學齡前教育,使得他們開始逐漸形成對客觀世界較為穩定的態度和傾向性以及一定的行為方式,這是最初個性形成的標誌。幼兒心理是朝著進一步完善化的方向發展的。

6孩子心理素質的主要培養內容

許多人在追求自我成功的同時,他們自身的某些優秀美德也在逐漸喪失:親情、友情、愛情、同情,以及夢想和激情……總是身不由己地被忽視了。但我們應該明白,我們怎樣迷失,也不能把對未來的期望迷失,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培養我們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質,讓他們在未來荊棘叢生的人生路上能健康快樂。

愛心

福克斯說得好,隻要你有足夠的愛心和溫情,你就可以成為全世界最快樂而最有影響力的人,所有的困難與不幸在愛與溫情麵前一如冰雪遭遇陽光。

感恩

所有得到的並非理所應當,我們要讓孩子學會感恩,珍惜一切;遇到所有的磨難仍要感恩,感激它促使我們成長,心存感激,才會有芬芳人生。

好奇心

它帶給我們探索和發現的快樂,它讓我們對生命充滿敬畏,對未來充滿期待。

激情

它是最偉大的力量,鼓勵我們發掘生命潛能,以更快的節奏邁向人生的目標。激情是生命朝氣的動力,是我們創造力的燃料,激情讓我們做得更好、更成功。我們應該讓孩子懂得這一點。

毅力

它能夠決定我們在麵對困難、失敗、誘惑時的態度,看看我們是倒下還是出擊。毅力使我們持之以恒,不輕易放棄而最終成功。我們要讓孩子學會永不放棄。

彈性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諸多無法控製的事情,然而隻要你的想法和行動能保持彈性,那人生就能永保成功。前人所謂“脆鋼易折,韌絲難斷”正是此理。

信心

信心是一切成功的基礎,有了信心才敢於嚐試,敢於冒險,敢於認錯而接受失敗。愛迪生說:“成功就是你有信心等到失敗一萬次後再來一次”。

快樂

它能使你充滿自信,對人生滿懷希望,給周圍以感染;它也能消除恐懼、挫折、隔閡、沮喪等。

活力

充滿活力的身心是帶給你快樂和輕鬆解決問題的根本。

服務

基於幫助、給予的心理價值,使我們愛自己、愛別人、關心別人、幫助別人。豐富我們的人生,使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