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發現,標誌著人類對微生物的認識又深入了一大步。但是,由於它太小了,以至在發現它存在以後又過了幾十年,直到20世紀40年代,人們才用新發明的電子顯微鏡真正看清楚了它。

隨著對微生物的研究的不斷進展,人們也有了越來越多的新發現。1928年,英國一位叫弗萊明(1881~1955)的科學家發現在培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培養皿中,受到青黴菌汙染了的培養基及其近旁就再見不到葡萄球菌了。這顯示了青黴菌能分泌某種能殺滅、抑止葡萄球菌生長的物質。經過反複試驗,弗萊明和他的同事們發現這種青黴菌的分泌物能抑製許多種病原菌的生長,從它的溶液中提取的物質,能十分有效地治療敗血病和創傷。這種物質後來就被稱為“青黴素”。經過十多年以後,這個發現才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各國的科學家紛紛開展了這方麵的研究工作,接連研究出了鏈黴素、土黴素等新的抗生素。時至今日,全世界已發現了四千多種抗生素,其中在醫學和工農業生產上有使用價值的約有一百多種。

近幾十年來,世界上對微生物的研究發展得更快了。人們對微生物的認識大大加深了,許多曾經肆虐全球的致病微生物已受到人類牢牢的控製;微生物在工業、農業、食品及醫藥衛生等方麵越來越多地為人類提供有用的產品。同時,微生物也被人們用作研究生命之謎的好材料,使生命科學迅速發展,這對人類的未來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逍遙的世界公民

微生物早在32億年前就存在於地球上了。隻是由於它們個頭小,直到19世紀中期列文·虎克發明了顯微鏡以後,微生物世界才向人類展示出它們迷人的無窮奧秘。

說它們個頭小,一點都沒有誇大其辭。它們小,小到連肉眼都看不見,因為我們肉眼隻能看到1/10毫米以上的東西。而幾萬萬個微生物堆在一起,也隻有一粒小米粒那麼大,可見它們體積之小了。

雖然微生物的體積是如此之小,但還是可以被測量。當然,測量的工具就不能是現在一般家庭或學生使用的普通的尺了。因為這些尺的最小單位是毫米,用毫米作為微生物的長度單位,實在是大材小用。一般來說,測量微生物,我們使用微米(0001毫米)或者納米(10-6毫米)。微米到底有多大呢?將1毫米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一份才是1微米。再將這一丁點兒分成1000份,取其中的一份,才是1納米。

別看微生物的個頭小,本領可不小。它們也有自己的飛機、輪船。空中紛飛的灰塵是它們無拘無束隨風遊蕩的熱汽球;醜陋的蒼蠅是它們巨大的波音747,光一隻蒼蠅的腳就能運載好幾萬個微生物乘客呢!水麵上隨波逐流的土粒是它們的遊艇;漂浮的樹葉、小枝是它們的航空母艦。這些逍遙的家夥,尋個機會就搭乘這些飛機、輪船……到處遊覽世界名勝;美國的自由女神像、法國的凱旋門、日本的富士山。哪兒沒留下它們的“倩影”?

小家夥跑到醫院裏,看見那兒有好多好多被病痛折磨的病人,善良的它們獻出自己的勞動產品——抗生素,醫生們笑了,病人們康複了,這些逍遙的小家夥們又開始漫遊了。

小家夥是個調皮的孩子,它時不時就鑽入人體的腸道、血管作起惡來,讓人們愛它也不是,恨它也不是;隻有動用全身的免疫係統抗擊它們。不要小瞧這些體積小的微生物,人“菌”之戰到底鹿死誰手還不得而知呢!有許多次,人類在它們強大的攻勢麵前都不得不繳械投降,或者隻有借助於其他的微生物來對付。

小家夥的本事太大了,它能腐朽木材,僅在英國,每年給木材造成的損失就達三、四億美元!而且,它還能在計算機電子回路的塑料表麵繁殖,使整個係統出現故障、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這麼一點點小個頭,怎麼會有如此高強的本領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條:一是吃得多、吸收得多、轉化迅速;二是長得快、繁殖快、能吃苦,不論在多麼艱難的環境中它都能隨機應變,不僅頑強地活下去,還頑強地養兒育女……歸根結底一句話:這小家夥是個“鬼精靈”,鬼就鬼在它的這個“小”字上啦!

為什麼這樣說呢?其實自然界有一個普遍的規律:任何物體被分割得越小,其單位體積中物體所占有的表麵積就越大。若以人體的麵積與體積的比值作為標準“1”的話,與人體等重的大腸杆菌(微生物中的一種)的麵積與體積的比值為人的30萬倍!這種小體積、大麵積的特點造就了世間微小的“巨人”,它使得這個“迷你”生物更容易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更容易與外界進行能量和信息交流,也就使得這個逍遙“小子”能把“秤砣雖小壓千斤”這句話詮釋得如此生動了。