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有脊椎動物15
17、海狸
海狸是最大的齧齒類哺乳動物,身體肥碩,臀部滾圓,身上有細密光亮的皮毛。它們前肢弱小,足上無蹼,有一對利爪,適於挖掘;後肢發達,強壯有力,足上有蹼,適於遊泳。這種動物頭短而鈍,眼睛小,耳殼呈瓣膜狀,能在潛水時關閉,以防止水進入。它們的尾巴扁平而寬大,有鱗無毛,河狸的背毛栗色或棕褐色,體側及臀部較淡,頰、喉及唇為黃棕色,腹毛為灰棕色,四足呈棕色,稠密的毛發使得它們在水裏水外都很溫暖。
優秀建築師
河狸是一位優秀的建築師,它們把自己的家建造得舒適而又講究。它們在水位變化不明顯的大河河岸邊,挖掘向上頻斜的隧道而進入河岸,並擴大成一個直徑1米,高半米的地下巢室。每個巢室往往有2條或更多的進出隧道,入口有的在水上,有的在水下。巢室的最上麵被河狸作為“臥室”,時麵還有用幹草和樹葉做成的柔軟的“席夢思”床,靠近水邊部分則作為“餐廳”。
防訊
如果河水水位上升,河狸就會把“房”頂的泥土啃下來墊高“地板”。若頂棚太薄,就會再在上麵堆些泥土或細枝,如果水位繼續上升,它們就會直接在頂部用木枝建築一個屋住在裏麵。而四麵環水的地方,河狸會在水底堆起樹椏、細樹枝和樹皮等,建成高出水麵二三米的水中小島,這種小島也有進出的通道和“起居室”。河狸還會細心地用軟泥和膠泥把巢壁的縫隙堵上,但它們也不會忘記保重巢室的通風。
土木建築師
在我國新疆阿勒泰地區的小河邊,有時人們會發現一條由樹枝、泥土堆砌而成的土堤,橫亙在小河的中間,使朝向上遊一邊的水位明顯高於另一邊。這是人工建造的堤壩嗎?不,土堤樹枝上尖牙啃咬的痕跡,會明白無疑地告訴你:這是動物世界著名的“水土建築師”——河狸的傑作。通常,這類堤壩長二三十米。可是在美洲阿拉斯加,有人看到過河狸建造的長達270米的土壩。在美國蒙大拿州,人們還發現了這位動物建築師更加宏偉的工程:一條630米長的大壩。
河狸過去又叫海狸,是一種珍貴的毛皮獸。它身體肥胖,像隻大老鼠,體長超過70厘米,體重為10~32千克。用它的毛皮製成的皮裘,暖和舒適,因而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河狸主要生活在前蘇聯和北美洲,由於人們的大肆捕獵,它的數量已急劇下降。如今,它已被許多國家列為保護動物,大規模地進行人工繁殖。在我國,河狸隻生活在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區。
河狸為什麼要建造堤壩呢?原來,這是為了防禦外敵入侵。它常在堤內築巢,巢有兩個出口:一個通向地麵,另一個由一條隧道通向水下。萬一河狸在陸上被猛獸發現了,它隻要縱身一跳,便能萬無一失地潛回水中的巢穴。
河狸既沒有鋸和鑿子,又沒有牽引車和裝卸車,它是靠什麼來築壩的呢?要知道,這種動物是砍伐樹木的能手,它的牙齒像鋼鋸一樣,能在15分鍾內咬斷一棵直徑10厘米的樹木。有趣的是,河狸會有意識地調整方向,讓咬斷的樹木倒向河狸。聚集了許多樹木以後,它便利用水流把這些建築材料運到圍堤的地方。河狸把樹幹垂直地插進土裏,當做木樁,然後用樹枝、石子和淤泥堆成堤壩。
大功告成後,河狸就在堤內的淺灘建造自己的安樂窩——一個炭窯似的圓頂房子。這個窩造得十分巧妙。圓頂房屋的直徑分2~3米,堅厚的牆壁外麵塗著粘土。每個窩分上下兩層:上層比較幹燥,是舒適的住房;下層在水麵下,是堆放食物的倉庫。
一位動物學家和河狸開了個玩笑。他在河狸築成的土堤下麵插了根排水管。水源源不斷地從管子裏流走了,河水開始下降。河狸發現了,便不斷地把土壩加高,然而水位仍然在下降。這是怎麼回事呢?河狸開始尋找原因了,它在堵壩的時候發現了排水管的入水口,於是用泥給堵住了。
但是,這位動物學家事先已經在管子上鑽了幾個小洞,水從這些小洞裏流了出來。河狸無論怎樣努力,無法把小洞堵住。後來,它終於意識到了:應該去堵住排水管的另一端。可是出水口的水流很急,堵上去的東西很快就被衝走了。看來,這一下河狸無計可施了。
然而,出乎人們的意料,最後,它還是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排水管出水口周圍,又造了一道弧形的攔水壩。聰明的河狸終於獲得了成功。對此,這位動物學家驚歎水已。
河狸不光是優秀的建築師,還是出色的遊泳和潛水運動員。河狸潛入水下的時候,它的鼻子和耳朵的瓣膜會自動關閉;透明的眼瞼既能防止樹枝和雜物傷害眼睛,又能使它在水中看得一清二楚;它的嘴巴兩邊各有一個皮膚皺褶,所以水也不會流進去。
18、鯨目——海豚
今天的鯨與海豚,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藍鯨,都是大約6500萬年前從有蹄類動物進化來的。並且現在已完全適應了海洋生活。它們具有圓滑的流線型身體,以及具有推進作用的扁平尾巴。和所有的哺乳動物一樣,它們用乳汁哺育幼崽。鯨不時浮到水麵上通過頭頂叫做“噴水孔”的鼻孔呼吸。現在世界上有63種有牙齒的鯨,包括18米長的抹香鯨和約1.6米長的海豚、鼠海豚。它們以烏賊、魚和章魚等為食。它們和蝙蝠一樣,用回聲定位法導航和尋找獵物。還有些有長途遷徒的習慣。須鯨沒有牙齒,它們用毛發狀的鯨須從水中濾食食物。季節變換時,須鯨在世界各大海洋遷徒洄遊。
起源
鯨和海豚同屬鯨目動物,都是從其他有蹄類哺乳動物演化而來的,是海洋裏的大型哺乳動物。幾百萬年前它們曾生活在陸地上,用腿行走。進入水中後,數百萬年的進化賦予了它們類似魚一樣的體形。它們的身體變長,前肢縮短變成鰭,後肢變成蹼。第一隻真正像鯨豚類的動物稱為古鯨類,但非現代鯨豚類的直係祖先,隻是可能十分相似。古鯨的軀體呈魚雷狀,約在3000萬年前滅絕。
生育
和魚不同的是,雖然許多鯨目動物很適應水中的生活,但仍不能依靠溶解於水裏的氧生存,而必須靠肺來呼吸,因此必須不時地露出水麵來呼吸,因此必須不時地露出水麵來呼吸空氣。鯨目動物仍然保持著哺乳動物的典型特征,即胎生、哺乳和溫血。雌鯨通常一次僅懷一胎。雌鯨在春、秋期間受孕,11~12個月後生產,幼仔直接出生在水裏。幼鯨出生時頭是朝前的,幼仔出生後,雌鯨會立即將它們推送到水麵上,這樣它們就能呼吸到第一口空氣了。這是一個非常細致的時刻,雙親必須小心提防肉食性魚類的進攻。
飲食
鯨有兩種類型,一種叫須鯨,另一種叫齒鯨。須鯨是海洋中真正的龐然大物,它們沒有牙齒,但有魚質材料構成的三角形薄片,通常叫鯨須。鯨須起著大篩網的作用,它們吃東西時通過像篩一樣的須片濾去海水。這種過濾能使它們避免吞下那些消化係統不能消化的大動物。露脊鯨、座頭鯨和藍鯨等都是須鯨,它們以磷蝦為食。須鯨的嘴一般很大,這樣就可以把浮遊動物與海水同時含在嘴裏,然後用鯨須濾過後吞食。齒鯨比須鯨要小得多,抹香鯨、鼠海豚、逆戟鯨等齒鯨主動追捕獵物,以魚和軟體動物等海洋生物為食。逆戟鯨甚至還吃海豚和鼠海豚,並且成群地攻擊比它們個頭更大的鯨。
身體構造
鯨的一生都在海洋中平靜地遊戈,同時從水中獲得它們需要的食物。所以,它們不必用縮小體形的方式來獲得速度和敏捷性。鯨與陸上動物不同,陸上動物的骨骼根本無法支撐像鯨一樣巨大的身體,而鯨是靠水的浮力來支撐身體的。所以,鯨的個頭大小在理論上是沒有限製的。龐大的身體也有明顯的優勢:首先,對大動物來說,因為它的表麵積與體積的比率較小,比小動物更容易保持體溫。其次,這些大體積的動物足以威懾那些巨大的遠洋肉食動物,例如鯊魚。海豚是小型而有齒的鯨類,身材苗條,皮膚光滑,智商很高,一般海豚口鼻部很長,它們都長有牙齒,基本上為肉食性動物,口腔內的尖細牙齒有200顆之多,能在水中以極快的速度追趕獵物,非常適合捕魚,主要以魚類或槍烏賊為食,海豚是非常聰明的動物。海豚科動物大小不一,最長的海豚有9米多長,如虎鯨,最小的卻隻有1米多長。它們都有一個向後彎曲的背鰭。
行為
鯨、海豚與某些鼠海豚時會舉頭離水、投身空中,然後再落回水中,激起一片水花。這就是所謂的“躍身擊浪”,無疑是最壯觀的海麵活動。賞鯨人往往隻有在此時才看得見鯨豚類動物的整個軀體。鯨與海豚有時會在水麵翻滾,以胸鰭拍打水麵,激起水花——偶爾會一連持續數次同樣的行為。大翅鯨偶爾會先仰遊,讓兩隻胸鰭在空中擺動,然後再同時以之拍擊海麵。海豚經常會以一個45°角衝出水麵,而且因為喜歡群棲,往往三五成群魚躍空中,它們體態矯健優美,皮膚光滑,在陽光下閃耀著光亮。“鯨尾擊浪”是指當鯨豚類大部分軀體剛剛好浮在水麵之下時,以其尾部猛力拍水的動作。
白鰭豚
鯨目淡水豚科,喙狹長,可達30厘米,眼極小,位於口角上方。無耳殼,耳孔小似針孔,位於眼的後下方。鼻孔1個,偏於頭頂左側。背鰭呈三角形。鰭肢較寬,末端鈍圓。尾鰭凹陷,呈新月形。背麵淺藍灰色,腹麵白色,鰭均呈青灰色或灰色。產仔期可能在5月。每胎產1仔。主要分布於我國洞庭湖、鄱陽湖及錢塘江。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