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有脊椎動物16(1 / 3)

第三章有脊椎動物16

24、犀牛

犀牛是一種體積龐大,十分強壯的動物。它長著厚厚的皮膚,鼻子上長著獨特的角質的角。犀牛這個名字就是從希臘文“長角的鼻子”演化而來,它們是食草動物,每隻腳上都長著蹄子。犀牛共有5個種類:非洲的黑犀牛和白犀牛,亞洲的蘇門答臘犀牛,印度犀牛,爪哇犀牛。大多數犀牛都是單獨生活,而雄性白犀牛有時則和雌犀牛以及它們的後代生活在一起。

粗糙的皮膚和角

犀牛長著一個大腦袋,腦袋上麵,由於種類不同,長著一隻或兩隻角。這隻角並不是由骨頭組成的,而是由角質的纖維構成。大多數犀牛長著粗糙、厚厚的皮膚,沒有長毛。東南亞的蘇門答臘犀牛是世界上最小的犀牛,已經十分罕見。它和其他犀牛不同,年輕的時候身上長有毛。

吃嫩葉或吃草的動物

犀牛一天必須吃大量的植物,來維持龐大身軀所需。犀牛家族包括兩類:一類是吃嫩葉的犀牛,以樹葉、水果、植物為食。另一類是吃草的犀牛,黑犀牛、蘇門答臘犀牛、爪哇犀牛是吃嫩葉的。犀牛長著適於吃植物的上嘴唇。印度犀牛在吃樹葉時,就會伸展開它的上嘴唇抓樹葉,而吃草的時候,則會折攏起上嘴唇。

隔熱層

由於沒有長毛,犀牛的皮膚十分容易被太陽曬傷。生活在炎熱的氣候中,犀牛通常會被曬得滾燙,這時就需要躺在水塘中或在泥沼中打滾來降溫。等到泥土在皮膚外麵幹了之後,就形成了隔熱層,這樣做還可以幫助犀牛弄走皮膚上的寄生蟲。

麵對麵的衝突

雄犀牛捍衛著自己的領土,保護著食物、水源和雌犀牛。它們用糞或尿來限定邊界,一旦有入侵者出現,它們就會快速衝向它。和其他犀牛的衝突一般都可以比較平靜地解決,如用角相互碰撞幾下。但是有時候,要是真的打起來,則會導致犀牛自己受傷。

鎧甲

犀牛在自然界中的天敵很少——但是人類和其他的犀牛都對它造成很大的威脅。它的角、厚厚的皮膚和龐大的身體,就是防禦的武器。印度犀牛長著粗糙不平、布滿褶皺的皮膚,可以像鎧甲一樣保護自己。

保護犀牛

居住地被破壞,以及人們對犀牛角的渴望都導致犀牛數量大量地減少。在亞洲,犀牛角可以用來製藥,而在也門北部,犀牛角則用來製造劍柄。自然資源保護者為了保護犀牛,就在偷獵者捕獲犀牛之前,把犀牛角給鋸掉,這對犀牛來說是毫無痛苦的。

不一般的合作夥伴

非洲犀牛和犀鳥是一對不同尋常的合作夥伴。犀鳥會飛到犀牛身上,用扁平的嘴巴來捕捉犀牛皮膚上的扁蚤和寄生蟲,當有危險出現的時候,它會發出尖叫聲來提醒犀牛。作為回報,這種鳥獲得了穩定的食物來源。

黑犀

奇蹄目犀科,體形龐大,皮膚堅厚而粗糙。它雖名為黑犀,但全身體色並非純黑,而是灰褐色。吻上生著兩個由表皮形成的角,前角較長,有70~90厘米,後角短,最長不超過38厘米,顏色為棕灰泛白色。全年繁殖,孕期17個月,每胎產1仔,哺乳期2年。分布於非洲東部和南部,北至蘇丹東北部,西至尼日利亞東北部。

黑犀別名“非洲雙角犀”。體重達1000~1800千克。它的嗅覺十分靈敏,但視覺卻十分遲鈍。一般生活於茂盛多棘的灌木叢地帶,喜過孤獨生活,很少群居,偶爾有二三頭一起活動。常在傍晚和清晨出來覓食,以植物的葉子和嫩枝為食。黑犀角是名貴的藥材,也是名貴的工藝品原料。目前黑犀的數量急劇下降,我國已明令禁止犀牛角及其製品在我國銷售。

25、驢

通常驢子比馬小,但是耳朵卻比馬長。非洲野驢、亞洲野驢和蒙古野驢都習慣於生活在幹旱地區。非洲野驢現在已經十分少見,它們生活在非洲東北部的岩石沙漠地區,但是它們的被馴服的後代——家驢卻十分常見。

家驢

奇蹄目馬科,一般認為是由非洲野驢馴化而來。它與馬的區別在於:體形較小,頭大,耳長,無鬃毛,鬣毛稀短,尾毛少而稀短。毛色有灰、黑、青和棕4種,以灰色居多。腹部白色,與體側暗色界限明顯。春秋季都會發情,發情周期23天左右,妊娠期360天,每胎產1駒。世界各地都有飼養。

驢的性情溫順,耐饑渴。膽怯而執拗,善走而不善奔跑,抗病力強。喜溫帶幹燥氣候,耐炎熱,畏嚴寒。食量小,咀嚼細,叫聲洪亮。涉水、渡河以及合群性能都不如馬。驢在山區多用於騎乘和馱物,負重超過自身體重的20%~30%,日行30~50千米。平原地區則多用於耕地、拉車和拉磨等。

曾被誤認的野驢

曆史上曾有過秦相趙高“指鹿為馬”的事,那是因為秦相趙想試試自己的同行們對自己的畏懼程度,還是一種故意粗心大意犯過“指驢為馬”的錯誤。在我國的西北部的一些省分,有一些地名前冠以“野馬”的地方,如野馬山、野馬渡、野馬灘、野馬大泉等等,據說都是由於分布著野馬的緣故。其實先人們看到的都不是野馬,而是野驢。因為野驢在形體上比較近似野馬,他們就“誤指野驢為馬”了。

野驢的生活習性

野驢的體毛為沙黃色至深棕色,腹部為淺黃色,四肢內側為白色。從肩部至尾基部有一條深褐色的背脊毛;頭頂至背脊中部長著短而直立的鬃毛;尾部下半側長著近乎黑色的毛。野驢高90至150公分,體長2至2.4米,尾長50至90公分。體重在150至250公斤。從總體上看,蒙古野驢毛色略淺些,形體略小些。

野驢喜歡結群生活,一般五六隻、七八隻不等,也有上百頭結群在一起的,大約五六十年前,我國野外考察隊員還發現過上千頭野驢結群遷移的壯觀場麵。在結群走動時,大多為雄性成年野驢居首,幼年的野驢居中,雌性成年野驢居後。如果停駐下來或進食時,總要派出成年野驢當“觀察哨”,一旦發現險情,“哨兵”即刻向群體發出警報,帶頭驢就領頭奔逃,直至安全地帶。野驢很善於奔跑,其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60公裏以上。遇到溪流、湖水,它們少不了要遊泳、洗浴一番。棲息在沙漠地帶的野驢在缺水條件下常可數日不飲水,極能耐渴。

野驢的食性

野驢的食性較單一,主要吃野草、野蔥、豬毛菜。為了尋找食物和水源,每天都要遊走二三十公裏,它們沒有、也不可能有定居地,終日大都為生活奔忙。野驢大約在夏秋之間發情、交配。為了選擇理想的伴侶,雄性野驢之間免不了要有激烈的爭鬥,或踢或咬,直至一方認輸為止,輸的一方常被踢咬得遍體鱗傷,勝的一方也會留下些光榮的標記。受孕的雌野驢的孕期為一年左右,幼年生下後就能跟隨父母活動。野驢有時還與放牧在野外的家馬自動交配,生下的後代體壯力大,運物載人都接受牧民的歡迎。野驢的壽命約為30年。

野馬和野驢的不同

首先從毛色上看,野驢的毛色背部深,腹部淺至近乎白色,對比度很鮮明,而野馬則由深至淺較自然地過渡,色差不那麼顯明。

其次,野驢的背脊上有一條很清楚的背紋,而野馬夏季背較不明顯,冬季沒有背紋。

第三、野驢的鬃毛較短,而野馬的鬃毛較長。

第四、野驢頭部較小,而耳朵相對較長;野馬的頭部明顯大於野驢,而耳朵又較野驢的耳朵短。

第五、野驢的蹄部窄小,野馬的蹄部要寬大很多。

第六、野驢的四肢與體色一致,而野馬的四肢比驅體的顏色明顯地深得多,顏色近乎於黑色。

26、豬

豬長著靈活,強壯的身子,能夠跑得飛快,它們最大的特征就是那個靈活的鼻子。鼻子頂端又靈活又敏感,它們還長著一對向上翹起的牙齒。大多數豬吃的東西種類很多,會用鼻子把土翻開搜尋樹根、昆蟲幼蟲和其他食物。豬通常一小群生活在一起,通過各種叫聲來互相溝通。

大家族

熱帶的豬整年都可以交配繁殖,而溫帶的豬則隻在春天繁殖。小豬出生後,被放在草做成的窩中,幾天後才能跟隨母親出外活動,有一些種類,如野豬,一窩最多能生12隻小豬,大多數種類的小豬身上都長著條紋,以獲得偽裝。

自我防衛

豬利用敏銳的嗅覺和聽覺來發現敵人,一旦受到驚嚇,它們就會躲到植物叢中,一動不動,直到危險過去。有的時候,它們也會衝向敵人,用牙齒把敵人刺傷。豬寬闊的腦袋外麵長著厚厚的皮,有些種類如疣豬,可以依靠肉贅來保護臉。

打鬥

雄豬為了爭奪雌豬,常常會發生爭鬥,它們利用腦袋和牙齒來戰勝對手,腦袋和牙齒的形狀也反映出它們各自的打鬥方式。野豬總是利用鋒利的牙齒來攻擊對手的肩膀,而自己的肩膀上則長著起保護作用的糾纏在一起的毛。疣豬則總是利用彎曲的寬寬的牙齒來襲擊對手的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